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豐
摘 要: 現在我們已很難見到有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打開數學課本,針對這一教學現狀,數學教師應努力做到:挖掘教材,用活現有教材資源;依托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指導閱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理加工,變“教材”為“學材”。
關鍵詞: 新課改 數學課本 數學課堂
在新課改背景下,一些新思想、新理念課堂教學模式如火如荼地進行。如今你隨便走進哪一堂數學課,都會欣喜地發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正悄然發生改變。
現象一: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無疑成為大家的“寵兒”,無論是名師的教學示范,還是青年教師的優質課展示,幾乎“各路兵馬齊上陣”,多種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可就是不見數學課本的蹤影。就連一些級別稍低的課,也基本是整堂課從頭至尾,在老師制作的精美、引人注目的課件展示中進行,學生興趣盎然,課堂精彩紛呈。很快一節課就結束,而課本則置于一邊,少有人引導學生去翻、去看。
現象二:受新課標的影響,教師們都在課堂上大力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一些教師會有意無意地阻止學生翻書。他們擔心學生看書知道了答案,就失去探究興趣。至多,新授結束練習時或課堂作業時,要求學生打開書,完成書上某道習題。數學課本在這兒充其量是本練習集。甚至,在有的課堂上,教師明確規定學生課桌上只能擺放文具盒與練習紙,其他什么也沒有。
現象三:這是一次新課改背景下的全國小學數學生本課堂觀摩活動,參賽的教師都是全國數學教學中的佼佼者。如此豐厚的視聽盛宴,給遠道而來的三千多名聽課教師帶來不少啟迪和收獲。但與此同時,也讓我注意到另一現象:40多節數學課中,只有3節課有學生打開數學課本。
近幾年,我還聽過許多各級各類公開課,結論是很難見到有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打開數學課本。個人視野所及或許不能客觀反映面上的情況,然而有一家媒體報道:75%以上的數學教師在教學新課時不要求學生閱讀教材;90%以上的數學教師在公開教學時自始至終不需要學生打開課本;只有5%左右的數學教師要求或提倡學生預習第二天學習內容……媒體的報道與我的發現純然不是巧合。的確,我們應該承認教材的編寫是非常嚴謹的,具有科學性和一定的權威性。如果我們完全拋開教材不用而“另砌爐灶”,那是不是對教學資源的一種極大浪費?多媒體畢竟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怎能讓其“喧賓奪主”,取代了教科書的位置?可是,為什么有那么多教師在課堂上不希望學生讀書?數學教師到底應該怎樣把握教材,處理好教學與教材的關系?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挖掘教材資源,用活現有教材
新教材力求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例題、習題的選擇都非常重視從學生已有現實生活經驗出發,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努力創設富有“生活味”和“活動化”的情境,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運用,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思維水平親身體驗數學,逐步形成良好數學思維方法和運用意識。并且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嘗試用所學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真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學數學的價值。教學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豐富的資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通過探索交流,合理解決問題,合理使用教材,發揮教材的作用。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教材非常注意結合兒童已有經驗和興趣特點,提供生動的、引人入勝的童話故事作為學習新知識的背景圖,整個學習在“小猴分桃”這一故事中開展、深入,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問題解決中感受數學的作用。
二、指導學生閱讀,培養自學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數學閱讀能力是數學思維的基礎和前提”。“數學閱讀主要是動用思維能力,而數學教育的核心就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研究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就是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數學問題方面特別欠缺。因此,要想使教育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數學閱讀中領悟數學語言,發展數學思維,提升數學素養。
三、合理加工,變“教材”為“學材”
正如上述幾種現象表明,如今許多教師們不提倡學生在課前或者課堂上看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要學的知識、思考方法,教材中已有明確暗示和導向,甚至有清晰又準確的表述。擔心學生看書后,不加思考就能找到答案,不需要經歷思考過程,助長學生的依賴性,可能阻斷學生的思維發展,淡化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發現的意識。比如:三年級(下冊)“用連除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教材中直接給出兩種計算方法和解題思路:
我先算每個書架平均放多少本書?
224÷2=112(本) 112÷4=28(本)
我先算兩個書架一共有多少層?
4×2=8(層) 224÷8=28(本)
解決問題的方法過早呈現顯然剝奪學生經歷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曲折過程的機會。
我們不能否認:現在教材尚不能充分將教學視角投向學生學習,還不能真正從“學生數學學習之素材”這一視角進行自我審視與關照,在一定程度上看依然站在教師“教”這一角度。要讓教材真正成為學生自主開展數學學習的“有效素材”,必須像科學教材那樣,努力從學生身邊同時又暗含著某種數學現象或數學規律的實際問題出發,創設具體問題情境,從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組織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問題深入展開探討與分析。而一些結論性的概念、定理、公式及例題可以不直接給出答案,留給學生補充完整。這樣從學生學的層面對教材進行“學習化”加工,站在“學材”視角上對教材做出理性重建,使學生手中的教科書成為一本能有效激發學生數學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激勵學生自我實現的“學材”。
課本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教材,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教材,有效、合理地使用好教材,發揮應有作用。數學老師們請不要在課堂上冷落了數學課本,讓孩子們一起打開課本學數學,好嗎?
參考文獻:
[1]張秀英.談談對小學數學新課改的幾點認識與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9).
[2]齊美杰.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初探[J].教學研究,2008(6).
[3]周前方.談談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科教文匯,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