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建新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區域音樂研究
左建新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區域音樂囊括了新生性、原生性、次生性等不同屬性,加之這些音樂內容的不盡相同,區域音樂的屬性強弱也各有差異。要對民族音樂學進行深入化的研究,則可以將區域音樂作為出發點,通過分析傳統與現代、都市與鄉土、穩定與變異的區域音樂情況,從而對區域音樂中的地方屬性特征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由此,本文便從區域音樂的內涵入手,并結合民族音樂學的宏觀視野,對區域音樂展開詳細分析,以期為各位讀者提供參考。
民族音樂學;區域音樂;空間級序;文化類聚;音聲景觀
區域音樂既是民族音樂中不可獲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研究民族音樂人文、藝術價值的重要“窗口”。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可以被視為統一整體,但是隨著歷史變遷與區域文化差異的加深,從細化的區域情況來看,區域音樂的社會認同、文化景觀以及文化類聚、空間級序上也出現了顯著差異。據此,在民族音樂視野下針對區域音樂所做出的研究,也便具有了較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民族音樂學又被稱作為人類音樂學,指的是在具體的文化背景下對音樂展開深入研究的學科,民族音樂學的理論體系形成始于19世紀,并隨著民歌研究的發展而不斷壯大。在對民族音樂學知識進行探究時,通常會對當地民族音樂采用實地調查等方式來完成。由于不同的民族其民俗、歷史、地理、語言、生活風貌與音樂文化大有不同,所以對于不同的研究對象,民族音樂學的調查目的與手段也存在差異。文化與地理區域的關聯可以分為文化景觀、生態、擴散過程、綜合以及文化區幾大部分,所以在民族音樂演變的過程中,音樂景觀與音樂生態也是不容忽視的重點內容。
區域音樂是研究民族音樂學的有效手段,從狹義范圍上來看,區域音樂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地理范圍內所形成的音樂文化形象統稱。而從廣義范圍來講,區域音樂的內容則涵蓋了對特定群體文化的研究。由于地區居民與居住環境所形成的緊密聯系或制度式、氏族式的人口流動等原因,所以這種共通性的文化基礎因素也導致同一音樂品種能夠出現在不同的場所與地點當中。當這些遵循流動規律的人口又形成相互連接時,則又可以顯現出相同的區域特征。所以這種流動既是整體文化現象,同時也反映出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等差異性條件能夠成為劃分區域文化的基礎條件。所以要完成好民族音樂學的相關研究,則必須要以區域音樂為著力點,對區域中的共生關系進行更加詳細的探討。
從民族音樂的地域屬性來看,區域音樂可以大致劃分為以下方面的內容:1.原生性的區域音樂。該種音樂類型也是我國地方特色音樂中特色最為鮮明的類型之一,“勞者歌其事”表明了區域民眾的民事生產、民俗生活同民間歌曲之間的緊密聯系。舉例來說,陜北的“信天游”、甘肅與青海地區的“花兒與少年”、河曲地區的“山曲”等均能展現出當地突出的地域屬性特征。居住在當地的民眾看見什么、想到什么便歌唱什么,這也為民間涌現大量豐富的民歌類型打下堅實基礎。例如,在寬廣的草原上則流傳牧歌;靠水而居的居民其所傳唱的歌曲中大多包含漁業捕撈、拉網民謠等,這些都成為原生區域音樂的典型范例。
2.次生性的區域音樂。該類音樂通常以較為穩定的形態在特定的區域中長期存在,并且在該區域中歷史、語言、地理、風俗等方方面面的人文因素也融入到音樂內容之中。次生性的區域音樂除了原生形成的音樂之外,還包含了傳播而來的音樂,這不僅對當地的音樂層次、音樂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載體。值得注意的是,音樂的傳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過外來音樂文化與當地音樂品種之間的長期磨合,通過篩選、接收、消化、拓展、融合繼承,最終達到使傳播而來的音樂品種能夠落地生根的效果。
