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闡述“翻轉課堂”理念及意義的基礎上,分析目前國內本科德語專業口譯課程的特點及翻轉的可能性、必要性。從工作、學習及評價模式角度分別探索翻轉課堂在德漢口譯課堂的應用,并舉例展示。文章進一步探討翻轉課堂在目前德語專業實施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關鍵詞】翻轉課堂 口譯 德語專業
翻轉課堂,英文名為The Flipped(Inverted) Classroom,是近年來我國教育界樂于接受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理念。這種教學方式將學生變為學習的自行組織者。它將傳統的教師講授知識的課堂形式分成課內和課外部分:課內的成組互動學習、課外基于網絡技術的教師個別輔導及學生個人學習。作為全新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要求學生在課前觀看和學習教師制作的相關教學視頻,課堂中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共同進行疑難解答和知識構建。
學習本身是一種在認知與實踐的過程中,認識世界、掌握規律并且通過實踐來獲取經驗的過程,是一種學習者為主體的人類生存方式。而翻轉課堂則一般由學生在課前通過視頻等學習資料進行學習、討論、合作等實踐,進而在課堂中將這些實踐的結果予以展示、討論、總結,接受相關引導,最終將課前的實踐結果、課上的認知結果在課下進一步有機結合,進行總結及操練,從而內化為學習者知識、經驗或能力。它相比傳統的單純講授式教學,更為符合學習者真實的學習過程。
現今的口譯研究一般將口譯視為一種涉及語言層面、語用交際層面和話語環境的整體的、力求對等的轉換。“翻譯教學本身也是翻譯實踐”。對于口譯這種基于知識、經驗的實踐能力來講,翻轉課堂模擬了口譯實戰,并融入教師的引導、支持與學生的反思、總結等一系列對認知方面的促進,非常適合在口譯教學中應用。國內翻轉課堂實踐在我國的中學有更大的使用規模和影響力,在口譯教學方面則使用較少。翻轉課堂重構了學習過程,構建了一個個性化培養的框架。其所強調的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多樣化的協作探究及開放式的交流互動為口譯教學深化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按照《高等學校德語專業德語本科教學大綱》,口譯課程屬“德語專業技能課程”,建議覆蓋大三和大四的四個學期即整個高年級階段教學(德語組: 3-4)。除“理解正確,譯文忠實原文,通順達意”的一般要求外,“語速約為每分鐘30-40(六、八級要求:40-50)詞。”(德語組: 12)雖說《大綱》將翻譯與語音、語法、詞匯、聽說讀寫并列為能力項,然而目前本科德語專業的口譯課堂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口譯班級普遍偏大,二三十人的口譯課堂司空見慣。傳統授課模式往往以教師呈現原文,點名學生當堂翻譯的形式,較大的班級規模導致學生參與度變低,很多學生未能參與口譯練習和接受教師的評價輔導;
2.口譯課在課程設置中,周課時一般在2-4課時,對于需要大量實踐聯系的口譯課程來說,有效的實踐量尚無法達到;
3.學生的積極性不夠,一方面因教師無法顧及每個學生,另一方面也因學生對口譯課的看法停留在被動接受的層面,學生還常常因為不自信和羞澀而不敢張嘴等等,這些都成為口譯課有效執行的障礙。
除了以上問題,德語的學習情況也為德語口譯課堂帶來如下情況:
1.德語本科專業是在大一開始學習德語,對于只有二至三年德語學習經歷的大學生而言,德語知識與中學階段開始接觸英語的大多數英文專業學生相比自然需要更多的促進和提升;
2.德語本身具有繁復和相對嚴謹的詞法、句法等,尤其在口譯中,需要基于大量的練習和技巧習得才可以熟練、快速地于德、漢雙語間進行轉換。
“翻轉課堂”是基于信息化時代網絡技術的對傳統課堂教學流程的顛覆或曰翻轉,也引發教學中具體部分的一系列變革。本文分別從教師工作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及課程評價方式三個角度探究“翻轉課堂”借助網絡平臺在德語口譯教學的應用。
翻轉課堂將課程分為了課上和課下,課下包括課前及課后。教師將打破課前備課、課上講授的模式,轉而在課前一段時間將視頻和課件共享給學生,將過去在課堂講授的知識或練習交給學生自主學習;課堂則用來檢查學生學習成果、討論項目問題及合作解決問題等,這也符合較為緊湊的課時安排;課后安排學生自行內化吸收知識和經驗,并積極給予個別、有針對性的輔導。可以看到,教師的角色有了顛覆性的改變,從課堂的指揮者轉變為支撐者;其工作內容也進行了翻轉,將過去課內的內容移至課外自行學習,順應了人類實際的學習方式。與教師工作方式的翻轉相應,學生的角色和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者。可以說,學生的主動性、積極的參與和協作是翻轉課堂的前提之一。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包括對教師提供資料的獨自處理資料、群組討論、個人操練等。
