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奇 何明菊 于孟生 劉建松 路丹
摘要:為了摸清我區蕎麥的生產情況,促進我區蕎麥生產發展,對廣西蕎麥生產現狀進行專題調研。調查廣西蕎麥生產情況、種植模式、栽培技術、產量效益等廣西蕎麥生產現狀,對其存在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重視蕎麥生產、加強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與其他產業結合發展、拓寬銷售渠道、加強宣傳力度、打造地方品牌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蕎麥;生產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5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6)03-0052-04
蕎麥屬蓼科蕎麥屬雙子葉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起源于我國喜馬拉雅山脈和西南地區,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常年播種面積在100萬公頃左右,平均單產為750kg/ha,總產約75萬噸,面積和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二位。苦蕎為中國所特有,種植面積約30萬公頃,總產約30萬噸。蕎麥是一種小雜糧作物,具有生育期短,花期長,耐冷涼瘠薄等特性,也可間作或套作,是比較理想的填閑補種作物,也是發展休閑農業的重要作物之一。因此,發展蕎麥生產具有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為了摸清我區蕎麥的生產情況,促進我區蕎麥生產發展,筆者就廣西蕎麥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和困難、發展前景與潛力等方面進行了專題調研和分析。
1 廣西蕎麥生產現狀
1.1 種植歷史
廣西的蕎麥種植起源于何時,沒有查到相關資料,但據調查,很多農民都說種植蕎麥的歷史很久了,從祖輩都一直種下來了。據《廣西通志·農業志》等資料記載(部分年份沒有數據),廣西最早有種植記載的是在1933年,歷史最大面積是在1961年,種植面積達到15.33萬公頃,總產5.75萬噸。其后由于主糧生產的發展,蕎麥種植面積逐步減少,特別是80年代以后,實行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商品生產,種植蕎麥的經濟效益不高,造成種植面積迅速下降,1985-1997年廣西蕎麥種植面積維持在0.62萬-1.91萬公頃。
1.2 目前種植情況
近年來,由于經濟效益低、勞動力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廣西蕎麥種植面積進一步減少,近年的《廣西農業志》等資料已不再單獨統計蕎麥的生產情況。據筆者從各市收回的調查問卷來看,2014年廣西蕎麥種植面積已不足1萬公頃,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百色、南寧、河池、崇左、桂林等地,而且主要是在偏遠的村莊和山區種植。種植的品種主要以甜蕎為主,隆林等地有少量苦蕎種植。
1.3 產量效益情況
目前,廣西蕎麥的大部分單產在900-1200kg/ha之間,高產田塊也有超過2250kg/ha的。廣西目前的單產水平比全國的高150-450kg/ha,與廣西90年代的單產水平375-625kg/ha(見表1)相比,現在的單產已有較大幅度提升。蕎麥在市場上的售價大多為4-6元/kg,有的地方蕎麥達到售價10-12元/kg,蕎麥粉的售價為20元/kg左右(隆安南圩鎮更望湖),主要是銷售給來鄉村旅游的游客。農民種的蕎麥大多是自產自銷,少量拿到市場去銷售,也有些農戶種植蕎麥不是為了食用,而是用來做飼料喂豬等畜禽。
1.4 主要種植模式
目前,廣西蕎麥種植主要有以下幾種種植模式:一是“玉米+蕎麥”種植模式,主要在馬山、東蘭、鳳山等地,該種植模式在收獲完春玉米后種植蕎麥,在9月中旬至10月初播種,12月至1月初收獲。二是“中稻+蕎麥”種植模式,主要在宜州、東蘭等地,該種植模式在收獲完中稻后種植蕎麥,在9月中旬至10月初播種,12月至1月初收獲。三是“早稻+晚稻+蕎麥”種植模式,主要在上林等地,該種植模式在收獲完晚稻后種植蕎麥,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播種,2月至3月收獲。四是“煙葉+蕎麥”種植模式,主要分布在隆林等地,該種植模式在收獲完煙葉后種植蕎麥,在9月中旬至10月初播種,12月至1月初收獲。五是利用水淹地、灘涂地種植模式,主要在隆安等地,該種植模式一年可以種植兩季蕎麥。第一季在1月底2月初播種,4月底收獲;第二季在10月播種,次年1月收獲。
1.5 主要栽培技術措施
