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重慶市江津區四牌坊小學校)
許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都存在一個嚴重的教學誤區,他們總是認為閱讀應該單篇進行,這就導致小學生在閱讀中所獲得的知識結構是片面的、獨立的,他們不能夠靈活地將在這一篇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技巧靈活遷移在另外一篇的課文閱讀中,只能讓教師不斷重復、大量的講解閱讀中的知識。在這個背景下,人們提出了群文閱讀,而學生們也可以在群文閱讀中找到這些文章的共性,在一篇篇的閱讀中應用與鍛煉自己的閱讀知識與技能,不斷深化小學生們的思維深度,讓他們的語文素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下面,筆者從確定群文閱讀的篇目、制定整體目標、在群文中找到不同之處來升華文本主旨三個層面,討論小學高年級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群文閱讀的最基本前提是教師要為小學生選擇一系列有關聯的閱讀篇目,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具備“活”用教材、創新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教師要敢于打破閱讀常規,重新組織與確定課文的教學順序,并且根據實際的閱讀需要從課外閱讀書目中選擇相應的文本來擴充群文閱讀的范圍,豐富群文閱讀的內容,為真正的群文閱讀打好堅實的基礎。
在西師版五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故鄉的“水墨畫”》《海濱仲夏夜》《草原即景》《吐魯番的葡萄溝》這四篇課文都是對景物的描寫,分別對江南水鄉、海濱夏夜、塔木欽草原以及吐魯番的景色特點進行了詳細地描述,都是為了激發出小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其中,在第十二課中,收錄了《家鄉的橋》這兩篇課文,也是通過對江南水鄉的橋的描述來表達作者對家鄉的思念、熱愛之情,與前面四篇課文的情感教學目的是相同的。因此,我決定將這五篇課文結合在一起進行了群文閱讀教學。
如果教師確定了群文閱讀的篇目,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為每一篇課文都制定獨立的教學目標,只會讓群文閱讀流于形式,因為小學生在完成這些閱讀篇目的閱讀任務的時候是根據閱讀目標進行的,獨立的閱讀目標會限制小學生的整體思考。因此,在群文閱讀中,我們必須要根據群文閱讀篇目的共同特點來制定整體目標,讓小學生們學會從全局來把握閱讀方向。
在上文中,筆者已經確定了群文閱讀的篇目與主題,然后在這組文章中找到了幾個共同點,為小學生們制定了整體教學目標:通過閱讀,了解與感受我國祖國河山的秀美與壯觀;通過閱讀,了解寫景文章中所特有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表達方法,從中提煉中寫景狀物作文的寫作技巧;通過閱讀,讓小學生對我國祖國山河以及大自然產生濃濃的熱愛之情,激發出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這個整體目標是在綜合考慮了這五篇課文的共性的基礎上制定的,所以并沒有對單篇課文的字詞等基本知識與技能設定要求,這就可以給小學生更多的閱讀空間,從整體上同時把握這五篇課文的主旨與情感。
群文閱讀與傳統閱讀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突破了文章的數量限制,讓學生們學會對有著同樣特點的文學作品進行賞析與品讀,但是,即便是主題相同,不同的作者的寫作特點也有所區別;即便是同一個作者,在創作不同主題或者文體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創作手法,因此,在群文閱讀中,除了要從整體的角度來品讀所有文本的主題之外,我們還應該對單個作品的特點進行個性化地賞析,進而升華每一篇文章的主旨,讓學生們對群文的領悟更加深入。
在完成整體目標的閱讀任務之后,為了讓小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我讓學生們從《故鄉的“水墨畫”》《海濱仲夏夜》《草原即景》《吐魯番的葡萄溝》《家鄉的橋》這五篇課文中找到異同點,從點入手,深入閱讀。有的學生將《故鄉的“水墨畫”》和《家鄉的橋》放在一起進行了閱讀,認為這都是在描寫江南水鄉的景物,表達的都是對故鄉的熱愛之情,而《海濱仲夏夜》《草原即景》《吐魯番的葡萄溝》描寫了我國不同地域的景物特色,場面比較宏大,與前兩篇課文的情感也略有不同。還有的學生深入分析了五篇課文中的寫景手法,將五篇文章中的比喻句、擬人句進行了匯總,還講述了在文章中運用這些修辭手法的巧妙之處,進而引出借景、物抒情的具體寫作方法。
總而言之,讓小學課文閱讀教學變得更加科學有效,讓小學生們在閱讀中的思考變得更加全面、深入。為此,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來整理閱讀篇目,并根據群文閱讀篇目的特點與共性來確定整體閱讀目標,在求同中,還要注意“存異”,在廣度、深度中不斷擴展小學生的思考,讓小學生們真正在群文閱讀中受益。
[1]李開忠.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