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珍+曾奕云+李曠怡+羅秀芬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急診科和神經內科所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格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對照組給予一般常規護理,干預組給予早期綜合性康復護理。對兩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功能獨立性,治療依從性以及生活質量改善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NIHSS評分值(16.28±2.10)分顯著降低,而FIM評分值(104.36±9.05)分則顯著提高,總依從率顯著提高,高達93.02%,而不能依從的比率則顯著降低,僅為6.98%,日常生活、物質功能、社會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降低,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治療依從性以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綜合性;康復護理
缺血性腦卒中好發于中老年患者,該病具有發病急、病情復雜,變化快,致殘率高等臨床特點。對于經過急性期住院治療的患者而言,盡早給予積極有效的綜合性康復護理,必將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以及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因此,本研究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急診科和神經內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并給予早期綜合性康復護理措施,探討其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旨在為早期綜合性康復護理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應用奠定理論基礎。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急診科和神經內科所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6例,其中男63例,女23例,年齡39~75歲,平均(55.0±10.6)歲。人選標準:(1)患者首次發病時間在7d以內;(2)經頭顱CT或MRI確診,并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標準;(3)無明顯意識障礙,能夠基本配合相關檢查。排除標準:(1)發病前已患有肢體殘疾或認知功能障礙;(2)合并不穩定性精神障礙;(3)合并重要器官惡性疾病。經倫理委員會通過,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急性缺血性腦卒患者給予一般常規護理,而干預組則在患者病情不再進展的24~48h內于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綜合性康復護理,具體干預措施包括:(1)心理康復護理:全面掌握和剖析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心理狀況,對于患者的心聲和疑惑應予以耐心傾聽和詳細解釋,并積極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指導和幫助患者及時調整和穩定心態,最大限度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增強患者與疾病抗爭的勇氣和信心。(2)語言功能康復護理:醫護人員應針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語言障礙,通過文字、表情、手勢等多種形式和手段加強與其溝通和交流,適時加強對患者舌頭的運動和練習,并逐步過渡到聽語指圖和聽語指字及單音節發聲等相關訓練,督促患者務必做到多說多練。(3)吞咽功能康復護理:醫護人員應指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適時開展鼓腮、伸舌、咀嚼及吞咽等相關生理功能性訓練,并應在早期鼓勵和協助患者行進食鍛煉,在食物選擇上應從流食開始逐步過渡到固體食物,并以此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4)肢體功能康復護理:醫護人員應每天定時協助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開展肩肘關節的屈曲、外展、外旋活動,以及下肢髖關節和膝關節的屈曲活動,活動量應循序漸進適度增加,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逐步開展立位平衡訓練、邁步訓練及日常生活訓練等。
1.3觀察指標
分別對兩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功能獨立性、治療依從性以及生活質量改善進行比較和分析。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定,評分標準:神經功能缺損輕度為1~4分;中度為5~15分;中重度為15~20分;重度為21~42分。功能獨立性量表(FIM)對患者的綜合功能進行評定,評分標準:完全獨立為126分,基本上獨立為108~125分,極輕度依賴或有條件的獨立為90~107分,輕度依賴為72~89分,中度依賴為54~71分,重度依賴為36~53分,極重度依賴為19~35分,完全依賴18分以下。治療依從性的評價標準:(1)完全依從:治療中嚴格按醫囑執行,堅持規范治療者;(2)一般依從:治療中基本按醫囑執行,偶有不規范治療者;(3)不能依從:治療中常不按醫囑執行,不能堅持或中斷治療者;完全依從率與一般依從率之和計為總依從率。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測評表主要從日常生活、物質功能、社會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等方面進行評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差。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NIHSS評分值(16.28±2.10)分顯著降低,而FIM評分值(104.36±9.05)分則顯著提高,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的總依從率顯著提高,高達93.02%,而不能依從的比率則顯著降低,僅為6.98%,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物質功能、社會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降低,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目前,臨床上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主要以急性期的轉歸為主要目的。而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護理主要通過自行鍛煉來完成,往往缺乏規范性和系統性,也會錯過康復的最佳時機。相關研究表明,充分加強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功能訓練,對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重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急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后,由于生活發生了巨變,心理受到嚴重創傷,對早期康復訓練常會產生抵觸心理,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因此,護理人員通過對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糾正患者對疾病的理解,克服心理障礙,配合康復訓練,以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NIHSS評分值(16.28±2.10)分顯著降低,而FIM評分值(104.36±9.05)分則顯著提高,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基本一致,說明康復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和肢體的運動功能有改善作用。高婉霞等通過探討康復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期神經功能的改善作用,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護理干預8周后,腦卒中神經功能缺失評分(CNS)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康復護理組患者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的總依從率顯著提高,高達93.02%,而不能依從的比率則顯著降低,僅為6.98%,經過統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與國內相關研究亦有相似。陳愛紅等探討研究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干預4周后,康復護理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92.11%比71.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患者早期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能夠改善患者對此腦卒中的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