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丹 馮小妮 王航宇
【摘要】“互聯網+”以其開放性、豐富性、自主性和個性化的多維環境變革了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樣化教學新模態。與此同時,海量信息和教育資源讓學生應接不暇,而將ESA元素理論與“互聯網+”相結合,協同互補,則能促進教師靈活而富有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魚龍混雜的學習資源中甄別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其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 ESA理論 高職英語教學
一、引言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推進了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帶來了知識與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重新構架了人們的生活形態、交流模式與知識習得方式。在互聯網環境下,自主學習、互動學習、開放式學習、協同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模態的“禁錮”,實現了時間與空間上的多維自由,為學習程度各異的學生提供了難得的“認知良機”。與此同時,互聯網教育也為學習者帶來了不少的煩惱與困擾。海量信息和教育資源讓學生應接不暇,無從選擇。泛化的碎片式教學資源讓學生漸失深度思考的能力,尤其對于缺乏自主學習動力和自控能力的高職學生而言,也將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而ESA元素理論彌補了互聯網教育的某些“短板”,強調實踐經驗與成效,重點并不單是傳授知識與技能,尤為強調學生“實干”。秉承“思考與實踐”并重的教學理念,開展靈活地、富有個性化的教學,讓學生掌握英語綜合技能之余,也積極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引領他們踏上“成功學習”之路。
二、成功學習元素ESA理論概述
ESA 理論是一種采用有原則的折衷主義的理論,它可以適當規避課堂缺乏明確連貫性或理論基礎的風險。該理論由英國英語教學專家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在其力作“How to Teach English”中提出。E,意思是Engage,即有充滿情感地“投入”到所學的東西中去,這種類型的投入是學習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S,意思是Study,即讓學生專注于一種知識的建構活動,可能是學習語法知識、語言使用、交際用語、發音等。通過這種“發現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A, 意思是Activate,即設計用于讓學生盡可能自由和有交際性地使用語言的練習、活動及互聯網資源。
三、“互聯網+ ESA元素理論”教學模態的創新之處
在“互聯網+ ESA元素理論”的課堂管理中,英語課堂管理獨具特色。教師掌控影響教學的若干變量,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步驟實施、學生分組活動、教學評價。
1.教學內容創新。九零后高職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純粹的文字學習和單一的教學內容極易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相反,他們更喜歡互聯網上的各種可視教學資源,且反應迅速。因此,借助互聯網的可視手段和豐富資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深度思考能力。而“ESA元素理論”教學正是注重教師與學生互動,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包括幻燈片、網絡視頻、音頻、畫面等呈現仿真的個性化教學情境,與學生進行合理、可控地課堂對話。E元素是學生學習獲取成果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互聯網資源尋找促進學生情感投入的活動或 材料,如:依據英語課堂類型的游戲、有挑戰性的話題、歐美音樂、奇聞異事、戲劇、電影片段等滿足學生的不同認知風格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提高高職學生的課內參與熱度和課后自主學習能力。
2.教學模式多元化。“互聯網+ ESA元素理論”的高職英語教學的核心是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正由xMOOCs在線學習向翻轉課堂(微課等)、hMOOCs(利用互聯網開放教育資源與MOOC結合的課堂教
學)、協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轉變。教師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和教學群體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有目的性地讓學生通過認知行為建構英語思維模式和語言技能。
3.教學步驟實施多變化。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英語課堂,教師并不是將E(engage),S(study),A(activate)這三種元素按照單一的順序排列進行。而是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以及期望達到的教學目標來不斷變化三元素之間的“出場”順序,并融入自己的教學需求,絕非單純地照搬哈默的ESA理論。舉例如下:
一種教學步驟:直線式
該教學步驟較為簡單,它通過教師激發學生興趣,吸引他們投入教學過程中,然后引導他們學習,最后讓學生用所學知識開展活動。
另一種教學步驟:循環式
該教學步驟沒有特定的順序,E,S,A三元素之間呈相互循環的關系。該教學步驟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踐而成。實例如下:
教師提供適合高職學生水平的“job interview”虛擬情境視頻材料,學生在線學習。首先要求學生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聽力上,融入互聯網游戲中的“闖關”元素,突出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競爭性,學生在線回答問題(E元素)。學生再次集中注意力觀看第二遍視頻,檢查自己回答內容的正確與否。通過線下教師點評、講解聽力線索和技巧,學生獲取自己所需的聽力知識(S元素),然后分組討論有關“job interview”需要技能。接著,讓學生扮演“job interview”場景中的不同角色,促進他們的語言交流(A元素)。同時在表演之后,讓其他小組的學生點評,吸引其他非角色扮演學生參與其中(E元素)。最后,由教師總結活動,指導學生再次鞏固有關面試視頻中的核心知識(S元素)。通過三元素的循環模式,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線上反復學習教學內容,有效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點。
