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張宇佳+韓麗萍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西部民族地區經濟增長較快,尤其內蒙古的經濟增速在全國排名靠前,但內蒙古目前的產業結構是否能夠使其繼續保持平穩增長,需要進一步考察。文章運用灰色關聯理論的數學模型,使用1995年至2014年共20年的數據,對內蒙古產業結構變動與GDP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階段性動態關聯分析,可以明確內蒙古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現狀及問題,為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提供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灰色關聯分析
一、 引言
產業結構是指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或提供某種勞務的各個行業或部門的關聯方式和數量對比關系。產業結構直接反映了一個民族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民族地區要加速發展,實現經濟現代化,必須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地區或本民族區情與族情的產業結構,并根據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與經濟現代化的要求,不斷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因此,厘清民族地區產業結構演變和區域經濟增長情況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解決以上問題的基礎和首要任務。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最高級的產業結構會呈現“三、二、一”的結構狀態。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以此作為理論基礎對各類論點進行闡述,逐漸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密切相關。事實上,經濟增長問題本身就具有復雜的系統性,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諸多方面相互關聯作用。本文將灰色關聯分析作為理論與方法的支撐,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對本地的產業結構演變情況和區域經濟增長進行以下分階段的灰色關聯計算與分析,動態地、定量地反映各因素的關聯程度大小,為經濟社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二、 內蒙古經濟提升的產業結構變動趨勢探討
近二三十年以來,內蒙古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大幅躍進,三次產業比例關系出現明顯階段性差異。本文選取了內蒙古1995年~2014年共20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即GDP作為參考序列,并將每一年的三次產業的產值作為比較序列。
分別計算三次產業在當年GDP所占比重,并據以畫出折線圖,如圖1,可以清楚地觀察各產業產值比重的走勢。
根據表1和圖1,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變化在這20年間出現明顯的階段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5年~2003年):此階段內第一產業占GDP比重呈現遞減態勢,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各自占GDP比重有所上升。第二階段(2004年~2010年):以工業為主導,第二產業明顯超過第三產業而迅速提升,并創歷史最高水平,突破55.9% ,第一產業比重仍在下降。三次產業格局調整為“二、三、一”。第三階段(2011年~2014年): 第一產業比重趨于平穩,第二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開始逐步上升,有望在未來出現“三、二、一”的產業格局。
綜上所述,內蒙古過去20年的三次產業結構突破了“二、三、一”形態,與前文理論分析結果基本保持一致: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并且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與發展能力,因而我們可以基本認定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實質上是通過經濟社會產業結構的轉化升級進行的。
三、 實證分析檢驗
1.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簡介。灰色關聯分析是對系統中各因素間關聯程度的量化比較,用以分析灰色系統主行為因子與相關行為因子的關系密切程度,判斷該系統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因此它實際上也是對動態過程發展態勢的量化分析。該方法對樣本多少和樣本有無規律都同樣適用。本文采用鄧氏關聯度指標作為分析工具。
2. 實證分析。
(1)選取數據,確定分析序列。前面已經闡明本文選取的是內蒙古20年的相關數據構成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根據灰色關聯分析步驟,要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方能使用。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已將原始數據分成三個階段,再對數據進行初值化的處理,便能夠得到研究內蒙古經濟增長問題和產業結構的動態系統的灰色關聯分析序列。
(2)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經濟序列數據通常采用初值化方法處理。處理后得到的分段序列如表2所示。
根據公式1和公式2分別求出三個階段各次產業的灰色關聯系數和關聯度,構成各階段灰色關聯動態矩陣(見表3)。
(5)對關聯序進行排列。根據γ0i的大小進行排序,可以顯而易見所研究問題中兩者關聯程度的大小。γ0i的值越大,表示關聯程度越大;反之,γ0i的值越小,則關聯程度越小。
根據表3的數據,分別上述三個階段中不同產業灰色關聯度進行排列,形成以下三組關聯序。第一階段:γ02>γ03>γ01;第二階段:γ03>γ02>γ01;第三階段:γ01>γ02>γ03。第一產業的灰色關聯度在第一、二階段一直處于末位,但在第三階段升到首位,說明1995-2010年間包括農業在內的第一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拉動地區經濟的最大因素;第二產業與地區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度在三個階段始終處于相對較前的位置,足以說明其對經濟增長有著較強的推動作用;第三產業盡管在第二階段對經濟產生顯著影響,但在第一、三階段其影響作用沒有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強,這說明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的拉動效應是階段性的。直觀地反映在變動趨勢折線圖中(如圖2所示)。
從變動趨勢折線圖中得出,三條灰色關聯度曲線的上、中、下位置并沒有特別規律性的變動趨勢。其中,第二產業在三個階段對經濟的影響力一直處在較高水平,關聯度最高甚至突破0.9,曲線一直在下降,只是下降趨勢逐漸放緩,之后又有小幅度提升,這表明第二產業在經濟中的影響力不斷減弱并逐漸趨于穩定;而第一產業的灰色關聯度曲線變動趨勢與第三產業的變動恰好相反,小幅度下降后大幅上揚,第三階段的第一產業關聯度較之于第二、三產業明顯偏高。