以享譽全球的民歌《茉莉花》為例,在不同地域中對于此曲的表演方式均存在差異。作為蘇南地區民歌,《茉莉花》具有江南水鄉的婉轉細膩,在歌者柔美的演唱中讓聽眾能夠感受到江南獨有的氣韻。而在冀東地區的《茉莉花》表演中,該首歌曲則被賦予了率直、硬朗的風格,甚至與當地的秧歌舞相互配合,讓“茉莉花”綻放的更加肆意爛漫,讓這首歌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中散發出別樣的魅力。再以安徽《鳳陽歌》為例,該地鳳陽花鼓在淮河流域一帶廣為傳唱,由于當地飽受自然災害的侵襲,所以《鳳陽歌》的傳唱也有著一定的現實土壤。《留青日扎》、《綴白裘》等作品中也記載了關于鳳陽花鼓歌的內容,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鳳陽歌》也被帶到了更遠的地方。再譬如四川的清音、河南大調、山東呂劇、山東琴書、安徽黃梅戲、河南曲劇等,都在傳播吸收的過程中完成了地方區域音樂的不斷積累。而在此過程中,這些外來音樂也被逐漸打上“本地化”的標簽,從而達到了與當地文化完美融合的目的。
3.新生性的區域音樂。這主要是指在某區域中除了原生態與次生態之外的部分音樂形式,同以上兩種區域音樂形態相比,新生形式的區域音樂同區域之間的聯系顯得較為松散,所以超越區域性界限成為了新生區域音樂的主要特征。以商業化、時髦化的流行音樂形式為例,這些音樂所蘊含的區域性其實并不明顯,也并不存在明顯不同的地區特點。歌曲產生的土壤與該地域不構成無法分割的關系,所以此類音樂往往缺乏鄉土性、傳統性的創作特征。
區域音樂的研究離不開對空間地理的分析,民族音樂學的學習也不能脫離空間而獨立存在,所以要保障音樂與文化的整體性,則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1.對靜態空間的分析。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空間也是可以被人們感知的寬泛物質實體,在每一個空間區域中都能夠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特點的文化,所以文化空間與物質空間也是構成靜態空間的基礎部分。區域音樂要想獲得傳播,則必須依附空間環境、地理位置等,這種緊密的連接性也使得人文景觀建設與區域音樂發展密不可分。例如,大到深山大川、無垠的沙漠、潺潺的溪流、廣袤的戈壁、一望無際的草原,小到廟宇古剎、鄉村戲臺等,這些都為地區音樂形成發展到延伸融合創造有利的條件。
2.對動態空間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空間的存在形式也是不同的,歷史的前進推動著空間形態的變化,從橫向分布來看,這體現在空間格局、地域變化之上。而從縱向來看,時代更迭流程也包含了地域分布中的共時變化,因而從流動情況來分析民族音樂賴以生存的地域環境,也需結合動態化的眼光來分析。
民族音樂學中的區域音樂并不是單一性的個體,相反,這種區域音樂具有廣泛性、獨立性的特征。這是由多種多樣的文化現象、特征所共同組合而成的產物,所以要分析音樂文化的整體性與聯系性,則需從以下方面予以把握。1.音樂文化的層級聯系。音樂作為文化類型中的一種,其建立形成也需遵守一定的層級關系,而在現階段中我國所構建的三級音樂關系:“主文化—亞文化—跨文化”也日益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與認可。所以在研究區域音樂文化的過程中,以政府為牽頭對主流的音樂模式進行把握,并結合當地的主文化展開深度分析,對主流音樂的發展進行正確的引導。這便可以最終實現主、亞文化相互融合、區域音樂蓬勃發展的類聚現象。
2.區域文化的系統發展。我國的民族音樂有著漫長的歷史,并且在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逐步形成了涵蓋樂種、樂系、樂類、樂叢、樂圈等內容的音樂系統。所以在對某一文化系統展開分析時,也需對系統間的其他組合方式、文化特征、機制差異展開對比分析。從而才能得出更具參考價值的突出特點,為區域音樂形成獨一無二的音樂結構與發展形式開辟更好的路徑。
