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摘 要: 教師作為教者,教學工作自然重要,但是教師自身的發展不斷激勵教師進行教科研,很多人將這兩者生生割裂,徒增無數煩惱。教學與科研并不是沒有切合點,如果找到兩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形成良性互動,教學相長不是問題。
關鍵詞: 高中英語 英語教學 科研
高中教師大多肩負著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這就導致教師們普遍認為教學與科研可能在時間上存在沖突,從而成為很多教師不愿意進行教科研的最常見的一種說辭。但從內容上來說,或者從本質上來說,教學與科研是相互促進、相輔形成的。
一、科研是高質量教學的保證
教學要上檔次,確實要有科研為依托。本身有科研背景的教師,有著一定的理論基礎,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一個從不做科研的教師,那么教學工作一般也是做不好的,因為科研是高質量教學的保證。
1.科研為教學內容提供知識源泉。教師要教好學生,必須有雄厚扎實的知識基礎,科研的積累能提供這種知識基礎。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哪來一桶水呢?必須靠科學研究。很多科研的積累,沉淀在腦瓜里面,然后慢慢傾注到課堂里。研究做得不好的人,不一定教學好。但是要真正教學好,一定要有研究,怎么才能教學好,看科研。教師一定得有自己創新的理念,這樣才有出彩的可能??蒲心茏尳處熈私庵R發展與創新的動態,科研是教學“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機制”。因為沒有搞科研的人,不知道前沿所在,不知道前沿,就不知道教學內容哪些落后?哪些是重點?哪些是新東西?以前不重要的東西可能變得重要了,以前需要的東西可能變得不需要,那么教師就得在課堂上體現出來。所以有科研背景的教師,才能了解學科前沿,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內容不斷更新。
2.科研使教師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做過科研的老師對自己的學科理解得特別深,懂得科研的過程和思維的方法,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因而能深入淺出地教學。教師在科研中體會思維方法,碰到問題怎么思考、怎么研究,怎么把問題解決,這種思維方法自然會滲透在教師的教學中,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體現出來,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如果自己不做科研,就無法揭示科研的思維方法,理解科研,應用科研。
二、教學促進科學研究
教學為科研提供厚實的基礎,支持研究的內容,教學可以促進科學研究。
1.教學提供科研的寬厚基礎。承擔教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給自己設了一個門檻、設了一個動力站,教師必須逼著自己學知識。這些知識可能是非?;A的,或者說看起來與自己的科研關系不大,但可以使教師對這種基礎概念的理解不斷地加深,使教師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更系統,從而站到一定的高度理解很多問題。教書是一個天然的壓力,也因此使人更新很多東西。如果總在研究領域,有些教師可能是個專家,但在整個學科領域或其他方面,實際上在慢慢萎縮,漸漸退化。教學使人的視野變得更開闊,為科研提供較厚實的基礎。
2.教學引發科研的靈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些科研的靈感,這些靈感有的來自于學生的提問,可能學生提的問題是一些比較粗的問題或者是一些鉆牛角尖的問題,但是仔細想一想的話,真的可能是很好的科研問題。有的靈感則來自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感悟,上完一節課后,教師會整理自己的研究思想,教學就會逼著教師系統地、完整地把自己的研究梳理一下,包括把過去的知識和現在新考慮的問題結合起來思考。
三、教研相長
教師們認為,科研和教學之間相互促進的作用,比矛盾要大得多。一方面,很多研究課題是在教學中產生的,學生所提出的一些問題,可以引發教師的思考和研究;而教師把第一線研究的、很前沿的問題初等化,實際上這里面有很多促使教師改進的地方。另一方面,科研會促使教師、吸引教師、刺激教師思考很多教學方面的問題,可以拓寬和更新教學內容,所以說科研與教學設計融為一體的,一流學科等于一流學校加一流科研,教師必須在學科這個平臺上把教學、科研互補起來,首先就是教學內容的擴展,教學內容的擴展需要科學研究的支持,而新的教學內容又靠科學研究在教學領域的拓展。簡而言之,教學與科研可以相互促進、教研相長。
四、結語
教研和教育教學這一本職工作并不一定是相矛盾的,如果得到合理的安排,很多的教研成果可以從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出,進而教科研的成果也可以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得到驗證或者推廣。只要平時不抵觸,爭做有心人,教學和科研就可以相互促進,最終實現教研相長。
參考文獻:
[1]龍獻忠.《教學和科研關系的歷史考察及現實啟迪》.江蘇高教,2003.
[2]解飛厚.《非研究型大學科研與教學關系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4.
[3]黃建曄.《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分類指導探討》.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
[4]陳華魁.《淺析研究型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激勵機制》.河南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