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霞
摘要:約翰·洛克是英國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其關于教育方面的思想集與《教育漫話》一書中,他的“白板說”強調了教育的作用,突出了教師的榜樣引領地位。洛克在師德方面的觀點對當代的教育發展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洛克;師德;教育思想
約翰·洛克,英國17世紀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他認為,人的意識沒有天賦的觀念,人一出生就如同白紙一張,可以任意涂改,不管是感官方面、心智方面、德育發展等方面,都源于外界作用于人的結果,這是其所提出的“白板說”。[1]可見教育方面的教師引導作用,當然《教育漫話》中也強調道德教育對于紳士教育的意義,借此對于師德修養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一、師德的首要定位----傳道育人,以禮服人
《教育漫話》中洛克所明確的紳士教育,是在于培養謙謙君子,必須是德才兼備的紳士,同樣具備“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等四種品質,其中品德至上。這也說明了他反對把人或學生教育成只知理論不懂實踐的書呆子。這與中國傳統的教師的角色定位有這相同之處: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的理念也是以德為先,以禮為先,把對人的德行的培養作為首要目標,其他的相關技能比如,知識的積累、審美能力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塑造都是以“德”以“道”作為基石,也與“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如出一轍。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承擔授業解惑者的一種角色,其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有沒有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沒有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
例外,德行怎么體現出來?人們平時生活禮儀就是其表現方式之一,洛克再起《教育漫話》中也提出“要想把一個年青人培養成理想的狀態,做教師的人自己便理應具有良好的教養,隨人、隨時、隨地,都有適當的舉止與禮貌。此外還要在學生的年歲需要范圍內經常遵守”[2] 所以,作為導師,要想把自己的學生培育成知書達理之人,其本身也應具備且善于表現禮儀。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下,又有多少教師能否堅持自己的那顆初心?----要求學生自習課看書復習而部分教師自己卻悠然自得在講臺玩手機;要求學生注意自己的服飾禮儀而某些老師穿著不整甚至有些暴露……如此,怎么能讓學生信服讓大眾信服。由此可見,一個教師如果沒有德行沒有禮儀其才智會變成讓人瞠目結舌的大笑話,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良好道德認知的養成,所謂為人師表其意義也在于此。
二、師德的靈魂體現----關愛學生,關注差異,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師內心自然而產生的一種道德情愫,是衡量師德的重要杠桿,洛克認為關心愛護學生不是所讓學生隨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在學業上嚴格要求學生,在平時相處的過程中向家長或朋友一樣關愛他們,態度溫和,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放低自身的高姿態,與學生處于同等的地位,學生才樂意向你傾述,才會感受到與導師相處不拘謹拘束。[3]真正的師愛是要對自己、對學生以及對國家負責,真誠的關愛、尊重學生;當然關愛學生的方式是不盡然相同的,因為每個個體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每個人的心理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特色,能使其余他人區分開來;兩個個體很少能用完全的一樣的方式去教育。”[4]所以作為教育者來說,是很難運用同一種模式去對待學生,因而需因材施教,進行差異化教學,善于發掘不同個體的優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而日漸興起的差異化分層次的集體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嘗試。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愛每一位學生,主動營造教與學的和諧氛圍,主動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的一對主要矛盾,而教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教師作為主要的一方只有基于對學生個性心理了解的前提下,充分尊重關愛學生,發揮自己德才魅力有意識地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有可能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5]從洛克的師生觀當中,不難發現他所崇尚的和諧的師生觀與我國古代的教育理念是相近的,正如孔子的師生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與弟子互相討論、互相切磋,在這種寬容互動的氛圍中學生的潛能及其表現欲望得到了彰顯,師生關系也較融洽,從中教育者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示。
三、教師應辯證看待懲戒思想,完善自身德行
洛克的《教育漫話》中蘊含了教育懲戒思想,懲戒是通過對不合規范的行為進行否定,從而避免不良行為的再次發生,其不同于體罰(身心遭受痛苦)意在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6] “鞭笞是懲罰兒童方法中最壞的一個,所以也是最后一個;一切比較溫和的方法都試過了,都失敗了,才可以采用;其實別的溫和方法,如果使用得當,鞭笞是極少用的著的” [7]在他看來這種違背身心發展的教育措施,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境地。因此在教育學生的方面不能夠濫用教師的權威,否則其教育效果會適得其反。在當今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已經明令禁止類似體罰等不當的懲戒方式,絕大多數人已發出對于懲戒教育的否定和質疑的聲音。即便如此,就好比如果獎勵不得當的話會產生一些連鎖反應,可見教育懲戒并不必然地會產生相關問題。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應當辯證的看待懲戒的影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在家庭教育以及社會工作環境中不無例外的在或多或少的運用著懲戒教育的手段,在學校的教育領域,很多研究表明懲戒有其教育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的身心發展。究其問題不在于是否完全否定懲戒教育,而是要掌握懲戒教育的火候,靈活運用懲戒形式,提倡溫和型懲罰,把尊重與懲戒相結合,合理運用榮辱型懲戒方式:尊重與羞辱,洛克指出人一旦懂得了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后,這兩者是對其心理最有力的刺激,正因為這種刺激會促使其走上正軌。[8]
洛克的《教育漫畫》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白板說”“紳士教育”“禮儀教育”“懲戒教育”等等,而且上述的相關內容本身也涵蓋了對于作為教育主導角色的教師師德教育方法等領域,所以研究洛克的師德思想有一定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單中惠,楊漢麟.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18~124
[2][4][7] 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傅任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沈文虎,略論洛克的教師職業道德思想[J].科技與教育 2008(12).
[5]孫麗霞.談儒家師德觀的主要特征及其對當代的啟示[J].商業經濟.2014(9)
[6]牛金成,魏鋆.論洛克教育懲戒思想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7(3)
[8]牛金成,魏鋆.論洛克教育懲戒思想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