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龍
摘 要:我國臺灣地區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本文從職教地位、師資力量、校企合作、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方面對我國臺灣與大陸的職業教育進行比較分析,并針對我國大陸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臺灣地區;職業教育;比較
中圖分類號:G719.29 文獻標識碼:A
1.職教地位摘 要: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使得圖書館服務模式發生變革,圖書館移動服務模式已成現今圖書館建設的熱點。許多圖書館都推出了移動圖書館APP應用、微信公眾號等服務模式,以APP客戶端的形式為讀者提供移動服務。本文通過對常見的圖書館移動服務模式做出評價,對基于APP圖書館服務模式進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移動圖書館APP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的比較
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完全同等地位,無論普教還是職教,都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臺灣的教育體系實行的是“雙軌制”,學生在不同階段可以選擇在職業教育與普通學術教育之間進行換軌。與臺灣相比,大陸的職業教學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①職業教育在大陸社會認同度還比較低。②中職、職高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的比例較低。③高職教育為終結式教育。
2. 師資力量的比較
我國臺灣的職業院校的教師絕大部分來自企業,不僅具有很強的實踐技能和廣泛的社會關系,而且學歷層次較高,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我國大陸職業教育的教師大部分屬于“單師型”教師。主要原因是我國大陸職業院校大部分是由中專院校升級而來,大部分教師來自普通高校,少部分來自企業。大多數直接來自高校的老師,“會講不會做”,總體實踐技能偏弱;而少數直接來自企業的老師,“會做不會講”,缺乏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
3. 校企合作的比較
臺灣職業院校和企業合作非常密切。企業為學校提供先進的實習設備和實習場地,充實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學校也可為企業產品的研發提供有益幫助,營造了“產學研”合作的良好氛圍。大陸的職業教育進行校企合作已倡導多年,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如下:①國家政策指導力度不夠,缺乏政府財政支持,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完善。②企業和院校追求目標不一致,企業追求經濟利益,而院校是完成人才培養目標。③職業院校自身科研能力不強,企業產品研發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較弱,缺乏吸引力。
4.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比較
1975年,臺灣地區就開始職業證照(職業資格證書)鑒定工作。職業證照分為甲、乙、丙三級,并且規定持有職業證照的人員,在工作若干年后,也能獲得相應的同等學歷資格。這使得職業證照和學歷文憑之間具有了一種互換關系,從而建立起多元文憑價值觀念。
我國大陸地區的職業院校普遍實施畢業證、技能證的“雙證制”。但與臺灣相比,職業資格認證體系還不夠完善,其主要表現如下:①職業資格證書種類繁多。②證書的考核內容、鑒定標準沒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③部分用工單位沒有要求“持證上崗”。
5.我國大陸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1)提高職教地位。打破目前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最高階段的局面,建立包括中專、大專、本科直至研究生學歷在內的多層次職業教育體系,拓展職業人才的發展空間,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職業人才的需求。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必須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職業院校的教師除了具備教學能力,還必須具備相關職業、崗位的實踐技能。因此,對于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應經常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其去企業實習,以提高其實踐能力;對于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可以讓其到普通高校參加教學經驗交流和相關進修培訓,提高其教學水平。
(3)強化校企合作。職業教育必須實施校企合作。由政府統一規劃統籌,對經費、資源、利益等全面加以協調,明確雙方共同的“責、權、利”,并對校企合作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指導、監督和評價。政府要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對參與企業予以一定的財政補償。
(4)規范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國家應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規范職業資格認證,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多層次的、具有國家權威的資格證書體系。職業資格證書的鑒定標準應該由國家勞動部門、行業產業協會、相關院校共同制定。職業資格認證要與國際接軌,通過和其他國家簽署互相承認資格證書的協議,使我國的職業資格認證具有全球化、國際化視野。企業要執行職業資格準入,國家勞動部門要加強監察,確保持證上崗。
臺灣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我們深入職教改革,探索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科學合理的職教體系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是,我們不能生搬硬套臺灣的職業教育模式,而應結合區域、行業、產業的實際情況,努力探索,為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開創一個新天地。
參考文獻:
[1]林 東.我國臺灣地區與內地職業教育之比較[J].教育與職業,2007(36).
[2]倪樂偉.淺析臺灣技職教育對大陸高職教育的啟示[J].南昌高專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