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吉拉毛
摘要:小學語文作業是小學語文課堂的鞏固和延伸,是課堂教學的升華,它有助于小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和運用知識以及培養技能,還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發展個性,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但傳統的語文作業重知識積累,輕能力的發展,表現形式單一,缺少選擇性。反映了語文作業的有效性低和功能的異化趨勢。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注重開發語文作業資源的廣度和智力活動的強度。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下一些相關經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19-01
為了促進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科學、適用;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尋找途徑,拓寬作業布置的方法、范圍,引導學生提高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我們應對小學趣味語文作業設計做了以下嘗試。
1.因材施教,突出層次性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身心發展,如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學習習慣等,由于受到先天條件、后天因素的諸多影響存在差異。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及生活的環境各不相同,因此學生在對待同一知識點時,所表現的狀態也各不相同。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應當注重學生的能力,將作業進行難易分類,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設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按時完成作業,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同樣的作業,有的學生十幾分鐘就能完成,有的學生則要花上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因此,作業設計要考慮分層,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摘到屬于自已的"果子",獲得成功的體驗。
小學生處于一個好奇心極強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但這種對新事物的熱忱度保持時間并不長,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安排語文作業時,應注重形式,突出多樣性,使學生的興趣得到保持。"聽、說、讀、寫"作為語文的四大要素,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注重這四個因素的穿插。
2.應注意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性
課改前,總是認為作業是課堂的延伸,鞏固課上所學知識,讓知識升華的單一過程。在布置作業時,不是抄就是背。結果學生對這類單一枯燥的作業,毫無興趣,只是機械的亂做一氣,老師就培養除了一批會做作業的機器人。這就違背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學,失去了作業應有的意義。因此,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精心設計,不僅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升華,而且也要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會學語文。如低段學生,語文學習以字詞為主。由于字詞學習單調、呆板,對于抄寫更是提不起興趣。這時,老師可讓孩子們課后回家將生字抄寫變為和父母一起將生字制成謎語,拿到課堂上和老師、同學猜。孩子們對于動畫片、故事、配畫書籍百看不厭,教師便可鼓勵孩子們記下動畫片中的一句歌詞、一個題目、一個人物;對于故事中的生字,激發學生多問,多讀,并抽出一定課余時間讀故事。還如電視中的廣告,有的孩子背得滴水不漏,路邊的招牌,學生也會時常指點指點,這都是學習字、詞的好機會。老師適當引導、點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真正把靜止不動的作業變成動的、活的、有用的。才能有效的促進課堂教學,真正讓學生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3.應突出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天性就是對有趣的事物感興趣,然而一直以來,作業的功能被定位在"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上,直接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時總要貪多求全,生怕有遺漏,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事實上,能力的高低與機械的記憶書寫沒有多大關系,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能力,那種機械的書寫作業已達不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一些學生經常完不成作業,其實是那些單調的書寫作業讓他們對作業喪失了興趣。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求的特點,把作業設計得形式多樣,爭取讓作業內容豐富而又不失創造性,讓學生通過做作業全面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
作業的設計要求學生通過想、看、聽、說、做等方面的協調合作,激發學生學習小學語文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在作業設計時,還應當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模式,大膽創新,從學生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忱度得到保持,從而有效實現保障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
4.激活創新,增加作業的實踐性
學習不只是從書本、課堂中學。還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要學生將所學運用于實踐,運用于生活。對此,實踐性作業正可以發揮它的獨特優勢。實踐性的作業有的是對課文描寫的驗證,如學了《火燒云》后,不妨讓學生仔細觀察火燒云的變化:有的是對課文知識的運用,學習了《夾竹桃》后,可以嘗試讓學生進行寫自己喜歡的一種花的習作:有的是讓學生親自去觀察體驗,如學生學寫動物的文章,可讓學生飼養一種小動物,觀察動物的吃食、活動、睡覺等生活習性,還要把養殖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一一記錄下來。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必要的積累,這類作業也是發展語文能力的重點。這類作業可以是把好詞佳句摘抄下來,可以寫讀后感,可以對精彩片段進行比較創作,以提高語言和寫作能力;還可以是一些"信息收集"類的作業,對廣播、電視、報紙里的內容進行采集,并定期進行交流。通過對學生摘抄內容的跟蹤調查發現,經過摘抄等作業無意識地誘導,童話和故事已不是學生閱讀的主要方面,詩歌和散文已經進入許多學生閱讀的視野。這類作業的主要作用不僅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語言素材,發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范圍,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為更好地進行寫作做好了鋪墊。
5.作業要體現層次性
5.1作業量的分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把握作業量的增減,對于簡單的、學生容易掌握的知識,可以少布置作業或者不布置作業,切忌重復布置簡單的作業,這樣難以激發學生寫作業的興趣。對于學習能力強、態度認真、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少留作業,給這些學生減輕負擔,讓他們有更多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對于學習能力不強、知識掌握不牢的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作業量,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發展。
5.2作業難度的分層。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要注意使設計的作業難度略高于學生知識水平,由易到難地分層設計作業,供學生選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選做較難的作業,學習能力稍微弱的學生可以選擇比較簡單的作業。由于小學生的好勝心較強,有些學生會知難而進,有一些學生會在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稍有進步。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層設計作業,使作業難度具有層次性。如果教師設計作業不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往往導致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得不到發展,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卻望而生畏、知難而退,不利于全體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在語文作業設計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設計多層次的作業,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業是積累、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有效載體,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趣味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它的有效設計,既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作業不僅高效地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使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