程蓉
〔關鍵詞〕家校合作;問題學生;家長
有一天下課后我回到辦公室,看到同事正和一位家長怒目相對。經了解,王老師所帶班級學生張某在校內吸煙、喝酒且屢教不改,于是他把學生家長請到學校配合教育。家長到校后,王老師痛陳張某的種種劣跡,還忍不住抱怨家長家教不嚴,隨著語言越來越不投機,家長竟然憤而反擊:“男子漢抽點煙喝點酒算什么呀?我的孩子出了問題我負責,你的責任是教好書!”家長的態度讓王老師覺得十分委屈,認為無法與家長溝通,結果不歡而散。
一次成功的家校聯系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則會把學校教育推向尷尬的境地。幾乎每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要達到家校配合促進問題學生的轉化,筆者覺得要從拉近家校之間的心理距離著手,建立信任互助的家校關系。這里說的問題學生是指在思想意志品質和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需要矯正的學生。
一、 共情明目標,爭取家長合作
不論孩子在學校表現得多么糟糕,他(她)的父母內心深處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愿望。而導致一個孩子出現問題除了孩子本身的因素,或多或少也與家庭教育有所關聯,但是不能因此就把責任推卸給家長,而是要盡可能地和家長形成合作教育關系。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教師主動聯系家長,在家長看來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曾經有一位朋友對我說,接到學校教師的電話讓他很有挫敗感。而另一位本身是教師而孩子在我們學校就讀的朋友說,孩子在學校出問題她覺得特別尷尬。他們渴望和教師一起解決孩子的問題,又害怕和教師聯系,特別是遇到本文開頭的這種情況,極有可能從配合到抵觸學校教育。因此,要想家校聯系取得良好效果,一定要通過各種方式消除家長的心理顧慮,讓家長明白家校聯系的目標是家校共同解決學生的問題。
首先,從形式上可以選擇多樣化的家校聯系方式,如網絡、電話、家訪或請家長到學校等等,做到尊重家長,尊重學生。為了減輕家長的心理負擔,不到迫不得已不要請家長到學校,請到學校后也盡量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解決問題。
不論哪種方式,教師要明確家校聯系的目的在于通過溝通交流達成共識,互相協作,解決問題,特別要避免以追究問題的形式進行交流。因此,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以保證家校聯系有效,比如明白如何客觀地呈現問題,希望獲得哪些信息,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和家長交流效果最好等,通過交流把目的明確無誤地傳達給家長,消除家長的顧慮,統一目標,建立合作關系。
二、尊重正角色,避免家校矛盾
曾看到電視里很多這樣的畫面:教師在辦公室里正襟危坐,家長在一旁點頭哈腰。教師與家長交流時容易出現角色錯位,把家長當學生,把學生犯的錯當作家長的錯,同時,把學生出現問題的責任推卸給家長,武斷地要求家長這樣做那樣做,這種言行容易引起家長的反感。
教師沒有權力教育家長,抱怨指責會把家長推向自己的對立面,造成家校矛盾。家校是合作的關系,一旦家校之間產生矛盾,會影響師生關系,讓學生無法信服教師的教育。
因此,教師在與家長的交往中要擺正自己的角色,從師生角色定位中轉換過來,待人以誠,行之以禮,把自己和學生家長擺在平等的位置上溝通交流,才會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三、引導助家長,獲得信任與支持
有一部分家長對家校聯系的認識有誤,以為教師請自己到學校就是告狀或對自己的孩子有偏見,在家校聯系中表現出護短,推卸家庭教育責任,指責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等等言行。獲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對糾正學生錯誤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此時就需要教師對家長耐心引導,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這個過程中要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
如針對護短的家長可以采取從孩子的優點或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方面或從認同家長的某一方面談起等。本文開頭的家長因孩子出現問題到校,本來就心情忐忑,焦慮不安,他需要安慰,情緒需要宣泄。到了學校,還沒來得及平復情緒就被教師劈頭蓋臉地訓斥責罵,結果克制不住,出現了一些過激言行。本文開頭提到的王老師如果能夠多理解家長的心情,在交流時注意一下方式,結果也許會不同。
需要對家長坦誠、直接指出問題所在的時候,一定要在尊重家長的基礎上客觀鋪陳利弊,幫助家長正確認識問題。不論是什么樣的家長,只要讓他切實感覺到學校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會配合學校的教育。
四、家校協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家校聯系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問題。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有的家長不知道真正的癥結所在,也不知道如何切實有效地解決問題。教師心中要有針對性強、實效性強的措施,和家長商議,得到家長的認可,共同協作解決問題。
教師在制定教育措施時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前提,明確目標并且實踐性強,一定要避免為了教育而忽略學生本身,甚至僅僅是在家長到來后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如果王老師在家長到來后,實事求是地介紹學生的在校情況,說出自己的觀點與家長交流,那么問題將會得到有效解決。比如從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一角度與家長交流情況,希望有針對性地共商對學生有效的教育方法,督促學生改掉壞習慣等等。家長與教師達成共識后,就會降低教育工作的難度,家校聯系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轉化問題學生是一項需要長期付出愛心和耐心的工作,教師要善于控制情緒,并且于思索、反思中不斷改進工作,拉近家校心理距離,做好家校聯系工作,爭取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幫助,這會讓學校教育工作更加順利,也會真正做到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都市楊守敬初級中學,宜昌,443300)
編輯/于 洪 終校/杜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