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第一產業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會表現為持續上升一段時間,但不會無限延續,最終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因為第一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的產業類型,其增長規模也有一定限度。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導致第一產業對經濟影響的畸高,那就是在選取數據的時候第三階段年份較少,使之在這一小階段內出現誤差。
除此之外,作者認為根據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隨著規模的擴大,邊際產量呈不斷下降趨勢,因此對于第二、三產業來說,其灰色關聯度的變化就表現為在一定階段先下降、隨之在達到“飽和點”之后回落。
四、 結論
基于上文對內蒙古產業結構演變與區域經濟增長兩者關系的實證分析與檢驗,結果表明:首先,本文研究的內蒙古過去20年間的產業結構演化趨勢與配第-克拉克定律大致相符,但一致性不高,這說明內蒙古的產業結構有待改進或者需要結合自身地理條件以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找到適合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產業結構布局。這也是本文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地方。另一方面,在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保持第一產業的基礎性地位、鞏固和提升第二產業的主導性作用,同時發展具有帶動社會創新作用的第三產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整體性、系統性工程。因此要正確把握產業結構的演進與三次產業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適當調整各個產業在本地區經濟結構中所占比重,以使產業結構朝著更加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轉型升級。過分重視抑或忽略某些產業勢必會帶來產業間的非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施正一.民族經濟學教程(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2] 劉思峰,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第5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 張敦富.區域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4] 李懿洋.甘肅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企業經濟,2011,(5):20-23.
[5] 李靜.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灰色關聯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80-83.
[6] 隋博文.廣西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研究[J].經濟論壇,2012,(9):38-40.
[7] 楊猛,宋飛,戶濤.新疆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分析[J].北方經濟,2010,(5):76-77.
[8] 王麗紅,等.云南省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區域差異與協調性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1,(3):15-24.
[9] 李艷君.長三角經濟區產業結構的演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灰色關聯分析[J].經濟師,2013,(4):56-57.
[10] 邵俊崗,詹小燕.江西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消費導刊,2010,(1):37-38.
[11] 吳子穩, 莊德林, 傅為忠.安徽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分析及調整對策[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0(2):226-229.
[12] 馬曉國.江蘇產業結構調整的計量分析與實證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位論文,2006.
[13] 鄧云紅.我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基于 VAR 模型的實證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13.
[14] 顧劍華.廣西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效用的差異性分析[J].特區經濟,2009,(1):205-206.
[15] 陳佳貴,黃群慧.工業現代化的標志、衡量指標及對中國工業的初步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2003,(3).
[16] 崔玉泉,王儒智,孫建安.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中國管理科學,2000,(3).
[17] 徐光瑞.我國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1.
[18] 徐小飛.內生增長模型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學位論文,2005.
[19] 于鳳艷.中國城市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變動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學位論文,2008.
作者簡介:趙巖(1882-),男,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人,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后/博士,內蒙古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網絡社會管理;張宇佳(1992-),女,漢族,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人,內蒙古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韓麗萍(1977-)(通訊作者),女,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人,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內蒙古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宏觀經濟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