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云山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546199)
非美術專業師范生《美術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以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小學教育本科師范生為例
玉云山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546199)
隨著國家免費師范生項目的開展及二胎政策的逐步放開,高校對師范生的招收人數有所增加。筆者通過問卷調查、深入課堂教學發現當前高校非美術專業師范生的美術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存在若干問題。以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小學教育本科師范生為例,當前該課程教學在師資、教材、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存在若干問題。本文針對存在的問題做相應的分析探討,提出策略,旨在為提高質量和教學效果提供借鑒。
非美術專業師范生;美術教學;問題;應對策略
項目編號:2016GKSYJGB07 2016年度校級教改工程一般項目(B類)
小學教育本科師范生的培養目標是合格的中小學教師,美術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提高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現實中非美術專業師范生就業后往往面臨兼任美術教師的窘境,所以非美術專業師范生的美術課程教學不容忽視。本文針對該課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做相應的分析探討,提出應對的策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師資隊伍力量不足
當前在高校從事非美術專業師范生美術課程教學的教師往往由各藝術系專任美術教師兼任,這些教師在本部門都有教學任務安排導致工作量大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有部分從事該課程的教師是剛畢業的碩士,缺乏相關課堂教學經驗。部分老教師對該課程教學學術熱點以及學術前沿問題方面關注度不夠。大部分美術教師都畢業于專業的美術院校,有扎實的美術基本功底,他們的教學偏重于美術技法和技能,對中小學心理學發展規律及相關課程不甚了解。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校對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晰,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對美術課的重視度不夠,部分任課教師授課內容存在隨意性。《美術基礎》是教育部規定的師范生必修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訓實踐課,總課時32課時,2課時/周課程設置不科學。通過小學教育本科300多位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僅有29%的學生贊成2課時/周,35%贊成3課時/周,41%贊成4課時/周,問卷調查還發現有超過90%以上的學生沒有參加過任何美術培訓。要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有必要增加周課時量。
(三)教學資源不足
目前該課程使用的教室大多數是常規多媒體階梯教室,沒有畫板、畫架、美術課桌、靜物、石膏等所需的教學用具和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室聯排座位非常不利于教師的課堂示范、作業修改、講評等教學活動的實施。沒有專業畫室嚴重影響了教學的順利開展。高校針對該課程教學經費也不足,任課教師要自費購買教學所需的畫冊、手工材料等教學相關材料和教具。
尊重思維科學和電子信息類信號與信息處理課程的特點和規律是培養高素質的信息類人才的必由之路,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思維教學策略與方法,才能真正地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
(四)教學內容陳舊
小教本科師范生美術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提高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讓他們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美術素養和美術表達能力。現有的教材要么單一陳舊要么過于專業化,缺乏地方特色民族美術內容。教師在教學過中還存在“填鴨式”教學現象,學生只是聽從教師的安排進行臨摹,沒有樹立能力本位的教學理念,不能很好的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主動的學習知識、技能并進行再創造,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性還不夠。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應確保師生比例和理科學,給教師更多的時間進行課題研究,以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改善教學質量。高校應為教師外出學習培訓提供制度保障。學校應該引起重視,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訓、聽課、交流的機會。聘請一些該領域的專家和知名人士到學校進行講座和交流。與校外教學基地建立長期良好的聯系和合作,教師在必要時深入一線學習,以便更好地把握專業方向和社會需求變化。
(二)完善課程設置
建立統一完善的教學大綱,建構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目前該課程內容主要以繪畫為主,內容有:中國畫、水粉畫、水彩畫、裝飾畫、兒童畫等傳統繪畫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繪畫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也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課程設置應該把傳統的、現代的和實用的美術形式相結合。把他們關注話題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如畫“香菇”“藍瘦”等網絡話題,如用繪畫的形式描繪自己的姓名。實用軟件學習如:photoshop、coredraw等基礎知識,讓學生學掌握基本的圖片處理、簡單設計等新技能,課程設置應順應時代及社會發展的需求。
(三)建立制度保障,編撰民族特色教材
高校應建立非美術專業師范生專用畫室和手工室。配置充足的相關圖書和期刊雜志,以補充教材內容不全面和陳舊的缺陷。設立專項教學經費,供任課教師購買教學所需的教具和材料;創立相關費用報銷制度如:外出參觀畫展、博物館和戶外教學活動的相關費用。
編撰科學合理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能更好的適應和服務當地中小學教育。當前相關的教材存在要么內容雷同單一,要么專業性太強,沒有地方特色。可在現有的中小學美術教材增加當地民族特色的內容如:金秀瑤族文化等。充分利用現有的瑤族文化研究基地資源。
(四)完善教學評價和監督體系
不同的課程設置相應的課程評價體系。實踐類課程,如素描、水粉畫、水彩畫、線描畫等實踐課程,應當舉辦課程匯報展的形式進行考核。美術理論課程,可采取課程論文的形式,教師引導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選題,學生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找資料逐步把課程論文做透、做深。這樣,不僅能帶動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積極性和提高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從而提高美術課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良好的監督體系為學生有效的學習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課前預習,隨堂提問,答案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根據上課內容布置課外作業,杜絕“幫畫”“代畫”等作弊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直接給予重修。不定期的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查,并評出等級并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
總之,要提高高校非美術專業師范生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必須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資源,編撰科學合理的特色教材,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和監督體系,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完善。需要高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學生和地方中小學的積極配合才能順利完成。
[1]芭芭拉?荷伯豪斯 李?漢斯(美)著.鄧琪穎譯.兒童早期藝術創作性教育[J].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2]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段保國 李欽曾.兒童美術學[J].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4]尹少淳.走進文化的美術課程—美術課改新視野叢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玉云山(1981- ),男,壯族,籍貫:廣西柳州人,廣西科技師范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與油畫創作。
艾英秀(1985- ),女,漢族,籍貫:江西宜春人,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碩士,三級美術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與中國畫理論與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