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青

[摘要]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如何備好一節課,除了“備教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備學生”。“備學生”的什么呢?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不要把學生當成一張白紙,要注意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不能為了教而教,還要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需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盲點”所在,進行巧設計;講解時要能順著學生的思路,找到癥結所在,進行引導,講透徹。要站在學生的思維線上,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
[關鍵詞]知識點;思維線;教學效率
教師備課要備什么?顯然僅僅“備教材”是不夠的,還得“備學生”,認真研究學生,“站在學生的思維線上”,研究學生的所思所想,這樣課堂上才能與學生的思維產生共鳴。
一、清楚學生的“認知起點”
有的教師不喜歡學生先預習新課,認為學生課前預習不利于教師課堂上掌控,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對新知的理解認知程度不一,確實給老師帶來更大的挑戰。如果學生是一張白紙,想在上面畫什么就畫什么,但是學生并非一張白紙,即使對新課沒有進行預習,他們也會有或多或少的知識經驗積累,怎么可能是一張白紙呢?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展開教學,不僅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更好地形成知識系統。比如在學習《24時計時法》時,雖然學生對24時計時法這個概念有些陌生,但生活中不乏24時計時法,比如“24h”的牌子在商店門口隨處可見,24時計時法在商店作息表、電影票、飛機票等處都常見到,可見學生對24時計時表的認知并不是一張白紙。如何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來開展教學呢?課前,老師不妨收集一些店輔門口寫著的“24時”的招牌,問學生“24時”指的是什么?24時在鐘面上要走幾圈?第二圈的時間如何表示?電影票上的13:00是下午幾時?這樣的設計,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新知識的學習串連起來,不僅能降低新知的難度,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讀懂學生的“求知點”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課前可以布置學生預習,課堂上教師可以請學生說一說,通過預習你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你還想知道些什么。課上短短幾分鐘的對話,老師能清楚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這不僅是對作業的檢查,更重要地是老師能從反饋中讀懂學生的“求知點”。
如在學習扇形統計圖時,老師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一上課,老師拋出問題“關于扇形統計圖,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到了扇形統計圖的形狀、扇形與整個圓的關系,還發現了扇形里標的數據不是具體的數量,而是各部分與總體的百分比。在匯報中老師知道了學生已經了解了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還知道了學生繪制受條形統計圖、拆線統計圖的知識遷移影響,學生們對如何繪制扇形統計圖很感興趣。繪制扇形統計圖雖然不是本課時、單元的教學要求,但學生們的思維已經到“門口”上了,只要跨一步就進去了。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扇形的畫法,再遷移到如何確定圓心角的大小,扇形統計圖就這樣不露痕跡地、自然而然地畫出來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掌握這一知識點。學會畫扇形統計圖,對讀懂扇形統計圖這一教學目標也有很大的幫助。課堂上,老師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學生有話愿意說。學生愿意說,老師認真聽,知道學生的需求,老師就可以作一個好的引導者,引領學生大步前進。
三、明白學生的“困惑點”
作一個好的引領者,不僅要知道學生的“求知點”,還要了解學生的“困惑點”。如何能知道學生的“困惑點”?找到學生的困惑點,這對于年輕老師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比較簡單的辦法是當學生遇到困惑時,不是告訴學生怎么解答,而是請學生先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這看似簡單的方法中有玄機。學生在“說一說”的過程中再次梳理思路,老師在聽學生“說一說”的過程中能明白學生的“困惑點”。明白學生“困惑點”的所在,引導起來更有針對性,學生聽得也更明白。
例:修一條路,甲隊單獨修2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30天完成。兩隊合修這條路,中途甲隊因另外有事停工5天,修完這條路乙隊用了多少天?
在完成這道練習時,大部孩子這樣解答:
1÷(+) =12(天) ×5= ÷ =7.5(天) 12+7.5=19.5(天)
學生是怎么想的呢?先求出如果甲乙合做完成,一共需要12天,甲有五天沒做,也就是少做了這項工程的1/4。思路到這還是正確的,錯誤點在這個1/4不是全部由乙來完成,如果這樣的話,甲用了7天,乙用了19.5天,差了12.5天,不符合題目5天的條件。如何順著學生的思路給予幫助呢?全盤否定學生的方法,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如何順著學生的思考進行引導呢?這一題可以先假設他們先一起做了7天,接著乙單獨做5天,然后再一起完成,分成三個時間段。這樣順著學生的思路還是先求出如果一起完成12天做完。列式是:
1÷(+)=12(天) ×(12-5)= ×5= 1- - =
÷(+)=3(天) 7+5+3=15(天)
這一題分析到此,如果就此結束,以后遇到這一類的題學生還是只有一小部分學生會解答,大部分學生還是處于云里霧里,沒有真正明白。怎么辦呢?需借這一題講透徹,才能觸類旁通。這一題還可以這樣思考:
方法一:把乙單獨做的部分先去掉,算出合作的天數,再加上單獨做的5天,就是乙隊修完這條路所用的天數。
(1- ×5)÷( + )+5= ÷+5=10(天)
方法二:假設甲沒有停工,把甲5天做的工程量加到總量里,這樣工作總量就變成了 ;再用工作問題除以工作效率和。
(1+ ×5)÷( +)= 1÷=15(天)
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與學生思維上產生共鳴,老師的引導才更有針對性,能更輕松地“扶”學生一把,讓學生的思維更進一層。
四、掌握學生的“認知盲點”
知識上的“盲點”是指因對題目中的條件視而不見或者考慮不周,從而導致出錯。如何針對學生的“盲點”開展教學呢?如求半圓的周長學生們常出錯,這個知識的“盲點”是什么呢?是把圓周長的一半當成半圓的周長,漏加直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可以先請學生畫出一個圓和一個半圓,再讓學生用彩筆描出圓周長的一半和半圓的周長,在畫一畫、看一看、想一想、辨一辨的過程中真正區分圓周長的一半與半圓周長的區別與聯系。
教師們常借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做文章”,如“拼成后的長方形的周長與圓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會有大半個班的學生答不出來,為什么會這樣呢?一個重要原因是課的重心放在了面積的推導,忽略了周長的對比。如何“一箭雙雕”呢?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剪兩個大小一樣的圓,其中一個圓按教材的要求把它分成若干(偶數)等份,剪開,再嘗試拼一拼。課上老師讓學生彩筆描出圓的周長,這一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描”,把拼成后的近似的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一半建立起了聯系,明白πr就是長方形的長。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之后,教師再次讓學生觀察對比圓與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通過對比發現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長,多了兩條寬的長度,也就是多了兩條半徑。有了這一個不經意間的對比,學生在解答類似“把一個圓割成若干個小扇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量得長方形的長約為6.28cm,求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這樣的題就不會束手無策了。
作為教師要備好一節課,如何“備學生”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備課時應站在學生的思維線上,多想想想學生的“認知起點”“求知點”“困惑點”和“認知盲點”,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既認真研究教材,又用心研究學生,這樣,教師在課堂才能游刃有余,學生在課堂才能如魚得水。
參考文獻:
[1]劉德武.根據學生需求設計教學內容[J].走進名師,2009,(10).
[2]劉松.談“如何備好一節數學課[J].家教世界,2013,(12).
[3]如何在新課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N].中國教師報,2010,(06).
[4]楊厚芳.站在學生的角度看教材和教學——數學課改有關問題的思考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2,(03).
[5]蔡永進.站在學生思維的角度授課[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01).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