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年民警作為公安戰線的生力軍,在執法執勤、打擊犯罪、維穩處突等一線公安工作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動公安事業發展和進步的基礎和希望。當前,青年民警整體工作態勢良好,但面臨著日益繁重的工作壓力和落后的管理保障機制,青年民警在工作過程中遇到工作認同感降低、自身素質提升有限、晉升前途渺茫等職業發展瓶頸,嚴重影響了青年民警的工作積極性,對公安隊伍的凝聚力及戰斗力產生一定的影響,這需要引起各級公安機關高度重視。本文試從青年民警職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及問題入手,就有關原因進行剖析思考,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來保障青年民警的職業發展。
關鍵詞 公安機關 青年民警 職業發展
作者簡介:朱立超,淄博市公安局淄川分局法制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在職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112
青年民警,是指18周歲至35周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自主意識、創新能力的民警。他們作為一個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的群體,在公安隊伍中處處顯現著獨特的一面:一方面,青年民警思想活躍、競爭意識和民主意識較強,不安于現狀,不墨守成規,渴望通過職業奮斗實現人生價值;另一方面,青年民警社會閱歷淺、經驗少,自我意識較濃,思想基礎不牢,人生觀、價值觀極易受負面情緒的影響。
近年來,各級公安機關青年民警比例大幅增加,80后特別是85后的青年民警已經成為公安基層一線的主力軍,他們已經是刑事辦案、行政執法、維穩處突等公安工作的中堅力量。但隨著社會環境和執法環境的日益錯綜復雜,更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落差令青年民警在職業發展上產生了困惑和迷茫,導致青年民警在崗位上不思進取、逃避責任,甚至出現辭職跳槽的現象。青年民警是公安隊伍建設的后備力量,是公安隊伍發展壯大的源泉,只有正視和解決青年民警在公安職業發展上遇到的困難,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青年民警的職業發展,才能有效激發青年民警職業熱情和工作積極性,為公安隊伍建設和公安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青年民警在職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及問題
職業發展就個人而言,是指為實現職業發展目標,通過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能力素質來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青年民警進入公安隊伍時間不長,面對當前的工作執法環境,從職業規劃的選擇、鍛煉提高的機遇、人生價值的實現都遇到了很多瓶頸及問題:
1.警察職業認同感降低。大多數年青人選擇“警察”這份職業是出于對公安工作強烈的自豪感和神圣崇高的社會地位,是相信從事警察職業具有更好的發展前途和更高的生活品質。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元文化的沖擊和社會矛盾的激化使社會大眾對警察職業的地位及評價大幅下降,同時青年民警面對當前壓力大、任務重、時間緊、危險高的公安工作,容易產生較大心理落差,導致對公安工作職業前景越發失望。筆者的許多年輕同事就抱怨“工作難干”、“工作太累”而在崗位上消極怠工甚至辭職調走,這說明在青年民警群體中產生了對一種警察職業的認同危機。
2.自身能力提升有限。青年民警大都具有較高的學歷背景和較強的自主意識,對自身能力素質的提高有較高要求和期望。而當前在部分公安機關還存在著落后的公安隊伍管理理念和教育培訓機制,令不少青年民警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難以實現明顯提高,表現在部分青年民警工作多年后沒有能力獨立辦案,處處需要老民警的幫助和指點,還表現在一些青年民警的業務能力過于單一,刑偵民警寫不出材料、政工民警不懂法律法規、法制民警不會偵查破案等。另外由于公安機關的特定職能,青年民警接觸社會后明顯感到知識面的匱乏和生活技能的缺失,由此導致青年民警對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個人職業的發展感到失望。
