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欽
【摘 要】近年來,雖然中國古典工藝的實踐不斷被一些展覽機構以及社會媒體進行推廣介紹,但只是展示某些實踐者的作品或者直觀地介紹相關的制作工藝,而作為藝術實踐主要形式的古典工藝則沒有絲毫涉及。本文通過對古典工藝在當代影像中的實踐應用進行探索式研究,繼而分析古典工藝在藝術實踐及文化生產中的應有價值。
【關鍵詞】當代影像;古典工藝;實踐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170-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攝影領域得到空前發展,古典工藝的應用得到復興。在當代數字化攝影的沖擊下,古典工藝不僅沒有消亡,反而引起廣大藝術家們的重新審視。在具體的實踐中,仍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對當代影像中古典工藝的實踐應用進行分析,尋求有效的解決措施,對推動影像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古典工藝定義淺析
古典工藝通常是指卡羅發法攝影法、達蓋爾法、重鉻酸鹽、藍曬、鈀/鉑金印相等數十種圖像攝影制作工藝及其衍生工藝等,是對早期圖像攝影制作工藝的總體概述。在攝影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工藝在不斷被發明、改進或者替代。由于所用材料及感光原理不同,所以各個工藝方法的操作工藝及產生效果各不相同。但是各種工藝又具有一定的共同點,比如都是在批量化、標準化攝影產品的普及前盛行;在攝影師及暗房師經驗之下實施操作;在新的攝影技術推廣應用以后其作用不斷被削弱甚至淘汰。
二、當代影像中古典工藝具體實踐
(一)專業研究資料匱乏。中國當代攝影行業對于古典工藝的具體實踐起步較晚,多數實踐者對于該領域只是初涉,對于相對比較復雜的工藝,實踐者仍舊處于摸索期。在國內對于古典工藝相關作品的介紹及資料引進長期處于空白狀態,缺乏相關作品的鑒賞經驗,實踐者只能依靠文字講解、圖示解說、對各種技術及操作步驟進行摸索。
(二)與現代科技的創新結合。隨著數碼技術在攝像領域的廣泛應用,多數踐行者在進行古典工藝創作中應用到電腦技術。比如在濕版火膠棉制作工藝下所拍攝的玻璃底片不能將古法制像進行完全重現,邸晉軍針對該方法使用時,在黑色的玻璃上涂抹感光劑,然后直接拍攝取得正像,但此類作品只適用于現場某個角度的觀看。但是對于數字技術在古典工藝中的應用具有很大潛力。
(三)實踐創作具有局限性。鑒于古典工藝具有較高的技術性以及普及的欠缺,多數人實施古典工藝創作只是緣于興致,在創作實踐中,傳統畫意、唯美的風格與古典工藝輕而易舉地結合,造成了“古典”的刻意把玩和強調。作品創作的主要任務是控制畫面品質及掌握古典工藝的實踐技術,創作的作品比較精良,且多以小品、風光為題材,具有優美、隱逸、懷舊的畫風,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此類作品更多體現的是技術上的抒情,與當代社會幾乎沒有關系。這樣的創作表面上來看是傳統、古典思想資源的應用,實則是古典工藝在當代中國實踐中創新意義的消解。
(四)古典工藝的錯誤解讀。在中文語言環境中,古典具有流傳于古代的且被當作典范或者正宗的含義,而作為傳統工藝稱呼時,則具有顯著的歷史傳承色彩。在國內實踐者的意念中,過分強調于歷史的傳承,時常被指責為工藝作品“過時”,以及在思維當中對工藝作品及其實踐同古典藝術和古典主義進行慣性聯系,對中國實踐者的思想觀念產生一定程度的束縛。
三、古典工藝的創新性實踐
(一)融合裝置藝術。我國藝術家高波的諸多作品創作中運用到鹵化銀鹽涂布的工藝方法,在一些非常規性的材質上進行圖像印制,并結合材料體量對展廳實施布置。比如《獻曼達》作品中,實踐者將千名藏人頭像印制在千塊鵝卵石之上,然后壘砌成墻體,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性。
(二)融合多媒體藝術手段。某些物質的載體所依賴的靜態圖像利用光化學成像形成的古典工藝,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視頻以及多媒體藝術充分利用電子動態成像。其中黃詩云創作的“地標”,實踐者用樹膠重鉻鹽套色的工藝方法將衛星地圖印在紙上,進行知名景點的地標制作。在該方面的創作嘗試仍需藝術家們的積極深入探索。
攝影是保存藝術的重要媒介。古典工藝制作過程性比較明顯,并可能有身體動作成分的介入。比如張大力依靠藍曬法進行創作的《世界的影子》,巨幅織物上印制有城墻、人、車等諸多現代物體圖像。實踐者利用古典工藝充分結合身體行為,對當地社會給予表現,帶來新的視覺感觀。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攝影領域得到空前發展,古典工藝的應用得到復興。需要人們對影像進行重新發現,對當代社會及環境藝術進行重新審視。未來發展的藍圖取決于人們現在的信念及付諸的努力。身為現代藝術創作者,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為當代影像的可持續性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羅明.傳統工藝在當代影像中的變化及創作實踐[D].北京印刷學院,2015.
[2]李笑男.中國當代影像藝術發展導論[C].美術學研究,2013.
[3]周靈,張舒予,王莉莉.視覺文化語境中影像本體論的重構[J].電化教育研究,2014,(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