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福++黃菲+劉安勛++金濤
摘 要: 文章根據“專升本”學生的知識體系和長江大學普通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分析了《土壤肥料學》在茶學、園藝和植物保護等職高班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的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以滿足和適應職高班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特點和專業發展需求。
關鍵詞: 《土壤肥料學》 專升本 職高班 農科專業 教學改革
《土壤肥料學》是高等農林院校種植類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教學內容整合了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和肥料學三門課程的主干知識,包括土壤物質組成、土壤基本性質、植物營養與施肥基本原理、植物氮磷鉀營養、化學肥料性質與合理施用和有機肥料種類及施用等,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操作性較強的課程。長江大學作為湖北省屬綜合性大學,除招收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考生(普高班)外,還招收湖北省中職類考生,即各地、市職業技術學校的“專升本”學生(職高班)。因此,我校農學院開設的《土壤肥料學》不僅針對植物保護、農學、園藝、園林和茶學專業的普高生,還涉及“專升本”學生。根據學校制訂的人才培養計劃方案,普高班《土壤肥料學》課程總學時為48學時,其中理論授課38學時、實驗課10學時,通過課程教與學,使學生掌握土壤性質的測定原理和方法,明確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三者之間的聯系,并進行科學施肥指導。然而,在實際教學環節,我們發現職高班學生在學習基礎、信息接收和實驗操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與普高班學生還存在一定差距[1-2]。因此,有必要區別普高班,針對職高班學生的學習特點,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3],以提高“專升本”學生的學習興趣、彌補知識短板,順利完成課程學習。
一、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農學類“專升本”學生的培養計劃基本沿用普通高等學生的課程設置,并未針對“專升本”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合理調整。由于地域差異和學校特點,各地職業類中專學校對基礎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和英語(與高中學習的同等課程內容)涉及較少。2015-2016學年我們對授課班級植物保護和園藝兩個專業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職業類學校沒有開設與農科密切聯系的英語、化學課程,很多學生對常見元素的中英文已經沒有印象,涉及的一些基本化學式如NH■■、PO■■、HPO■■、CO■+H■O=HCO■■+H■不能給出正確的描述。由于《土壤肥料學》課程在本科二年級開設并針對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授課老師對他們公共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缺乏了解。因此,職高班部分學生以聽不懂為理由,產生抗拒心理,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增加考核不通過的風險,給課程教學和實踐順利完成帶來一定干擾。針對調查情況,我們制訂2016-2017學年茶學、農學和園林三個專業的課程改革方案并報教務處備案,以進行針對性的小班化教學。
二、課程改革優化實踐
針對上述職高班教學方面暴露的突出問題,課程組本著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興趣和注重“專升本”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對《土壤肥料學》課程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優化。
(一)優化課程內容
普高班學生的理論課程內容為緒論、土壤礦物質、土壤有機質、土壤水、土壤空氣與熱量、土壤酸堿性、植物營養與施肥、氮素營養與氮肥、磷素營養與磷肥、鉀素營養與鉀肥、有機肥,共11個章節。針對職高班學生特點,將理論學時從38學時減少到28學時,刪減并濃縮上述章節中理論性強的內容,同時增加實用性和應用性更強的新型肥料基本知識、緩控釋肥、果茶樹施肥研究進展三個章節內容,以拓寬職高班學生知識面。在實驗課安排上,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土壤學實驗中抽取有代表性的7個測定項目整合為5個,實驗學時也從10個增加到20個,保證48個總學時不變,具體包括土壤樣品制備與含水量測定、土壤有機質測定、土壤酸堿性測定與肥料鑒定、土壤速效鉀測定和植物硝態氮含量測定,每個實驗4個學時,保證每位學生都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單獨操作和練習。
(二)優化教學方法
傳統的理論教學,由于上課班級多,故以教師講授為主,師生互動難以保證。職高班學生本來就對專業理論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我們采取的是小班教學,將職高班與普高班學生分開單獨上課,注重師生互動,以求在教學中靈活多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會自己完成前三章內容的授課,并在授課過程中增加視頻資源、設置提問和回顧環節,起到示范作用。然后,根據學生名冊進行合理分組(2-3人/組),每組負責一個章節的內容(2個學時),采用參與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來給自己講課[4]。為了防止出現一個小組中只有一人干活,其他人“坐享其成”的事件發生,每次上課前5分鐘,我們會現場隨機抽取一名組員進行講課,保證每位組員在課下都能認真備課。學生在講課過程中也會模仿教師進行提問并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相關概念。當然,由于知識儲備原因,他們也會有不明白或者不懂的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記錄備案。從整個教學經歷來看,學生會在1~1.5個學時內完成講解任務,剩下0.5~1個學時則需要教師進行難點和重點闡述,并針對學生講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釋、完成對學生講課的評估,為今后理論教學繼續優化提供參考依據。其次,在實驗課環節,會將實驗方案電子版提前發給學生進行預習,正式開始時,隨機點一名學生講解原理,教師補充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因為是小班授課,所以可以做到每名學生都能單獨完成相應實驗,避免偷懶、少做、不做實驗的現象發生。
(三)優化考核方式
對于專業必修課,通常采用平時成績占比20%、期末考試成績占80%的考核模式,但隨著本科生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師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增加平時成績的權重,以激勵學生注意平時學習和知識積累[5]。為此,根據課程內容,我們將考核方式調整為課堂試講:實驗報告:期末考試=10%:30%:60%,即平時成績包括學生講課和實驗報告兩部分。學生講課成績評定依據當日講課學生的表達統一打分(每組一個分數),這樣可以增加不積極準備講課學生的機會成本。實驗報告成績會根據學生實驗課表現、態度和報告寫作綜合打分。期末考試為試卷考試,題型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題、簡答題、計算題和論述題,采用百分制,其中基礎題占60分、提高題占25分、難度題占15分,這樣安排不僅能評估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能鍛煉學生運用相關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發生的現實問題。
三、課程改革優化效果
課程結束后的學生問卷調查表明,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明顯效果。90%的學生反映他們認真準備了講課內容,尤其是被隨機抽到講課的學生,通過自己查閱和教師點評,收獲頗多。但是,也有三名學生并未認真準備,只講了五分鐘就自動要求換組員。同樣,在實驗課上,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做的模式,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化被動為主動。例如從pH計校正、有機質含量公式計算到速效鉀含量工作曲線的線性擬合,學生都是自己摸索,教師最后進行補充和糾錯。另外,不同于中小學的選拔考試,本科生參加結業考試,雖然都能夠通過,但有做錯的題,這些是他們沒有吃透的知識點,不進行及時點撥,錯誤的概念和不懂的知識得不到改正,可能會影響學生更深層次的專業學習,這需要我們建立有效的反饋和應答機制。
參考文獻:
[1]劉放.高職高專與本科教育銜接的探索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4,15(1):263-264.
[2]孫江.我國專升本問題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9:25-28.
[3]劉蘇.面向“專升本”的《普通昆蟲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33(9):42-44.
[4]周紅,王月云,龔愛萍.參與式教學法在護理專升本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9):85-86.
[5]余萬桂,晏年春.臨床醫學普通專升本生理學理論教學改革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8(2):129-130.
基金項目:長江大學濕地生態與農業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開放基金(KF201613),長江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016154)和橫向課題(2016H20014)共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