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要: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個人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基礎之一。但是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只重視解題經驗,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積累活動經驗的培養。本文結合教學案例提出自己的見解,談談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關鍵詞:數學活動;經驗;動手操作;思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四基”,即是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將“雙基”拓展為“四基”,體現數學課程價值的全面理解,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僅可以得到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在學習數學的發展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也積累了經驗。
一、小學數學課中基本活動經驗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數學活動過程中的一種體驗,學生的年齡越大,認知水平越高,學生的體驗會更加強烈,學習和運用這種體驗的欲望就會更強,所以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應以學生為本,盡量以學生的實際年齡段,去設計教學活動,在活動中認真研究學生。既然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對學生來說這么重要,是數學老師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之一。那為什么小學生的基本活動在以前,即使是在現在依然得不到部分老師的重視呢?
(一)教學理念落后以成績為主
長期以來,部分數學老師在教學上,一直都是牽著學生走。教給學生考試需要的,而基本的活動經驗就變成“填鴨式”的講授、練習、以題海戰術取代了基本活動的培養,老師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成績獲得分數的提升,也不斷有其他老師運用這種模式“嘗得甜頭”,因為這樣不斷的解題、練習,讓學生“熟能生巧”,導致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上,思維單一、死板,學生在小學的數學學習中沒有得到一個長期性、有效性的活動經驗的培養。終歸到底,還是應試教育惹的禍。
(二)課標了解并不透徹,對多媒體的依賴性太大
以前是“雙基”,現在是“四基”,但是部分老教師們對課標并不了解透徹,或者有選擇性放棄。數學基本沒有辦法考核,也無法體現在學生的試卷上,加上老教師長期的教學模式影響,又沒有過多精力培養活動經驗。另一方面,新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覺得活動經驗可以在屏幕上獲得。投影器、投影儀、白板等教學儀器設備的出現,給老師們的教學帶來便利、也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過度的使用,比如剪對稱圖形、剪拼圓等教學過程需要學生動手,以增加他們的活動經驗。但是在一線的部分教師,直接在屏幕上演示,甚至直接給出公式。學生記不住公式,不理解公式。如果讓學生動手,讓學生參與進來。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運用的具體措施
(一)貼近生活,提高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學習的內容如果和學生的生活體驗聯系在一起,無疑能大大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所以,我們要以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為載體,環環緊扣,教師為學生創設了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充分體現。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其指導作用體現在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從自己喜愛的活動中、提出自己真正關心的、真正想知道的。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時、分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出示一幅四格漫畫圖,圖中是班上某一優秀學生的一天作息時間,一格一個學生常見的場景,如起床,上學,吃午飯,晚上睡覺等。老師問:“這是我們班哪位同學一天的生活情況,你知道嗎?”這樣貼切學生生活的漫畫,簡單的問題開始,學生很開心,紛紛回答。老師接著問:“這四格分別說的是什么生活什么情況?”學生回答:他6點半起床!7點30分上學!11:30吃午飯。晚上9點睡覺。教師接著說:“我們在平時要養成好習慣,按時起床、睡覺,才能健康成長,我們每天都要看時間安排我們的作息,所以我們是不是需要能和鬧鐘做好朋友?”接著拿出鐘表開始學習時、分。
(二)積極動手,增加印象
越是學生親身經歷的,越是學生動手操作過的,學生越容易記住。前面說過,雖然現代多媒體被廣泛應用,但無論課件制作得多么精美,老師講解地多么到位。沒有學生參與的數學活動,就是一種失敗的教學行為,學生親歷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學生的活動經驗積累的重要一環。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三角形內角和》,老師分別發給學生三張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紙品,可以要求學生:
1、分別用量角尺測量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求出它們的和。
2、分別把三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將每個三角形的角的頂點拼拼試試。
3、通過折疊的方法,將角的頂點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
學生在經歷以上的三個操作方法后,應該印象深刻。且學生在活動中感到成就感,會牢牢記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 180°這個教學過程,學生的手動起來了,腦也動起來了,從而積累了活動經驗,能掌握新知識的同時,也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三)抽象概括,提升思維
小學生能夠充分感知具體的事物,相對抽象知識理解不夠,如果老師還不及時抽象概括,那么學生的對知識的理解,就只是在淺層,甚至是模糊的。老師如果在教學中適時、及時抽象概括,這樣才能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加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老師再通過獲取經驗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總結經驗。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在“認識線段”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對“直線”和“線段”的概念產生混淆。所以在認識線段這一比較抽象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準備一條繩子或者毛線,分別站在兩頭進行“拉直曲線”的操作,讓他們感受線段的特征。然后又讓學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線段,最后是讓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著畫線段,進一步形成對線段的表象。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多次操作,深切體驗。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培養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看到明顯的效果,所以,我們不能操之過急,把目標放長遠些,持續不斷地組織學生參與數學探究的過程,一點點積累,循序漸進地形成數學活動經驗。只要我們教師認真鉆研教材,透徹了解《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學生就一定能夠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最具數學本質的、最具價值的數學活動經驗。
參考文獻:
[1]周衛東,繆素平..淺談“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及其培養[J].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1,(4):8 -11.
[2] 奚萬青. 基于生活經驗激活數學課堂[J]. 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08,(7):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