翻轉課堂延伸了課堂,鞏固了知識、能力的習得,以真實或虛擬的項目或主題為主線。從德漢口譯課程來看,翻轉的課堂需要教師至少在課前將帶動態講解的講義、視頻片段、原文、專業詞匯等分享給學生,給出主題/項目和學習目標,并預留三至七天的課前準備時間;課堂上檢查學生口譯學習的情況、討論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并將學生分組來共同完成一個口譯項目或解決一個口譯相關問題;課后時間,則留給學生進一步訓練,可由教師提供部分訓練資料;在具體文義理解或表達不清、翻譯綜合及分項能力的提高角度、項目執行的困難等方面,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積極給予個性化輔導。以往的經驗表明,德語專業學生在口譯中經常出現比較基礎的語法、詞法問題,在課前、課后的內容中,應該額外加入一些相關的句法、詞法如框型結構句型、分詞從句互換、形容詞詞尾等訓練,并在整個口譯課程中加大口譯基本能力如短時記憶、復述、總結等訓練。如圖示:
完整的課程結束,新的主題學習即將開始,整個過程如同向上的螺旋——完成了一輪口譯學習的認知過程,又一輪學習得以在新的起點及高度展開。
翻轉課堂打破了以往每堂課的設計和進度,一學期32-36課時的課堂學習,因為課前及課后的工作得到一至兩倍的擴充,彌補了課時設置過少的不足。以2課時的“德漢致辭交替口譯”主題為例,翻轉后的課堂設計:
而頗具變革性的還有評價系統:現今大多數本科課程包括口譯課程的評價主要建立在平時成績(平時作業、出勤率、課堂表現)和卷面成績加權的基礎上。但實際上翻譯能力還包括更廣泛的內容:除去應有的實時更新的雙語能力,還需要具有基本的翻譯理論知識、跨文化能力(判斷力、創造力、直覺、自我批判力等)、身體心理素質(注意力、靈活性、同理心等)以及職業素養(責任心、適應性、專業的臺風等)。翻轉課堂更似真實的學習和實踐過程,將課堂進行擴充和深化,評價也將力求貼近實際口譯。綜合的評價中,將口譯能力、協作能力和課堂參與度、跨文化能力統一納入指標,進行加權算分,評價學習者作為口譯員的專業能力及必備社會能力。
其中,口譯能力本身又分理解、表達,語音臺風等各部分評價;協作和課堂參與度可以以網絡平臺顯示的學生閱讀量、發帖量為基礎由教師結合課上情況進行整體測算;跨文化能力則由老師根據觀察和交談進行主觀給分。此外,還特別將學生提供雇主評價證明的口譯任務作為小加分項,成績為1%~5%,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口譯兼職。
目前大多數國內高校已經建立了各自的教學網上平臺,這些教學平臺一般含有課程簡介、教師信息、課程大綱、課程資料及互動平臺等部分。其中的課程資料和互動平臺如能順利地使用,完全能夠或基本能滿足教學需要。部分高校開始使用Moodle平臺,這是一種更方便和綜合的線上教學平臺。Moodle全名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指模塊化的面向目標群的動態學習環境。其豐富的選項和強大的文件支持,為教學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可能性。
翻轉課堂為實踐性較強的口譯課程提供了新的模式,并符合網絡時代學生的學習特點。然而其實施依然面臨一些困難:基于上文的論述,不難看出翻轉課堂對口譯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個口譯課堂基于其內容的全面性、口譯本身的實踐性而變得更為開放,使得課內的問題更有不確定性。良好的翻轉課堂,尤其是口譯課堂,需要教師具備良好專業能力、應變能力及組織能力;翻轉課堂的技術前提是網絡平臺的熟練操作,這也需要教師跟上技術的步伐,將技術的價值在教學中最大化。另一方面,口譯課程的學生需要深刻領會到口譯的實踐性,在認識及學習方式上積極地適應變化。翻轉課堂延長了一門課程的訓練時間,于一門課程和能力非常有益,卻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也可能占用學生其它課程的學習時間。因此,如何統籌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安排,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Bergmann,J.&Sams.A.Flipping the Classroom[M].San Bruno:Tech&Learning,2012.
[2]Kautz,Ulrich.Handbuch Didaktik des ?bersetzens und Dolmetschens[M].München:Iudicium Verlag,2000.
[3]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德語組.高等學校德語專業德語本科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劉和平.論本科翻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J].中國翻譯,2009 (6):34-41.
[5]王洪林.基于“翻轉課堂”的口譯教學行動研究[J].中國翻譯,2015 (1):59-62.
*本文受到2015年上海市教委本科重點課程“綜合德語”(1K-16-305-002)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孫瑜(1983.5- ),女,山東濟南人,博士,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德語系講師,研究方向:德漢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