還有一種教學步驟:拼湊式
在許多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并不一定像前兩種
教學步驟那樣有規律可循,且分得那么清楚。相反,
是由一些大步驟和小步驟組合而成,組成一個教學整體。如圖所示:
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經常用到拼湊型的ESA模式,這種模式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具彈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活動將ESA三要素交叉循環地運用到教學中。拼湊型模式包含了多個ESA組合,比直線型更為靈活,其中語言學習和交流實踐等各環節更加趨于合理化,教與學之間更為融洽、和諧。
舉例如下:
(1)E元素→A元素:教師用投影儀放一則吸引眼球的英文視頻廣告。對廣告上面的人物、事件、產品、及廣告效果發表評論。
(2)A元素:學生在線讀一篇有關該廣告的文章,然后分組討論該廣告產生的社會效果,并談論自己的感受。
(3)S元素:教師線下講解視頻和文章里的重點詞匯和句型,幫組學生明白重難點詞匯和句型的意思。
(4)A元素:學生將重點詞匯用自己的語言造句或解釋出來。
(5)E元素: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該則廣告的優缺點。
基于“互聯網+ ESA元素理論”教學步驟的不斷變換,讓學生在線掌握顯性知識(可以說出來的語言規則知識等)的同時,獲得大腦加工語言信息的機會,教師通過ESA元素理論,面對面地幫助學生掌握較難的隱性知識(語言本身只可“意會”的直覺知識等),彌補單一人機界面無法“言傳”的交際知識空缺,為學生英語習得奠定良好的教學基礎。
4.學生活動多能化。高職英語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圍繞知識技能開展各種任務型的小組活動和結對活動,盡量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一起完成一個合作性的任務。教師會提前將活動及評分標準告知學生,在課內現場點評、課外通過互聯網進行師生評價、小組互評的方式開展可控的學習反饋活動。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活動,學生更能積極參與、相互競爭。
教師通過E元素的使用,彌補了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局限,使學生能有效地投入精力,以得到更多話語機會,而不僅僅是教師一人在唱“獨角戲”,從而有效地構建了一個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能動式教學新模態。
5.學習評價多樣化。“互聯網+ ESA元素理論”教學新模態實現了學習過程性和總結性評價、顯性認知和隱性認知的互動評價、線上和線下評價有機結合的多種評價方式。
在“互聯網+ ESA元素理論”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評價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的若干數據,時刻洞察學生的各種情況和表現。當一項活動結束或另一項活動開始,教師可以不受時空限制,根據學生學習進度來判斷和掌控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在互聯網教學過程中,高職英語教師可以根據ESA元素理論中的不同要素適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同時給與學生正面、且有層次的評價反饋。如:一級評價:excellent 二級評價:good job 三級評價:not bad 四級評價:You answer is very interesting, but……
“互聯網+ ESA元素理論”強化了線上教學的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通過學習過程的動態監控,有效指導和調節學生的學習行為,促進學生可持續性的發展。
四、總結
“基于互聯網+ESA元素理論”的高職英語教學模態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到了學用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知識性與實用性、思想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教師在遵循以上原則設計教學程序基礎上,又融合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設想,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多投入和參與,做到學習活動化,活動交際化。教師通過抓住課堂管理的相關要素,并勇于在實踐教學中進行嘗試和驗證ESA理論,確保人機交互與人際交流的動態平衡,且在理論付諸實踐的同時有所創新。在互聯網背景下,應用ESA元素理論,使教師靈活、富有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并給予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機會,課后鞏固知識的目的,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陳躍華.基于ESA模式的高職雙語教學評價[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03).
[3]張忠華,周萍.“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變革[J].教育學術月刊,2015(12).
作者簡介:
陳映丹,女,重慶榮昌人,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外語教學研究。
王航宇,男,重慶榮昌人,重慶市農業機械化學校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計算機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研究。
馮小妮,女,重慶人,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外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