3.提拔晉升機會渺茫。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類激勵理論”指出“自我實現需要”是人的最高層次需要,青年民警在職業發展過程對于自我價值的追求和實現往往以“提拔到領導崗位”作為標準之一。而公安機關政治資源少、晉升通道狹窄是不爭的事實,大量業務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青年民警得不到提拔任用,以筆者所在基層公安單位為例,1973至1977年出生的民警在2013年調整時剛剛步入領導崗位,由于內退制度的取消和職務編制的滿額,眾多“80后”青年民警在近幾年內都沒有機會得到提拔,這樣容易使眾多青年民警產生前途渺茫的失落感和消極怠工的不良情緒。
二、原因分析
造成青年民警對公安職業發展感到困惑和迷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既有組織因素,又有個人因素,要從多個角度和方面去分析:
1.個人自身原因。一是思想意識不堅定。大多數青年民警步入公安隊伍時間較短,缺乏警察職業道德和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對警察職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為民服務的宗旨認識不足,缺少老一輩民警吃苦耐勞、盡職守業的職業意志和為公安事業奮斗終身的職業理想,在當今社會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對任務繁重、壓力巨大的警察職業現實感到失望和不滿。二是個人上進心不足。“80后”、“90后”民警普遍成長于物質條件優越、家人密切關懷的生活環境,缺少吃苦耐勞、追求上進的意志品質,容易滿足于當前生活現狀,他們的擇業動機是追求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因此在崗位上安于現狀、得過且過,缺乏上進意識和進取精神,另外他們面對挫折承受力較弱,公安工作中的各種心理落差、實際困難使青年民警在工作崗位上意志消沉、不思進取。
2.組織管理原因。一是管理機制落后。“重業務、輕管理”仍是部分公安機關領導的主流思想,沒有正確把握用警與育警之間的關系,簡單的將青年民警作為警力補充大量安排參會、安保等事務性活動,使青年民警在思想政治和業務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訓得不到保障,另外對青年民警缺乏有效的考核獎勵機制,“論資排輩”、“平均主義”現象嚴重影響了青年民警的工作情緒和職業熱情。二是晉升渠道不暢。公安機關隊伍龐大、人員眾多,政治資源偏少、流動渠道單一是阻礙公安民警提拔晉升歷來已久的難題,另外近年來公務員“內退”政策的取消,老民警所占職務職級空不出來,更加劇了青年民警提拔晉升的難度,在看到同期朋友在其他黨政機關走上領導崗位施展才華時難免產生挫敗感和失落感,嚴重影響了青年民警的工作上進心和職業發展期望。
三、對保障青年民警職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公安建設,隊伍是根本,而青年民警更是公安隊伍發展的希望。如何保障好青年民警的職業發展、解決青年民警“愿意進、留得住、積極干”的問題,是關乎公安事業大局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各級公安機關要將青年民警的職業發展規劃和管理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針對青年民警處在公安職業生涯新警適應期和鍛煉提高期的特點,在充分采集發展意愿和開展履職評估基礎上,有重點、有創新的開展教育培訓、人事管理、職業保障等方面工作,引導幫助青年民警規劃管理好個人職業發展,努力實現青年民警成長進步與公安事業發展相一致的目標。
1.加強對青年民警的教育培訓。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公安機關“四項建設”、全國公安隊伍建設會議都將政治建警放在公安隊伍建設的第一位,要將青年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常態化工作來抓,緊抓青年民警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動態,創新教育工作模式,摒棄“談心說教”、“抄筆記、寫心得”等傳統方法,采取主題實踐活動、時政熱點解讀、選樹先進典型等方式,在內容上充實黨政方針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崗敬業教育、執法守紀教育等內容,打牢青年民警的思想根基,引導青年民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增強職業認同感和職業榮譽感,養成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和樂于奉獻的職業操守,使青年民警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積極投身到公安工作中;二是健全業務技能培訓。青年民警正處于經驗積累和探索學習的起步階段,業務技能培訓對他們的能力提高和職業進步起著關鍵作用,要按照今年全國公安隊伍建設工作會議精神,突出教育訓練在能力素質和執法規范化建設中先導性、基礎性戰略地位,從全局層面統籌規劃,建立適合青年民警特點的系統化、制度化、常態化業務培訓體系,在內容上總括各警種業務、法律法規、實戰技能、信息技術、宣傳寫作等多層次、寬領域的業務培訓內容,全面提升青年民警的綜合能力素質,在落實上將青年民警參訓率與單位考核、領導業績掛鉤,切實解決青年民警“參訓難、參訓少”的問題,為青年民警提升自身能力和職業素養提供有力保障。
