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英
摘要: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關注。本文從重視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基礎性、父母如何對幼兒進行家庭教育、以及需要怎樣的家庭教育幾方面進行分析與探討,將其歸因,從而提出解決方案,最終發揮家庭教育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家庭教育;幼兒;道德培養;獨立人格
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一種基本形式,在年輕一代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們的家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絕大多數的家長由于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工作與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系,對子女的教育多是憑感情、憑經驗,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方法不當,子女普遍存在嬌氣、霸氣、遇事缺少主見、意志力薄弱等現象。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的后果,使得家庭教育在人們視野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也更加需要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一、以身作則,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來有三種因素,即對品德的認識、情感和行為。學齡前兒童對事物認識水平比較低,許多抽象的道理還不能理解,只能夠了解比較直接的、簡單的是非標準,并且能夠培養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為習慣,如禮貌、善良、誠實等。兒童的模仿性強,社會上許多事情都會不知不覺影響他們,如不主動進行教育,兒童則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細致地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兒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絕不是僅靠說教、講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平時在家里,父母要把給長輩倒茶、盛飯、搬凳子視為必做之事,逢年過節以孝為先,給長輩買東西,送禮物,并有意識地請孩子參謀該送什么禮物;要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溫和、體貼,并能常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夫妻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在給孩子買禮物的同時,總不忘給愛人也買一份,吃東西時不忘提醒孩子給媽媽或爸爸也留一份。作為父母平時能做到這些,相信孩子也會耳潘目染,從而學會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要用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孩子,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作為父母,還要善于營造教育氛圍,選擇教育時機,使教育有針對性,從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進行賞識教育,要有明確的內容
家長雖然不一定對賞識教育有理性認識,但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幼兒的行為做出肯定,如“真棒”、“真厲害”,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很有幫助,孩子就是在肯定中成長的,如果動輒得咎,孩子必然不知所措,也就不易養成穩定的行為和性格。但如果僅限于“真棒”、“真厲害”這樣的口號式表揚,并沒有發揮出賞識教育的優長來。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在細節上的突出表現,在表揚時要有針對性,明確指出他什么地方做得好,這樣就會強化他的某些行為,使之對獲得肯定的行為形成自覺意識。比如孩子畫了一棵紅色的大樹,興致勃勃地拿給家長看,如果家長只是簡單地說一句“真漂亮”是不夠的,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張畫哪些地方畫得好,這樣的肯定才能把孩子引向正確的方向,使之產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其他情況也一樣,要明確地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繼續保持的是什么。
三、要讓家長的權威建立在尊重幼兒的人格的基礎上
在一個家庭中,幼兒在倫理道德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父母的教育也易于被幼兒所接受和服從,家長要是能合理利用這一點,對幼兒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很大幫助。幼兒時期的幼兒,總是喜歡說“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等等,父母在幼兒心中的權威性,影響了幼兒對物理人倫的看法,父母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幾乎體現了社會人倫道德的各個方面,如果這種關系存在某些缺陷,就可能對幼兒以后在人生中處理各種關系產生消極的影響。父母既是幼兒的保護者又是幼兒的引導人,其權威性必須建立在尊重幼兒人格的基礎上,不能搞封建家長制,使幼兒惟家長之命是從,這對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家長不僅要注重教育內容的正確,還要重要教育方法的正確,要剛柔并濟,在為幼兒接受的同時要防范不利的方面,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能簡單武斷,強制幼兒接受家長的權威,而要尊重幼兒的人格,給予幼兒尊重和理解,這對培養幼兒的健康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孟子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教育幼兒最好的方式是平等對話、共同討論、共同協商,嚴中有愛,使幼兒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努力做到使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都能為幼兒所接受。
四、營造民主氛圍,注重溝通和交流
家長要認識到和自己的孩子談心的重要性,平等地和自己的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最能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有調查顯示,目前只有38%的家長能夠經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并且具有比較多的語言交流。此項調查結果還顯示,能夠經常和父母談心和溝通的孩子,心理大都比較健康,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比較理想。相反,缺少和父母交流的孩子,學習成績就比較差,也比較容易出現心理上的疾病。家長要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接觸、交談、溝通的機會,而不是陪讀,更不是監督。要營造家庭民主氛圍,盡量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見。有不同的看法,在孩子冷靜下來之后,再溝通解決。多和孩子共進晚餐,談論愉快的話題。忙里偷閑,抽出一點時間陪孩子走進大自然,帶孩子到戶外踢踢球,散散步,聽聽音樂,以此來緩解孩子的壓力和疲勞。我們在學習上不能代替孩子,就在生活上、精神上多關心幫助孩子,節假日、星期天、孩子放學以后,家長最好都能夠減少應酬,多呆在家里,用心陪陪著孩子,增進相互之間的感情,這能夠增加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從而為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卿松《父母決定幼兒一生》[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2]孫云曉《父母的上崗執照》[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3]李鎮西《做最好的家長》[M]漓江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