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摘要】文章簡要分析了小學語文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明顯弊端,并且就所發現的問題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有幫助的對策,以期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改進當前的現狀,真正發揮改革的作用,讓小學語文步入正軌,培養出優秀的文學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社會各界對現當代小學語文教學表現出了高度重視,政府機構出臺了相關改革政策以使當代小學語文教學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跟隨著時代的腳步,迎合社會發展。然而,政策推行不到位,措施實行存在偏差,導致了現下小學語文教學出現了許多的改革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改革效果,為改善這一狀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改革認知深度不夠
縱觀教育改革以來出現的眾多現實教育問題,可以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對改革的本質和實際要求把握不明確,改革不夠徹底不夠深度。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注重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注意控制自己在課堂上的引導者角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由于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傳統舊式教育觀念深入人心,不少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難免不自覺地走入“填鴨式”教育的死胡同,不斷給學生灌輸思想,試圖將自己的所知所感盡數傳達給學生,而忽略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難以辨別探究式教學和問答式教學的區別,往往將探究式教學直接代入為問答教學環節,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僅僅是針對課本內容向學生提問,不注重學生的創造發展,混淆了探究教學的意思。這就是改革認知深度不夠的具體表現。
(二)改革思想貫徹不徹底
語文教學的改革比較注重課堂上師生間的關系轉變,新課程要求課堂上老師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用問答、探討的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活躍度,營造更適宜學習的課堂環境。然而有些教師的改革思想貫徹落實不夠徹底,甚至走向了極端,一味地注重課堂環境的營造,達到了良好的活躍氛圍卻忽視了語文技能教學的根本目標。甚至有一部分老師,教學思想還殘存著舊式教育的理念,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時候著重于優等生之間的互動,對成績一般或者較為內向的學生缺少關注,甚至不去關注,忽略了班級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沒有帶領班級學生利用合作互動的教學模式搭建起相互幫助的舞臺,造成學生成績兩極分化現象嚴重。
二、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提倡改革創新意識
要想切實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要從根本上把好關,從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開始革新,針對現有的小學教育團隊的現狀,從那些將改革政策實行得較好的老師身上總結經驗,對部分沒有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老師加強教育和培訓。學校還應該積極鼓勵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改革創新意識,轉變現有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建立教學方法常態交流機制,從教學手段開始革新,從而引導學生對語文產生新的認知。
(二)夯實語文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職業素質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實踐在教師身上,教師不僅是教育改革的主要踐行對象,還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處于教學活動第一線,教師隊伍的素質高低直接對學生成長產生影響。學校可以經常性地組織一些和新課程改革相一致的培訓,不斷更新教師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夯實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模式,提升語文辦學層次,牢固教師隊伍素質。培養所有教師對多媒體的運用就是革新教學手段、夯實教師素質的一步,新課程改革下,多媒體教學將會成為歷史必然,老師掌握一定的多媒體運用技巧是改革創新的先決條件。
(三)創新教學評價機制
小學新課程改革推出時間過了許久,但是相應的教學評價機制一直沒有跟進,實際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難以銜接,現有的小學階段還沿用舊式教學評價模板,反映不出改革以后的教學效果,改革實效難以得到有效反饋,老師不知道自己的教學效果、學生不知道自己是否適應新的教學手法,不僅沒有達到教學改革的目的,甚至對現有語文教學還產生一定的滯后影響。正確的語文教學評價機制是推行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只有客觀的評價指標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才能反映出實際的教學效果,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可以根據評價結果對教師做出相應的調整,矯正教學不足的地方,讓評價機制成為改革的好幫手。
三、結語
雖然迄今為止,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是在現實操作中仍然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這就提醒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上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我們必須立足實踐,汲取經驗教訓,不斷地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成長,分析現有的教學改革問題和優勢,探尋突破壁壘的有效措施,不斷改進語文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最終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順利改革。
參考文獻
[1]羅劍寵.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2]楊麗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語文建設,2014(9).
[3]李興彩.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0).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