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我國非營利組織的迅速發展,其財務風險問題也日益突出。非營利組織財務風險主要表現在籌資、投資、資金支出等過程中,存在風險的原因有自身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本文在描述非營利組織財務風險表現的基礎上,分析了這些風險產生的深層原因,最后提出了非盈利組織財務風險管理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財務風險;風險管理
1 非營利組織財務風險的含義及其主要表現
非營利組織的財務風險主要是指在非營利組織進行的各項財務活動中,由于各種難以預料和控制的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非營利組織的資金或信譽受損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1 非營利組織的籌資風險
在籌資階段,非營利組織可能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資金短缺的問題,它會帶來非營利組織的公益目標難以實現甚至是生存難以為續的問題。究其原因就在于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途徑如個企捐贈、基金、政府的財政支持等的不確定性較高,從而造成了非營利組織的風險。
1.2 非營利組織的投資風險
為了滿足自身運營的資金需求,保障自身的有效運作,非營利組織同樣也會進行相應的投資活動,雖然非營利組織的投資目標并不完全聚焦在盈利上,但也必須考慮投資的收益情況。投資是為了收益,而收益亦會伴隨有風險,這種風險來源于非營利性組織預期的資金投入與收益與現實之間發生背離的可能性,非營利組織產生投資風險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投資決策機制的不完善和相關投資監管制度的缺失。
1.3 非營利組織的資金支出風險
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主要用于公益活動,以實現自身特定的社會公益目標。在此過程中,非營利組織公益資金的支出可能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捐助人在捐贈以后沒有對資金和財物的走向進行跟蹤和監督,放棄了自己的監督權,對于公益資金如何使用,組織內部負責人也未能與捐助人溝通和協商,這可能造成的結果是組織內部相關人員可能會出于一己私利弄虛作假,從而影響非營利組織財務資源的合理使用,引發資金支出風險。二是由于非營利組織內部的財務管理還不夠科學和規范,在財務管理的過程中尚存在諸多環節缺乏有效的制度來對其進行規范和約束,從而制約了公益資金的功能發揮,引發資金支出風險。三是當非營利性組織的自身生存受到挑戰從而與其社會公益目標實現之間出現矛盾時,非營利性組織為了保障自身生存,有可能會選擇放棄其公益目標,就會導致其公益性的喪失,從而增加其財務風險,影響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
2 非營利組織財務風險存在的原因
2.1 組織的宗旨和使命不明確,組織人員缺乏志愿性。
在我國很多非營利組織對自己宗旨和所履行的使命缺乏明確的認識和精準的定位, 這不僅造成非營利組織公益目標可能會發生偏離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很難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可。其次,組織的成員參與組織從事相關工作更多是出于謀生或謀利的考慮,很少是基于對組織宗旨與使命的認同,從而制約了組織的健康發展。
2.2 非營利組織自身能力不足, 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缺乏。
造成在我國非營利組織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主要是因為我國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人員中兼職人員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大,許多非營利組織則主要依靠志愿者開展活動,在對兼職人員與自愿者進行選撥的過程中更多是以他們的自愿精神為導向進行遴選,而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其能力和專業素養的要求,這就不必避免地制約了非營利性組織能力的發展。而且,由于觀念的因素,很多非營利性組織沒有給予會計制度建設以足夠的關注, 要么是流于形式要么是不健全, 更有甚者是根本就缺失,加之非營利性組織內財務人員往往缺少專業的財務素養和職業風險意識,在財務管理中根本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更不要說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
2.3 政社不分,對非營利組織的重視不夠, 缺乏使其健康發展的社會空間。
我國政府在針對對非營利組織活動的管理中,其管理體制具有嚴格的約束性, 將非營利組織置于政府的嚴格控制之下,但由于政府對非營利性組織管理的理念還呈現相對滯后性,加之雙重管理體制的不合理,嚴重限制了非營利組織作用的發揮。
2.4 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不利于非營利組織發展。
到目前為止,我國有關公益事業和非營利組織的立法進度還比較緩慢,滯后于非營利性組織的發展,不能提供較為良好的法律環境,促進非營利性組織的工作開展。比如說適用于民間組織管理工作的相關配套的法律屈指可數,而且有部分法律法規已經明顯滯后于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需求。
2.5 社會監督環節薄弱
社會監督是指政府監督和非營利性組織自身監督之外的監督,主要包括新聞媒體的監督、群眾監督和第三方監督。相對于政府監督,社會監督不僅成本相對較低且效率高,但目前我國非營利性組織的社會監督功能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開展實施,社會監督的力度較小,社會監督效益未能得以充分實現。
3 防范與控制非營利組織財務風險的策略選擇
3.1 加強組織的財務風險意識,建立財務風險評價體系。
首先必須具備風險意識, 針對非營利組織可能出現財務風險的關鍵點進行重點控制,建立有針對性的、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統,嚴密監控和采集非營利組織在財務運行中各環節的信息數據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比對,以便能夠及時地發現財務異常情況,對已出現的問題加以及時控制或并對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做好預警預案,防患于未然。此外,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地通過各種財務專業知識培訓提升非營利組織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并使其風險意識得以不斷強化,以保證非營利性組織財務工作的有效開展,提高對財務風險的管理能力,做到財務信息的真實性, 會計行為規范化,促進決策的規范化和程序化。從而加強對非營利性組織內部風險防范控制,有利于組織效率的提高和運作成本的降低。
3.2 完善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制度,健全財務風險防范的制度基礎。
首先應建立財務風險基金及其財務風險應急處理機制。財務風險基金可以通過從非營利組織投資收益和公益基金按一定比例提取的方式進行,專款專用,以應對非營利組織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第二、合理舉債,嚴密監督。在充分考慮非營利組織自身財務承受能力和組織發展的需要的前提下適度舉債,但必須嚴格監控舉債的額度、方向和使用效率等,避免造成不必要資金閑置所帶來的的成本上升。第三、建立投資決策監督機制,對非營利性組織的投資項目都應組織相關專家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確保其投資決策的科學、合理和有。
3.3 完善監督機制,多元化進行監督。
一是不斷完善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有效監管,避免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二是全方位調動廣大公眾對非營利組織進行監督的意識,多渠道采集公眾意見和聽取投訴;三是根據媒體自身的特點,充分發揮媒體對非營利組織的監督作用;四是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從非營利組織的誠信和績效兩個維度對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展開適當的評估,并把評估結果公布于眾讓資金提供者了解各非營利組織的資金運作情況。
參考文獻
[1]唐陽玲.非營利組織財務風險管理芻議[J].財務與金融,2008(03).
[2]康偉.我國非營利組織財務風險識別與控制[J].會計之友,2008(29).
作者簡介
傅璟(1983-),女,彝族 ,貴州省大方縣人。研究生學歷。現為貴州財經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行政管理。
作者單位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省貴陽市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