廣西的蕎麥品種基本上都是農民自留的本地種。在不同地方,播種量有較大差異,一般為75kg/ha左右,少的播種量僅為23-30kg/ha,多的播種量在150kg/ha以上。播種方式主要有穴播、條播和全田撒播,絕大部分地區以全田撒播為主,其主要栽培技術措施為:全田撒種后,用牛犁翻蓋種,大部分都不施基肥,有少部分地方施些草木灰或少量復合肥做基肥,播種完畢后基本上都不灌水、不追肥(有個別農戶在開花前施些草木灰),也不進行其它田間管理,直至蕎麥成熟收獲。總體來說,廣西種植蕎麥管理粗放,栽培技術水平比較低。
2 存在問題和困難
2.1 產量效益低
雖然廣西的蕎麥單產水平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達到900~1200kg/公頃,但是與其它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比起來,產量和效益還是比較低的。以1125kg/公頃,售價5元/千克計算,不計種子和人工成本,蕎麥的收入也僅有5625元/公頃左右。而且,在廣西基本上沒有老板和企業收購蕎麥,僅靠農民拿到市場上零售,銷量并不大。產量效益不高,銷售不暢,極大地影響了農民種植蕎麥的積極j生。
2.2 勞動力缺乏
蕎麥的播種、收獲、脫粒基本上是靠人工進行,沒有機械輔助。雖然播種是撒播還比較輕松,大約需要15人/公頃,但收割和脫粒還是需要一定的工作量,收獲大約需要60人/公頃。目前,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居多,造成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足,所以種植蕎麥的積極性不高,很多農戶寧愿撂荒,也不愿意發展農業生產。
2.3 栽培技術落后
目前,廣西蕎麥生產技術還比較落后,技物配套相對不足。一是蕎麥品種老化單一,基本上都是自留種,而且已經留種多年;二是種植過程中基本不施肥,管理也比較粗放,沒有很好發揮蕎麥生產潛力。
2.4 加工業落后
廣西缺乏蕎麥加工企業,農戶大都是用小鋼磨將蕎麥打成粉后用來做煎餅吃,很少有把蕎麥加工成面條、面包、糕點、餅干、蕎酥或其它高檔營養品,影響了蕎麥經濟效益的提高和蕎麥產業的發展。
2.5 領導不夠重視
由于蕎麥的產量效益不高,很多地方領導并不重視蕎麥生產,沒有把蕎麥當成一造糧食來抓,基本沒有資金扶持,放任其自生自滅。
3 發展前景及潛力
3.1 發展前景
蕎麥不僅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而且發展蕎麥生產功能多,特別是由于其獨特的營養價值被認為是世界性的新興作物,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一是蕎麥的營養豐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蕎麥雖加工性能差,但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功能成分,其營養保健功能遠超過小麥、玉米和大米等大宗糧食作物。蕎麥面粉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的鈣、磷、鐵、銅、鋅及微量元素硒、硼、碘、鎳、鈷等及多種維生素。這些物質在人體的生理代謝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二是副產品的利用價值高。蕎麥籽粒、皮殼、秸稈和青貯都可喂養畜禽,而廣泛用作牲畜飼料的是碎粒、米糠和皮殼。蕎麥碎粒是珍貴飼料,富含脂肪、蛋白質、鐵、磷、鈣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其營養價值為玉米的70%。三是醫用功能很多。蕎麥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科學研究發現,蕎麥中富含黃酮類化合物等物質,這些物質是其他糧食作物所缺乏的特種微量元素及藥用成分,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現代“文明病”及動脈硬化、心臟病、肝臟病等老年病有預防和治療效果。四是有利于出口創匯。蕎麥是中國傳統出口商品,中國的蕎麥在國際市場上以“粒大、皮薄、質優”享有盛譽,主要出口到日本及歐洲有關國家。目前,中國蕎麥出口量每年尚不足國際市場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所以蕎麥在外貿出口中屬緊俏物資。
3.2 發展潛力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發展蕎麥生產有基礎優勢、氣候優勢、資源優勢、季節優勢,發展潛力大。一是基礎優勢。廣西種植蕎麥的歷史悠久,種植面積最大時曾經超過15萬公頃,可以說有良好的基礎。二是氣候優勢。廣西春暖夏熱秋涼冬溫,無霜期長,每年9月至第二年4月,平均氣溫為11℃~26℃,非常適合蕎麥生長。而且廣西秋冬季降雨也相對較多,可以滿足蕎麥生長需要。三是資源優勢。廣西有40多萬公頃的春玉米,13萬多公頃的中稻田,90多萬公頃的雙季稻田,這些作物收獲后,除了一部分用于種植秋冬菜、綠肥等作物外,還有大量的冬閑田地適合發展蕎麥生產,發展空間巨大。四是季節優勢。我區適宜種植蕎麥的季節是在9月至次年4月,這個時間恰好是很多地方的秋閑、冬閑、春閑季節,這時候發展蕎麥生產,不與其他作物爭季節。