音聲景觀是研究區域音樂不可忽視的內容,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中,當地居民的生活氣息會融入到音樂文化之中。同時這種“天人合一”的音聲景觀的建立也需達到自然環境與音樂文化和諧融洽的效果,才能為區域音樂文化魅力的展現提供基礎。要實現深入靈魂的音樂交流,則需從以下方面加強注意:1.音樂文化是流動的文化景觀。流動型的景觀包含了“人”、“音”、“地”三大部分。由這些模塊間的相互組合,從而構建起具有鮮明特色的音樂景觀,這種景觀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同時又作為載體向世界傳播出特有的感情色彩與鮮活的區域文化。概括來說,通過文化景觀,音樂可以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同時文化景觀的充實又鞏固與發展了音樂本身,促進了區域音樂的不斷提升。
2.社會文化與音聲景觀互相聯系。音樂景觀可以被看作集合多種文化特征而營造出的文化景觀類型。音聲景觀的本身具有較強的復合性,其中也包含了社會環境與區域文化的整合關系要求,文化叢與樂叢之間的協調關系、文化類聚中的文化音樂因素同其他文化叢之間的互動等等。這不僅需要人們對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以及行為文化展開多元性的整合,同時還要從區域音樂的綜合體出發,做好區域音樂同新文化的關系整合。要實現整個目標,需要將歷史發展、景觀內容統統納入到特殊的意識形態領域中進行分析。通過對景觀符號學的意義內容展開研究,從而解讀不同的城市文化景觀與鄉村文化景觀,并最終完成在多元基礎上達成區域音樂文化景觀的目的。當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音樂的發展、交流離不開社會個體之間的溝通。立足于實際生活之上,依靠地域交流的頻繁與社會交際的便捷,社會現象中出現的新特征也反映在音樂景觀當中。這些多元化的音樂文化不僅讓音樂變得更富趣味性與立體性,同時也讓區域音樂自身的內容文化可以得到拓展。
區域音樂的價值內涵研究無法同民族認同感相互脫離,這也是民族音樂形成與繁榮必要的基礎條件,群體文化的共同創造使得民族音樂應運而生,經過漫長的錘煉發展從而得到豐富多彩、各有千秋的音樂文化。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加快,積極轉變對音樂文化的解讀角度,用更加發展、變遷的眼光看待民族音樂的歷史進程,也成為保持音樂動態性認知的內在需求。從國家化的視野出發,種族、地域、文化都成為音樂文化發展與更新的前提,基于社會認同的地域認同與個體認同,都能促進區域文化以音樂形式得到更加快速的傳播。在此過程中,空間、媒介、音聲景觀等也彰顯出更大的作用。總的來說,區域音樂的形成需要結合相應時期的國家政治、生態文明以及社會認同情況展開分析,只有做到將文化習俗與民族音樂形式相互結合,才使得人們能夠對音樂學科中的價值觀、文化視域的格局進行更為多樣性、真實性的闡釋。
區域音樂的研究具有諸多的現實意義,不僅能夠促進民族音樂學的豐富與完善,同時也能幫助區域自身朝著更為多元性、文化性、價值性的方向發展。由此看來,只有不斷結合地區地理環境與文化內容,對區域音樂中的類型內容、空間級序、文化類聚、音聲景觀、社會認同等方面的研究予以強化,才能提高區域音樂的應用性,進而促進我國的文化藝術事業可以迎來更好的發展。■
[1] 李小敏.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區域音樂探析[J].戲劇之家,2016,02:66.
[2] 陳俊.民族音樂學視野下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現狀及發展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5):210-212.
[3] 牛玉冰.探討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區域音樂研究[J].音樂時空,2016,09:85-86.
[4] 柯曙光.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區域音樂分析[J].黃河之聲,2014,08:82.
左建新(1967-),女,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