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琴
【摘要】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導而弗牽”,即不要牽著學生的鼻子使其跟著自己設計的套路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珍視其獨特體驗,讓其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文本之中,去充分地感知、評價、歸納,獲取屬于自己的思維成果。
【關鍵詞】閱讀教學;解讀;感悟;主體地位;主導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課堂承載著培養學生感知、感悟、解讀、評價等能力的重任。對文本的解讀、感悟既不能束縛學生的思維,也不能信馬由韁,聽之任之。如何促進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與感悟,筆者在此淺談拙見,權且拋磚引玉。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珍視學生獨特體驗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導而弗牽”,即不要牽著學生的鼻子使其跟著自己設計的套路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珍視其獨特體驗,讓其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文本之中,去充分地感知、評價、歸納,獲取屬于自己的思維成果。譬如,教學《散步》這篇經典之作,筆者設計并實施了“品味我們”“品味田野”“品味散步”三個板塊,力求教出新意,教出成效。在“品味我們”這一板塊,筆者要求學生從文本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給予恰當的點評。學生對這一問題頗感興趣,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有的說喜歡孩子,有的說喜歡“我”,有的說喜歡母親,還有的說喜歡妻子,并且發言者都能作出比較妥帖的評價。在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人物后,筆者則要求該學生讀讀那位人物所說的話,盡可能地讀出說話的味道,傳達出相應的情感,當然還可以加上相應的動作。這一讀書實踐活動,促進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充分感知和認識。此板塊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多元解讀的理念,富有較強的靈動性,這是因為筆者將解讀與感悟的權利下放給了學生,且打破了以往按部就班逐個對人物進行點評的呆板做法。
一般情況下,教學《散步》這篇課文,大都著重引導學生感悟孩子之可愛,母親之通達及“我”之盡責,但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忽視“妻子”這個角色——盡管她是一個不曾言語的人。筆者通過設計讓“妻子”說一句話的活動,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一時來了靈感,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暢所欲言。此環節很容易讓學生偏離對文本的正確解讀,但筆者通過不斷地與學生進行交流,逐步地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最終促進學生較好地理解了“妻子”這一形象的可愛、可敬;并且讓學生明白作品盡管沒有描寫妻子話語的文字,但妻子的形象仍躍然紙上,能夠打動人的心扉。
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能夠對課堂進行有效的調控,在鼓勵學生進行多元解讀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展開師生、生生、生本等多個層面的“對話”,進而深化學生的認識。
二、緊扣文本進行解讀,鼓勵學生暢談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一個多層面、多元化的“對話”活動,它有助于促進學生對世界的認識,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獲取審美體驗。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教師在閱讀課堂上務必要緊扣文本,組織學生開展研讀、解讀活動,要熱情地鼓勵學生暢談感受,實現思維碰撞與成果分享。例如,教學《紫藤蘿瀑布》,執教者由花的“花語”導入新課。上課伊始,執教者讓學生說說紫藤蘿的“花語”。學生憑借著初讀課文所獲得的原始感受,迫不及待地為紫藤蘿“代言”。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初次對話。待學生將自己的意見發表出來之后,執教者并沒有亮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再讀文本,與文本、作者對話,然后師生交流,并相機安排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在學生的感知、感悟又向前邁進的時候,執教者又要求學生給紫藤蘿寫“花語”。此時,學生對紫藤蘿的認識已經獲得了升華,他們有理有據的認識,是跟文本對話之后綻放的思維之花。比較前后兩次“花語”,可以發現學生在認識和表達方面,皆有了較大的提升。
由此可見,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文本、與教師、與同伴展開積極而有效的對話。對話活動中,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當然,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緊緊圍繞文本,鼓勵、引導學生進行多元解讀。不管是當初的膚淺的感受,還是充分接觸文本之后的深層次的領悟,抑或是教師點撥之后有大徹大悟,都是學生自己感悟、領會的思維成果。成果是喜人的,但過程亦不可缺少。在解讀的過程中,教師注意把握好方向,即要求學生立足文本來暢談體會,確保解讀不游離于文本之外,而要始終圍繞文本來進行,進而更好地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實現多元解讀與一元解讀的和諧統一。
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適時矯正偏頗觀點
閱讀課堂上,教師是主導,是引路人;學生是主體,是探索者。面對學生出現偏頗的觀點,教師要能夠適時地予以點撥和矯正。例如,筆者在講解《阿長與〈山海經〉》時,并沒有先入為主地就阿長這一人物形象對學生進行講解、分析,而是要求學生先來談談阿長給自己留下了什么樣的直覺感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細讀文本來對阿長作出評價。學生根據閱讀感受,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在此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各抒己見,并且能夠從文本中找到合適的“論據”,支撐自己的觀點。交流與分享過程中,一些學生發表了相反的觀點,例如,一個學生認為阿長很迷信,另一學生對此則提出了不同意見;一學生認為阿長很幽默,另一位對這一看法持有異議,認為他的解讀有點牽強……面對學生理解上的偏頗,筆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適時介入,進行矯正。具體的做法是通過引導學生不斷地爭論與補充,使他們對于阿長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不斷趨于完善,在學生頭腦中越來越變得鮮活、鮮明。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針對“能否給課文更換個題目”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考,引導學生想象“哥兒”接到阿長送給的《山海經》時會說的話。學生經過思考,陳述了自己的看法,這表明他們已經融入了文本,真正地跟文本、跟作者進行了對話,且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
由此可見,閱讀課堂上對某一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讀,并非天馬行空,而是有理有據,始終圍繞文本來有序展開的。在解讀過程中,一些學生如果出現了理解上的偏差,此時,教師就要適時發揮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