4 恢復廣西蕎麥生產發展的建議
4.1 提高認識,重視蕎麥生產
各級領導,特別是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蕎麥生產的重要意義,重視蕎麥生產工作,把蕎麥生產作為一造糧食來抓,把蕎麥生產作物消滅冬閑田地的重要途徑來抓,作為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和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一是制定蕎麥產業發展規劃,指導蕎麥生產發展。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扶持蕎麥產業發展。三是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種植大戶、合作社、公司企業等主體發展蕎麥生產。
4.2 加強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提高栽培技術水平
一是全面更新蕎麥品種,這是解決廣西蕎麥品種老化、產量不高且不穩定的根本出路。以篩選和引進品種為主線,同時對地方品種進行改良和提純復壯,從中篩選出適合廣西種植的蕎麥品種。二是加強蕎麥的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研究,探索出適宜我區的蕎麥高產栽培技術,并進行示范推廣。三是探索機械化播種、管理、收獲、脫粒等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種植效率。四是安排專項資金開展蕎麥高產示范樣板建設,通過示范樣板帶動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
4.3 結合其他產業,推動蕎麥生產發展
一是與養蜂業結合發展。蕎麥是中國三大蜜源作物之一,甜蕎花朵大、開花多、花期長,蜜腺發達、具有香味,泌蜜量大。大面積種植蕎麥可促進養蜂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而且可以提高蕎麥的受精結實率。蕎麥田放蜂,產量可提高20%-30%或更高。二是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發展。目前廣西正在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也正蓬勃發展,各地可因地制宜,將蕎麥生產結合到這些活動和產業發展中去,促進廣西蕎麥生產發展。
4.4 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種植效益
目前廣西的蕎麥大多是農民自產自銷,或拿到市場上零售,銷量十分有限。因此,要拓寬銷售渠道,解決廣西蕎麥的銷售問題。一是引導區內外的老板、企業到廣西開展蕎麥收購,擴大蕎麥的銷售量。二是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經營,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三是積極探索開拓國際市場,力爭把蕎麥銷到日本、韓國及歐洲等國家,提高種植效益。四是在蕎麥種植達到一定規模后,引進或培育公司企業開展蕎麥深加工,延長產業鏈,保障銷路和提高經濟效益。
4.5 加強宣傳力度,擴大消費群體
加大對蕎麥營養、保健價值的宣傳力度,增強人們的消費意識。盡管人們種植和食用蕎麥的時間較長,但對蕎麥的營養價值、保健價值認識仍不足。隨著研究的深入進行,蕎麥對人類的食療作用不斷被發現。因此,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各種媒體進行全方位宣傳報道,特別是要宣傳蕎麥在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和抗氧化方面的功能,進一步擴大蕎麥食品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增強人們對蕎麥的消費意識,擴大消費群體。
4.6 打造地方品牌,擴大影響力
樹立品牌意識,以品牌促發展。一是建立蕎麥優質生產基地,嚴格按無公害生產要求,高標準建立規模化的優質蕎麥生產基地,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地方品牌。二是利用廣西蕎麥不施化肥、不噴農藥也能獲得較高產量的特點,積極打造綠色蕎麥、有機蕎麥品牌。三是根據廣西土壤硒含量高及蕎麥富含硒元素的特點,積極開發富硒蕎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