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學院東崇前學區分院
參與“學院制”工作以來,我們陸續開展了項目動員、課程開發、師資培養、信息平臺建設、交流展示等系列活動,先后開發了34門中小學職業體驗課程,積極為東城區搭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學院制”改革框架體系,構建基于“互聯網+教育”的學習新生態。
舉行課程開發經驗交流會。從已經初步完成的課程設計方案中推選出優秀課程案例,借助學校學術委員會和校外專家的力量,對優秀課程案例進行充分研討,精細打磨。目前,30余門課程已有嚴謹的教學計劃和圖文并茂的課程說明,部分課程說明還被制作成了微課程,配以生動的動畫和視頻,讓教育對象在3-5分鐘內了解此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授課方式以及知識體系等內容。
舉辦說課交流研修活動。各系教師交流探討職業體驗課程的內容和方法,不斷完善和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們在說課的過程中增強了對課程的了解,提升了駕馭課程的能力。參與了由東城區職業大學主辦的混合式教師培訓講座和現場交流活動,教師們將培訓所學應用于中小學職業體驗課程的開發之中。
拓展教學實踐。一年來,學校先后開設了“攝影師”“手工絲網花”“傳統工藝——景泰藍小品制作”“陶藝”等職業體驗課程。“攝影師”課程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攝影師的職業特點、工作流程及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創新能力。“手工絲網花”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各種花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想象力以及動手能力,讓學生感受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傳統工藝——景泰藍小品制作”課程將景泰藍工藝引入體驗課堂,給中學生提供了體驗傳統民族工藝的機會。
提供課程及師資資源。參與學院信息平臺建設,為平臺提供各種數據資源,加快實現互聯網背景下青少年學院信息平臺的管理、宣傳、服務、統計等功能;做好可行性論證,實現多形式的課程供給方式,力求滿足不同階段青少年的上課需求:小學階段以送課到校為主,初中階段以送課到校、外出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為主,高中階段以外出學習為主要的課程供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