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佳
(萍鄉市衛生學校)
衛生行業因其研究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不僅對從業人員的技能有要求,而且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職業素質等方面也有要求。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強調知識的全而性和素質的綜合性,而中職教育存在重知識教育、輕人文教育的問題。人文教育的弱化,勢必造成人的價值困惑和道德缺失,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擔負著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它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中職衛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就語文教學中如何對醫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進行初步探討。
目前,中職衛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較差,人文素質教育欠缺。以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為例,該校地處桂西少數民族地區,學生主要是來自滇、黔、桂西南三省區的初中畢業生,他們有部分是參加中考而沒有達到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的,有部分是達到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線而家境比較貧困、成績又不特別突出的。同其他學生相比,無論是人文素質,還是其他方面的素質都是較低的。加之,他們有些是留守兒童,從不沒有父母在身邊管教,習慣于我行我素,因而造成一些學生自我中心主義傾向比較嚴重,缺乏愛心和同情心,導致其在參加工作后不重視患者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思考和處理問題片。由于當地教學資源相對比較匱乏,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這些學生在初中階段受到的人文素質教育方面比較欠缺。
第二,在職業教育中,部分職業學校只注重分數高低、忽略對學生德育培養的傾向,形成了重視科技發展、忽略人文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良風氣。學校教育只求學生能學一技之長,常常會忽略人文教育,人文基礎課程一減再減,導致學生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機會更少。
第三,現行醫學教育往往重視醫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醫學生應具有的人文精神的養成,學生帶有功利主義,自我中心主義較強,缺乏團隊精神、協作能力,認識、理解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不強。
語文學習過程是學生人格化和形成良好修養的過程。在中職衛校語文教學中,通過滲透式課程進行滲透教育,科學地開展醫科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內容,可以擴大他們的詞匯量,并把語言學習和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可以在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主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醫科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使其對中西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在中職衛校語文教學中長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可使醫科學生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尚的人格、開闊的胸襟,從而成長為富有人文關懷意識的自衣天使。因此,在中職衛校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運用課文朗讀方法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朗讀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學生通過課文的朗讀,能夠更好的跟隨作者的思想進行思考,并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內容。這是一種心靈層面的理解,同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朗讀,學生能夠將自己的主觀意識融入到文字中的情感當中,這樣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將人文思想融入到學生的思想當中。通過朗讀,能夠極大的豐富語言的信息,并對作品的感情進行有效的傳達。
筆者發現,通過朗讀,文學作品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往往能激活學生的感情,這種被激活的感情一旦與作品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就會有一個理解的飛躍。這就是“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可以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方法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汪國真的作品《平凡的魅力》是一篇優美的、充滿哲理的散文,筆者在教授這篇課文時,不僅讓學生朗讀全文,還讓學生重點朗讀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讓學生感悟到了一個平凡的人只要他能做到不向權貴低眉折腰,也不向所謂的哲人俯首貼耳,而是與明月為友、和清風相伴,和整個世界交融為一體,這種心態就是一種不平凡。只要在特定的環境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通過積極的朗讀,學生能夠更好的感悟人生,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的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的達到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另外,我們還可以采取角色朗讀的方式,甚至可以采取話劇的方式進行作品的朗讀,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感受作品的文字美、內在美。
(二)加強課外的閱讀
對于中職衛校學生來講,語文課文是對其進行熏陶的一個重要課件,但是,受到課時的影響,語文課本的選擇數量是相對狹窄的,但是,通過課外閱讀一些高質量的語文材料,則能夠加強中職學生的人文教育。通過加強課外閱讀,能夠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造成一定的積極影響,這還能夠促進他,他們人文素質的不斷提高。相對于其他學生,中職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小,因此,他們會擁有更多的課外閱讀時間,但是,從實際來看,真正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學生數量較少,大多數的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及隨意性,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首先,要引導學生合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其次,要結合具體情況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例如,學生在課內學了一篇課文之后,教師就引導他們在課外閱讀相關的文章或書籍。在推薦課外讀物的時候,教師可以與專業課教師討論,以起到主副互補、共同發展的作用。再次,教師還要提供給學生科學的讀書方法,即課外閱讀要將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對于長篇名著,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對于短篇文章,則需反復吟讀、用心品味。要教育學生在閱讀中要注意體會其中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內涵,以加強知識和文化的積累。總之,語文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讓學生不斷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
(三)加強對學生國學經典的學習
在中職學校的課本當中,其中的文言文及詩詞都是選取的一些經典,語文教師在對這些內容進行講解時,就可以充分的結合這些內容背景,并有效的結合中國歷史的發展,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對國內歷史的發展有一個更加充分的認識,同時,還能夠更好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比如,《<論語>五則》中孔子關于對“義”和“利”應做如何選擇的語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明自君子和不人的區別;而關于誠信的語錄,可以讓學生清楚做人的根本準則就是要講誠信,這些內容對學生人格的養成和完善有很大的作用。二是讓學生能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習和生活。現在有一部分中職生,學習基礎差,學習能力低,學習目標不明確,出現了畏學和厭學等消極的態度。
(四)加強課外人文教育
將課本內容與課外實際進行有效結合,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選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理論性知識是重點內容,但是,要想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其中的人文精神,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結合實際,并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才能夠更好的感受到其中的精髓。
在學習現代詩《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后,組織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2008年漢川大地震后的販災義演,讓學生在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祖國的偉大。并在觀看結束后讓學生寫觀后感,在作文中學生真正做到了“我手寫我心”,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激發,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利用每次課前的幾分鐘誦讀一些篇幅短不又充滿人文教育意義的課外文章,讓學生在教師的誦讀中感受文章所傳遞的高尚情操、崇高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五)從學生實際出發
要想更好地加強中職學生的人文教育,就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這里的實際不是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是指學生學好語文對其未來的發展有什么樣的積極作用,并以此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衛校大專一年級第一節語文課上,教師設置了“自我合紹”這一環節,并且對“自我合紹”的內容提出了幾項要求,其中一項是“說出自己本學期對語文學習的打算”學生在敘述此項內容的時候,基本上先指出自身學習語文時存在的優勢,然后指出自己學習語文中的不足之處,繼而希望自己揚長避短,提高語文成績。聽了學生的敘述以后,教師發現,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學生都會使用“不掛科”這個詞語,以此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二學生的這種思想顯然是有悖于語文課程目標的,這正是他們始終無法真正喜歡語文和學好語文的根源所在二因此,教師先宏觀地向他們闡述“語文”的含義:“語”即語言(口頭語言),它涉及“說”和“聽”的能力;“文”即文字(書面語言),它涉及“讀”和“寫”的能力。“語文”,簡單地說,就是要培養我們的“聽”“說”“讀”“寫”能力。那么,掌握這些能力和我們的生活實踐有什么關系呢?接著,教師引導他們到生活中發現會用到哪些語文知識,如每天人們的口語交流,報紙及各類信息、等;再引導他們發現在護理專業學習中會運用到哪些語文知識,如看藥方、配藥時需要識字與斷句,面對病人或者同事時需要說話交流,等等。將學習語文與他們將來所要從事的護理工作相結合,使他們更直接地意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而不僅是“不掛科”。如此一來,學生改變了對“語文”這一課程的認識,不再只是為了“不掛科”而學好語文,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1]陳美璇.中職生成就動機現狀的調查與教育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05).
[2]李云霞.談大學生人文教育與經典閱讀[J].中國成人教育,2012,(01).
[3]方翰青,譚明.中職生職業興趣與職業價值觀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