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勃
摘 要:國有資產是國家所有財產和財產權利的總和,它對于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的穩定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盡管隨著近年來國有企業改制的進行,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了明顯的好轉。但是國有資產的流失也呈現出了加速的狀態。本文以國企改制為背景,以國有資產的流失問題為研究內容分析了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關應對策略,以期有效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制;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 F12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2-51-2
0 引言
國有資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依托之一,近年來其資產流失問題日益嚴峻,最終導致作用空間越來越小,為了有效保障國有企業有序的進行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工作,促進國有企業改制的順利進行,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資金流失[1]。為此,本文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現將研究內容論述如下。
1 國企改制與國有資產
1.1 國有企業改制
國企改制就是指包括國有獨資公司、國有獨資企業以及國有控股企業在內的公司和企業轉變經營方式和自身的相關體制,最終建立國有資本參股、相對控股、控股以及不設置國有資本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公司制企業以及中外合資企業,改制的最終目的是便于企業適應新時期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
1.2 國有資產
國有資產是指歸國家所有,或者能夠為國家帶來一定效益的多種經濟資源的總和。是國家財產權利和所有的一切財產的總稱。該資產由國家的產生而生成,其項目包括國家資本、資本公積、國有法人資本以及盈余公積等,其終極所有權屬于國家。
2 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分析
國企改制中出現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原因較為復雜,本文對其中幾大重要問題進行如下闡述[2]。①缺失產權主體,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很多國企缺乏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監事會和董事會等權利機構不完善,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工作較為混亂。②缺乏科學的決策程序。這主要因為經營者素質較差所致,而一些國企的各機構之間也缺乏權力制衡機制,最終導致決策不當,或者決策缺乏民主性和科學性。③產權交易市場體系不健全。目前很多國企的產權市場發育體系仍然不夠健全,產權交易行為缺乏規范性的法律法規管理模式,最終致使產權交易過程出現資產流失問題。④缺少監督管理機制。監管機制的缺失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首先,監督管理制度不健全,資產流向不明。其次,監督和管理部門的監管力度較輕,對資產管理的重視度不足。最后,國有企業改制過程沒有全程監控模式,對資產評估、審計、產權轉讓以及股權配置等內容均未做到嚴格把關。具體的監管行為缺失主要表現為在制訂國有企業改制相關方案時,因為缺少監督管理部門的相關監管工作,從而導致改制方案不完善,或者操作辦法和細則不當等,這就為資產流失提供了漏洞。上述監督不力主要是監管人員的責任心不足所致,還多因為監管部門“敷衍了事”所致。⑤管理層收購行為存在問題。一些企業經營者往往會為了自身利益評低國有資產,最終引發收購行為弊端,導致國有資產流失。⑥評估、審計工作不嚴格。國企一些資產評估人員缺乏系統的評估知識和能力,造成評估業務混亂,致使資產評估偏離真實性和公正性。此外,相關的資產審計工作也不夠完善,審計人員的能力也較差。⑦國企改制過程中,對評估人員和審計人員存在很多的制度束縛,致使相關工作受到阻礙。
3 應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方法
3.1 實行國有資產全面管理措施
首先,在原有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上建立涵蓋責、權、體一體化的國有資產全面管理體制,建立新的國有產權制度,進一步擴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職權,建立針對性更強的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建立保證國有資產出資人到位的實現機制。加強資產管理,做好有效監管。不斷推行國有資產三級經營體系,進一步解決國有資產管理政資較少、政企不分等問題。具體的管理措施如下[3]。①建立預算全面管理模式。對國有資產進行全面的預算經營,重點對控股企業、全資企業的大型經營活動進行經營管理,在經營預算中新增成本、投資、利潤以及融資等預算內容,細致做好預算工作,同時加強預算審查和監督力度。②構建規范的產權代表報告制度。在企業進行重大經營決策時委派產權代表參加決策過程,確保該代表能夠在決策過程中發表意見、參與決策全部過程。③正確選擇經營者。依照人員、資產統一管理、相互制衡的原則對相關的人員進行任免和考核。
3.2 建立完善的改制流程,對產權進行準確界定
首先,建立資產登記、使用和報告制度,對資產進行有序的登記和報告,實行制度約束,深入做好清產核資。在這一過程中對產權關系要明確,同時建立資本效益考核和管理制度,對國有資產的結構、總量和效益情況進行統一的把握,有序處理好國有資產掛賬、損失、潛虧等問題。其次,構建完善的工作流程,在制度的約束之下合理使用國有資產,把握經營狀況,對其存量分布進行管理。最后,對產權關系進行正確界定。設立專門的部門統一處理有異議的產權,同時對投資主體不清的所有者的權益進行管理和調查。
3.3 構建完善的監管機制
目前,國內的市場機制處于不斷完善的發展階段,國有企業改制的法律法規也正在不斷完善,雖然企業改制后,企業產權主體缺失現象正在逐步得以消除,但是仍然需要更為系統的監管體制來強化監督和管理。可以說,國企改制是一種市場行為,市場在不斷變化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需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同時還需要相關部門進行部署和監督,在法制建設的基礎之上建立綜合的監管機制。這樣能夠有效消除不良操作行為,建立良好的競爭氛圍,消除國有資產流失現象。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資本運營體系,確立保值增值責任制度。對經營者選擇、資產收益等決策進行妥善管理。在這一過程中保護法人財產權,將其作為市場競爭主體引入市場競爭中。最后,構建較為完善的企業內部管控機制。調整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建立企業內部激勵和約束機制,綜合提升監管人員的綜合素質,確保資產運營和管理的質量。
3.4 做好企業資產評估與審計工作
首先,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評估和審計人員,加強對人員的培訓工作,使其具備良好的執業道德水準,能夠對企業的國有資產進行評估和審計。其次,建立評估和審計相關制度,應用相關對策對資產的所有環節進行評估,確保評估過程的獨立性和公正性,保證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然后,對評估的組織進行統一的管理,增加其職權,消除不當的制度束縛。接下來,適當公示評估結果,使評估結果接受監督和審查,如果評估結果真的有誤,需要公正、客觀的進行重新評估。最后,對資產經營者實行離任審計制,理順資產流失問題發生中的當事人的責任,如果發現違紀、違法問題,應由紀檢監察部門進行查處。
3.5 規范管理層的收購行為
為了有效地規范管理層收購行為,必須重點把握以下幾方面內容:①控制管理層不得買入企業的股權。②股權不得自買和自賣。③確保公開和公正競價,保證進場交易,在管理層買入產權時必須確保同股同價。④經營者不得向自身企業借款,不得抵押收購的企業資產用于銀行貸款。在收購時要保證具有真實資本,不可轉移風險至銀行身上。⑤不得擅自抵扣安置職工的資金自價款。在對管理層的收購行為進行規范的同時,還要控制主管部門的權力,杜絕以權謀私和濫用職權的現象。
4 總結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改制是一個極為漫長的改革過程,在該過程中常會因為多種因素導致國有資產出現流失問題,嚴重損害了國家的多方面利益,所以今后各相關企業必須深入研究分析資產流失的原因,并在發展國有資產經營的同時進一步把握公有制的主導地位,提升其控制影響力,并建立一系列的基本經濟制度,確保國有企業的改制工作順利進行,同時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參 考 文 獻
[1] 卞曉暉.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的資產流失問題探究[J].科技信息,2012(4):152-153.
[2] 王紅梅.國有企業改制中資產流失的原因與策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4):239-241.
[3] 李琳.淺析國有企業改制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J].城市地理,2014(14):207-207.
[4] 呂東.吉林省國企改制過程中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