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國
[摘 要]教育是第一生產力。農村的發展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就目前農村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農村教師的教育專業化水平是影響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據此,加快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步伐,是時代的需求。
[關鍵詞]新時期 農村教師 專業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098
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推進的今天,對于農村教育而言,一些根本性的深層次的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1)農村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得不到及時提高,而且逐年呈現退化趨勢,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長期處于簡單機械重復的“一二一”狀態,更談不上高層次的教育教研活動。(2)部分教師專業化意識淡薄,精氣神不足,僅滿足于做地道的“教書匠”,缺乏事業責任感和職業幸福感。(3)部分教師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心浮氣躁,得過且過,在新時代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化教學媒體面前手足無措。公開課、優質課大多是花拳繡腿,矯揉造作,真可謂名副其實的“觀摩課”。(4)兄弟學校之間、學科教師之間的專業化水平也參差不齊。大多學校沒有多媒體,如電子白板、計算機等,教師見都沒見過,談不上使用和網絡資源共享,也不可能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之中。
那么,究竟怎樣才能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呢?
一、更新理念抓突破口
1.定位崇高的職業理想。什么是職業理想?顧名思義,就是其奉獻教育教學的源泉和動力。對教育事業是否忠誠,能不能持久地保持對農村教育事業的熱情并全身心投入其中,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關鍵。很難設想一個不能吃苦,對農村教育工作缺乏堅守精神的人,會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學工作,會積極思考自己的專業發展?因此,要千方百計地增強農村教師的事業心,強化教師的職業理想,從而自覺樹立忠誠于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職業理想。
2.端正奉獻的職業態度。影響教師工作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職業態度。農村教師職業態度的核心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奉獻意識。作為一個農村教師,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讓我們陳述農村教育的艱辛和困難,但任何理由都不應該成為我們對教育疏忽的借口。我們常說,教育是一個良心工程,這個良心就是一種對農村教育深刻的認知。這種認知之后的無私和自覺奉獻是教育所需要的。其次是嚴謹的作風,即堅守、細節、負責。也許這三個詞中有許許多多重復的地方,但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件事。
3.崇尚神圣的職業情操。職業情操就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行為規范。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物質激勵在當今社會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不是萬能的。農村教師應該有自己的精神操守,不能把教書單純地當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應把教書當做一種樂趣,把工作看做生活的一部分。
二、 切準關鍵促發展
1.好讀書。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更何況當今社會是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社會,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和渠道很廣,其信息占有量毫不遜于教師。因此,農村教師必須要有自我更新知識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才能長期使自己保有滿桶“活水”。教師的工作不是教給學生什么,而是發展了學生什么。這決定了僅僅依靠“苦干”的教師未必能啟發學生,農村教師只有勤于學習、善于學習,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教學中才會有更多的發現與創新。
2.樂尋求。教學發現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途徑,也是專業發展的得力助手。教學發現是指教師就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結果進行總結而有所發現。有總結就有提高,有總結就有發現,從而實現“經驗+反思=成功”這一期待。教學發現為教師的再創造提供了沃土,可以進一步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興趣,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創建良好的師生互動交流機制,打造民主平等的師生教學新環境,使教學永葆青春。教學發現對于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教師必須很好地利用教學反思這一有效手段,發展自己,提高教學實踐能力。
3.善團隊。樂于團隊就意味著成功,預示著發展。樂于團隊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理念和行為。課改的實施,新理念的逐步接納吸收,不同學科的相互融合和現代技術的整合等已經大力要求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樂于團隊能實現知識與經驗的互補,資源與智力的共享,達到教師專業化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樂于團隊,樂于合作,同事之間要專業切磋、協調配合、團結互助,教師中要倡導合作探究精神和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
4.喜研究。好于研究是指教師基于教學中生成問題的解決需要,以問題為研究對象,將問題發展成研究課題或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研究要與合作、發現相隨,對教育教學過程進行全面的回顧與反思,通過對問題的發現—分析—實踐—解決—生成,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教師的專業的成長,好于研究必不可少,要每天每節樂于研究,通過行動研究,可以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更新現代的教育觀、學生觀、人才觀,構建新的教育理念體系,并使之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成功的動力。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