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英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自身的發展夯實基礎。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髓,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對詩詞的學習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解,學生死記硬背,顯然這種教學方式已經與新課程下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背道而馳,本文通過對當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展開探討,從而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59-01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對于詩歌的講授只是要求學生會背誦、能初淺的理解,這實質上是對古詩資源的極大浪費。既然讀詩誦詞的最大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那么,為什么不在一開始就把這個目標融入到古詩的學習中呢?特別是當兒童已經學習了一兩年的詩歌之后,讓她們在學習詩歌的同時,學會較好的運用語言,不是既可以達到傳統教學的目的,又可以解決語言培養的目標,何樂而不為呢?下面談談我的嘗試:
1.自己的不成熟教學方法
詩歌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常常是一字驚人,一字道破天機。錘煉的語句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讀者在誦讀過程中,大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心騖八極,神游萬仞。學習積極健康的古詩,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對于人類的高尚情操的培養也大為裨益。古詩教學比較好操作的做法是:先讓學生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感情,開始時可粗一點,如是"喜"或"悲"?或"思鄉之情""閑適之情""壯志未酬之慨嘆"等;然后分析具體詩句,看是否圍繞這種感情;而其中所運用的寫作技巧,亦肯定是為表達這種感情服務的。也就是,先判斷,后論證的方法。這樣比較有利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即整體感知,再具體分析感受。
平時進行古詩教學,總覺得不知該如何下手,對于學生來說,要不要讓他們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呢?還是就以誦讀為主?經過尋找資料、實踐、反思,發現古詩誦讀教學應以"讀"貫穿始終,其中靈活穿插"看"、"議"、"評"節,直至熟讀成誦,最后拓展創造。
①讀——讀準字音,認識生字。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讀準字音,讀通每一句詩。
②看——圖文結合,畫中會意。看教材,基本上古詩都配有插圖,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再結合詩句,幫助理解一些詩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一些情境。
③議——探究協作,讀中悟情。在教學中要轉變教師一言堂的現象,給學生主動探究的時間,讓他自己嘗試理解、了解古詩的用詞以及韻味,增進對古詩的朦朧理解,長此以往,孩子們自學古詩、理解詩意的能力會逐步加強。
④誦——積極展示,深情誦讀。通過前面的讀、看、議,學生對古詩朗朗上口了,教師再創設情境,"對詩""詩句接龍"等形式讓學生反復吟誦,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
拓展、延伸、創造。A復習:比如學了一首《春曉》,請學生想想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春天的古詩?,幫助學生對古詩積累進行系統梳理,溝通課內外古詩資源。B模仿:比如學了《一去二三里》,讓學生仿造古詩數字內容進行改換,發揮想象,學以致用。C整合:古詩具有意境美、節奏美、韻律美,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特點,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情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來。
2.運用朗誦代替講解
語文教學是一個耳濡目染、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對古詩的教學更是這樣的過程。隨著新課程的逐漸改革,對古詩的教學也有了新的要求及目標。新課程要求學生要通過對詩詞的充足閱讀,逐漸累積,親身感觸,學以致用,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標準及欣賞層次。因此,教師就沒有必要針對一首詩教學問題上錙銖必較,教師應該在如何營造一種古詩學習氛圍上多下功夫,讓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詩詞素養。比如,在學習《憶江南》這首詞時,教師可以借助樂器,給學生伴奏,讓學生跟著優美的音樂開始朗讀。除此之外還可以設定場景來輔助學生閱讀等多種渠道。與此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其他古詩詞打下了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把學習古詩詞當成了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3.古詩對小學生作文水平的作用
作文是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思想水平的體現,是學生用詞造句、布局謀篇能力和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綜合訓練。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通過真正的欣賞古詩的語言美、聲韻美去認識從中表達的意境美,進而體驗到詩人的心靈美,這對于陶冶性情、培養情操大有好處。我的具體做法是:
3.1了解小學生寫作的心理特點。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在小學階段,最初是書面語言落后于口頭語言,但是從二三年級起,書面語言就逐步趕上了口頭語言,到四年級,書面語言就可以超過口頭語言水平。
小學高年級作文的一般發展趨勢大致由不切題至切題,由切題至中心突出,由自然的開頭結尾至多樣化的開頭結尾,由不分清段落至逐漸能分清段落,由只會用簡單句至會用復雜的復合句,由平鋪直敘不善表達思想感情至能夠初步的借物抒情。
3.2引導小學生擴寫古詩。小學生寫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語言寫明白,寫通順。把古詩作為寫作的對象,限制了兒童選擇的范圍,解決兒童寫作時候的偏題問題。大凡要擴寫的古詩,先是由教師向學生講授其含義,要求學生理解并背誦這首古詩,這使得學生在擴寫過程中避免出現對古詩內容不理解的問題。學生知道古詩的意義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筆寫下來,便成了一篇文章。這不僅鞏固了學習古詩的效果,而且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使他們對古詩的印象大為加深。學生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的過程轉化得到了實現。值得指出的使,擴寫與翻譯有所不同。擴寫是翻譯程度上的語言加工,已經是高于"改寫型言語表達形態"了。它不僅僅只局限于在教師提供的翻譯上加上一二句話或者是一二個詞,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這種感受表達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內容連貫,過度自然就行了。
3.3引導小學生改寫古詩。改寫古詩形式靈活多了,可以從原詩出發進行改寫,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詩歌改寫,但是無論是哪一種的改寫都要依照原詩的文風,依照原詩的結構布局,依照原詩的主題中心。
3.4引導小學生縮寫"自然作文"。詩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為它的短小,對仗工整,語言具有節奏感,具有韻味。流傳廣泛的詩歌中的很多字都是經過作者反復思考,深思熟慮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小學生寫了一定時間的作文之后,通常回游語言羅嗦重復的毛病。可不可以通過讓學生學習簡單的寫詩來避免或減輕這種毛病呢?現在許多兒童刊物里已經出現了兒童詩人的作品。因此,這可以說明小學生以課本或者自己的文章為對象,把"文"縮成"詩"。一定時間的錘煉,會使小學生在心中樹立起詞語凝練、句子寫精的意識,那么,縮寫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3.5引導小學生誦讀。詩歌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口語化通俗化,適合兒童學習語言初期的要求,詩歌的語言凝練、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美,又適合兒童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要求。因此,學習好古詩對于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有著獨特的意義。
詩歌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塊教學內容。讓詩歌走進學生的作文,讓學生的作文能煥發出一種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詩性美,讓學生在古詩作文的練習中真正感受到寫作的獨特樂趣,領略語言的美感,對于整個語文教學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