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瑪娜
【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提出了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為學生減負給課堂增效的課題。怎樣才能更好地給學生減負,怎樣做才能使課堂高效呢?
【關鍵詞】減負增效 高效課堂 分層次布置作業 優化評價方式
一、提高課堂效率,“減負增效”,應聚焦課堂,引導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向40分鐘效益
1.首先是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俗話說得好: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應有一桶水。現在,知識信息正高速發展,系統的新事物也是層出不窮,如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利用,多媒體的制作,軟件的開發等等。教學方法更是不斷優化和創新,具有其先進性。所以,教師得不斷學習充電,吸取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為高效率的教學創造自身條件。
2.其次是在備課上下功夫。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在備課上應多研究,多斟酌,多進行教學探索。有句話說得好“不打無準備的仗。準備充分,對一堂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邏輯清晰可見,教學目標明確無誤,是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為此,教師應化幾倍于一堂課的時間和精力去備好一堂課。
3.及時掌握課堂教學的反饋信息。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知識,教師不能不知,在教學中及時反饋教學信息很必要的。獲取反饋信息的方式很多,可提問一些中差生,可面向整體學生發問,可讓學生上黑板練習,可以在講授完某一知識點、某一練習后讓學生舉手示意獲取反饋。根據反饋信息教師可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直到學生理解和掌握為止。
4.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是取得課堂高效的重要一步。很多時候課堂效率不高,學生聽講效果差,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做好聽課前的預習,從而給聽課帶來了各種困難,結果上課時間被白白浪費。而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授課,就可以避免這種被動局面的出現。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也要備學,這就是預習。課前預習是英語教學的起始階段,和不可缺少的環節。
5.創設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是取得課堂高效的前提語文教學中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
二、分層次布置作業
所謂分層次布置作業,即根據學生的個性、學習動機、心理特征、習慣、興趣接受能力和學習成績等方面的情況,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當然,這三個層次的學生的劃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實施動態管理,要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變化,適時對學生的分組進行調整,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實施動態管理,要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變化,適時對學生的分組進行。
1.作業的內容,從類型上可分為課內作業與課外作業;按其形式可分為聽力作業、口語作業與書面作業;按照題型來分,聽力作業又分分層次布置作業即根據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學習動機、興趣、習慣、接受能力和學習成績等方面的情況,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當然,這三個層次的學生的劃分為聽句子,選擇句子中所包含的信息;聽對話,選擇最佳答案;聽短文,填寫所缺單詞等。口語作業包括自編自演對話、朗讀或背誦課文等。書面作業包括閱讀文章后做題、書寫單詞、短語、用詞或短語造句、寫作文等。
2.每次給學生布置何種類型、形式和題型的作業,要依據每單元不同的學習目標,有的放矢地按上、中、下三個層次來設計布置作業。布置的作業要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題量適中;作業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太簡單,難易要適中,多少要適量。例如,《人教版》BookIII Unit5:Dinnersready對于第一節課后的書面作業,程度好的A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編寫有關飲食愛好方面的對話,B組學生要求他們寫3-5個有關飲食愛好的句子,而對于C組學生,則要求他們記住本節課學過的對話即可。
三、分層次對學生進行評價
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評價必須以激勵性為主。如果教師的評價過于簡單、單調,甚至評價不當,都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脆弱的自尊心。如:A組學生的作業,寫評語時,應該多使用Excellent!或Perfect!對B組學生來說,寫評語時,可使用Well done!All right!、Great!、OK等。而對C組學生來說,教師要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如:I hope you can do better!、Keep it up!、Keep working on it,youaregettingbetter!等。這種客觀地評價,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心理上均產生心理優勢,從而使學生增強自信,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通過我的實踐和探索我覺得做到了以上的幾點,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和課務負擔,學生對學習非常感興趣,學習效率也明顯提高,能力明顯增強。
參考文獻:
[1]譚頂良.學習風格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12.
[2]陳紅兵.學習風格的差異與學習方法.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