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豫西地區河洛大鼓在傳統文化有效傳承過程中做出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近年來,隨著我國傳統文化形式不斷多樣化,特征逐步鮮明化,給河洛大鼓形成巨大的生存壓力和發展挑戰。通過研究和探討河洛大鼓發展現狀及問題,以期提出河洛大鼓保護對策。
關鍵詞:河洛大鼓;現狀;保護對策
作為豫西地區唯一進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音樂,河洛大鼓經過百余年的發展與變革,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非物質文化特征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喜愛。隨著傳統文化逐步現代化,河洛大鼓不同程度上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和影響,給河洛大鼓的繼續傳承和發揚形成一定的制約?;诖?,通過研究豫西地區河洛大鼓生存發展現狀及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對策,旨在為河洛大鼓的傳承和發揚奠定堅實基礎。
一、河洛大鼓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文化產業得以創新和發展,使得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和影響。研究表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依賴性逐漸降低,伴隨而來的是對現代文化的追隨和喜愛。河洛大鼓依然堅持傳統唱腔,并無法滿足現代人更為豐富的需求。因此,河洛大鼓被文化愛好者逐漸淡忘,其傳統地位受到嚴重威脅[1]。
(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是影響和制約河洛大鼓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傳統河洛大鼓盛極一時,相當一部分農村地區由于受到經濟、文化資源的影響,所以以聽大鼓書為主,隨便找一個地方,大家聚在一起便開始大鼓書的演說。大鼓書的主要表演者為貧困、殘障人士,并沒有接受專業化的藝術訓練。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使得河洛大鼓難以形成系統化體系。
(三)隊伍規模不斷縮小
河洛大鼓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要想得以有效繼承和快速發展,必須要求打造一支技能水平較高、素質過硬的文化隊伍。20世紀80年代,河洛大鼓表演隊伍規模非常大,僅偃師、新安縣區大鼓藝人人數就分別高達兩百、一百多人。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當年從事河洛大鼓表演的藝人年事已高,基本上已經無法勝任這種高負荷、重體能的表演工作,而能夠表演河洛大鼓的年輕人并不多,絕大多數年輕人因經濟負擔較重,所以選擇外出務工。如此一來,參與河洛大鼓表演的人數越來越少,了解河洛大鼓的人數更是少之又少,最終導致河洛大鼓隊伍規模不斷縮小。
(四)文化形式多樣性的沖擊和影響
近年來,我國文化形式日益多元化和多樣性,對河洛大鼓的生存和發展形成直接性影響和制約。同時,信息時代的到來,一些現代音樂、繪畫、歌劇、舞蹈等文化表演內容日漸豐富,作為對傳統文化的有力補充,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傳統文化的舞臺地位。對于河洛大鼓來講,同樣受到其他文化形態的影響和沖擊。通過市場調查研究發現,參與學習和表演河洛大鼓的人數逐漸減少,河洛大鼓的社會影響力也逐年下降,一些本身對河洛大鼓有興趣的音樂愛好者,也被其他形態、內容更為豐富的文化所吸引,從而給河洛大鼓產生不利、負面影響。此外,河洛大鼓形式、內容依然保持傳統模式,缺乏有效的創新,也使得其自身發展和影響力嚴重受阻[2]。
二、河洛大鼓保護對策
(一)重視宣傳和推廣工作
由于河洛大鼓的傳統藝術形態十分明顯,與現代文化相比,缺乏公眾吸引力,所以導致其逐漸淡出文化愛好者的視野。因此,各級政府、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要共同籌劃、組織,加強對河洛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建立健全各項政策制度、法律法規,制定標準化、規范化運行機制,讓更多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主動接受和傳承河洛大鼓,并依托于信息、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將河洛文化推向國內其他地區直至國外,進一步提升河洛大鼓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統籌規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文化配套設施不全是影響和制約河洛大鼓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決定性因素。作為洛陽市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典范和杰作,各級人民政府、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要加大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河洛大鼓的傳承和發揚創設有利條件和客觀環境,提供現代化基礎配套設施,并認真貫徹和落實國家、省、市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確保河洛大鼓保護工作落實到位。
(三)培養更多的河洛大鼓后繼人
對于河洛大鼓的保護來講,后繼人的培養尤為關鍵??梢哉f,河洛大鼓與我國其他傳統文化相同,在發展和創新過程中,均需要得到專業技能強、素質過硬人才的有力支撐。因此,需要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共同加大倡導力度,培養一批專業化、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隊伍,為河洛大鼓傳統文化的保護提供可行保障。
(四)創新河洛大鼓文化形式
隨著文化形態的日漸多元化和多樣性,不同程度給河洛大鼓的生存和發展形成巨大壓力。對于河南省洛陽市而言,其對外發展和逐步創新的一大保障為河洛大鼓文化藝術體系的形成。河洛大鼓文化藝術創新力不足是有目共睹的,這也是對其生存和發展形成影響的核心問題。因此,各級政府、文化保護部門要加大創新力度,形成創新理念,塑造創新形式,提升文化創新水平,實現聲、光、電有機關聯[3]。與此同時,有效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創新手段,加大河洛大鼓文化藝術創新力度,與其他文化相輔相成、共同進步,憑借其傳統文化藝術魅力來獲得創新與發展,最終重新回歸文化藝術舞臺中心,為傳統文化藝術百花齊放做出巨大貢獻。
三、結語
綜上所述,河洛大鼓作為豫西地區乃至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形態多樣、內容豐富,能夠從客觀層面展示出我國傳統文化藝術魅力,可以象征性的表現出人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現代文化的快速發展,給傳統河洛大鼓的生存和發展形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通過文化宣傳與推廣、基礎設施建設、配合后繼人和創新文化形式等舉措來保護河洛大鼓,以期讓河洛大鼓重新煥發光彩并回歸文化主流。
【參考文獻】
[1]李希梅.非文化遺產河洛大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2(06):26.
[2]王艷.河洛大鼓的文化嬗變邊緣化與保護傳承[J].戲劇文學,2016(10):119-122.
[3]李建麗.淺談河洛大鼓的生存現狀和保護工作[J].東方藝術,2011(S2):116-117.
作者簡介:王菲菲(1985-),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本科,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合唱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