2.改進對青年民警的管理機制。一是推進績效管理。績效管理作為新型隊伍管理模式,在提高民警工作積極性、激發民警工作潛能方面顯示了強大的優越性,各級公安機關要完善和推進公安民警績效管理制度,要從本地公安實際出發探索建立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客觀公正的對公安民警的工作業績作出科學的評價,改變青年民警“干多干少、干好干壞、干與不干一個樣”的不良思想,肯定他們的工作業績和努力付出,將績效考核結果與評先評優、晉職晉級、人才評定、干部選拔等人事制度掛鉤,杜絕“平均主義”、“輪流先進”、“論資排輩”等不良現象,為努力奮進、實干有為的青年民警搭建公正、公平的競爭發展平臺;二是落實輪崗交流。輪崗交流作為公安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尤其對青年民警的個人自身成長和綜合素質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要針對青年民警業務單一、閱歷欠缺的特點,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輪崗交流機制,保證時間的連續性和執行的規范性,避免片面膚淺、主觀隨意的問題,消除青年民警長時間在同一崗位上產生的疲憊心態和不滿情緒,在機制運行上要實現跨部門單位、跨業務警種的多崗位鍛煉平臺,讓青年民警在諸多不同崗位和環境中完善知識能力結構和拓寬職業發展空間,充分激發青年民警的個人潛能和工作激情,為青年民警的自我價值實現和個人職業發展提供有利契機。
3.完善對青年民警的職業保障。一是為青年民警打通晉升渠道。提拔晉升是青年民警滿足自我發展需要和實現個人人生價值最重要標準,對激發青年民警的工作熱情和優化公安隊伍組織結構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為契機,按照公安部深化公安改革主要任務和公安機關“四項建設”中關于建立有別于其他公務員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和保障機制的內容要求,根據工作特點、實戰需要,建立符合本地公安的干部人事制度,以推進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退為重點,讓年齡偏大、熱情欠缺的老民警有序退出領導崗位,為青年民警爭取更多的政治資源,在制度上健全民主選拔、競爭上崗、監督考核等人事制度,堅決杜絕“論資排輩”、“跑官要官”等不良現象,營造公平公正、陽光活力的工作環境,陸續使一些業績突出、年輕有為的青年民警走上領導崗位;二是為青年民警解決實際需求。公安工作的性質決定了青年民警的大部分心思和時間用在工作上,很難兼顧照顧家庭,不同于之前福利待遇多、單位分房的年代,當前青年民警面臨著收入低、住房難、教育資源少等諸多生活壓力,各級公安機關領導要著眼于青年民警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生存需求,充分發揮公安工作優勢協調各類社會資源,研究制定值加班補貼、住房保障、解決夫妻異地分居、協調子女入學等相關制度辦法,努力解決青年民警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感受到公安大家庭的關懷和溫暖,不斷提高青年民警的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羅鵬.青年民警職業認同現狀及成因分析.青年與社會.2015(1).
[2]沈眷眷.青年警察的職業生涯發展研究.上海交通大學.2008.
[3]何銀松.對基層青年民警思想狀況的調查與思考.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
[4]伊麟君、陳世贏、錢瑜.“80后”青年民警的思想現狀及塑造引導.三江論壇.2010(7).
[5]吳勝祥.關于基層公安機關績效管理的實踐與思考.公安研究.2008(2).
[6]黃文松.公安民警輪崗交流機制建設探討.江蘇警官學院院報.2010,25(2).
[7]陳奇忠、謝偉.建立系統化青年民警培育機制的探索.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6).
[8]沈惠章.基層公安民警考核激勵機制探析.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