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耀文
【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利用各種有效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其中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將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探究小學語文教學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策略方法,希望能夠對今后的有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讀自悟;合理引導
引言
與其他學習能力一樣,自讀自悟能力對于小學語文的學習意義重大,是小學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應當養成的一種能力。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自讀自悟能力的養成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還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提高教學的效率,對于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研究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1、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自讀自悟應用的現狀
1.1未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影響,小學語文教師一時難以轉變教學觀念,仍然固守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自己為中心,單向式地將教材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結合教師自己所講的內容對文章知識加以理解。這是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下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內容,但是并沒有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足。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時候,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難以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起不到實質性的效果。
1.2學生自身能力不足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受制于自身的能力水平,難以獨立進行文章的閱讀或者知識的理解。習慣了傳統的“教師傳輸,學生理解”的教學模式,一旦離開該種教學模式,學生難以自主學習,沒有足夠的能力將精力投入到學習上,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心思容易分散,導致自讀自悟教學效果不明顯。
2、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自讀自悟的作用
2.1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自讀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小學教學的課堂時間有限,而且不同學生的能力也不一樣,一味地讓學生自讀并不能夠,并不一定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1]。所以,教師應當利用引設式的利“導”幫學生的自讀自悟學習指明方向,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能夠有明確的方向,避免因為思路錯誤走錯路線。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有不合理的地方,教師引導利用一定措施引導學生,讓學生重新認識。
例如,在學習文章《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不用著急對文章內容進行講解。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先讓學生針對文章后面的習題,找出習題中的重點,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將會認為“富饒”是文章的重點。然后,讓學生帶著“富饒”這個詞閱讀一篇文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讓學生閱讀文章,而讓學生帶著“富饒”這個詞去閱讀文章,給學生指明了閱讀的方向,學生讀完之后,能夠抓住文章的重點,了解文章的主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質量。
2.2迂回式的誘“導”,拓寬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的思考角度
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如果受到影響,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陷入思維定式,一種是運用其他思維方法[2]。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廣開思路,教師通常要利用一定的語氣去引導學生,例如“哪位同學還有其他意見”、“這道題還可以用其他方法解決嗎?”、“能否從其他角度進行思考?”等等。
例如,在學習文章《翠鳥》的時候,在閱讀“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由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時,教師讓學生對這一句話進行體會,絕大部分學生最初的體會是翠鳥的飛行速度飛快,但是其實這句話里面還包含翠鳥的清脆聲,翠鳥飛行的很輕,翠鳥唱歌很好聽等等。當教師再次讓學生領悟這一句的時候,學生可能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從而體會到翠鳥動作不僅快,而且輕,歌聲也很好聽。
2.3解惑式的疏“導”,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思考
語文教學看重的是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體驗情感與價值觀,提高學生思維的成熟度,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從而與作品作者產生共鳴,體會到文章內容的美[3]。但是,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往往會停留在表象思維上,教師這個時候應當及時對學生進行疏“導”,將學生的思維影響更深層次。
例如,在講解《翠鳥》的時候,文章中出現這樣一句話“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文章主要寫翠鳥,但是這一句為什么會出現在此段內容中?”,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由單純的文字理解轉向更深層次,從而體會到作者的真實情感。
2.4點撥式的指“導”,讓學生懂得如何去讀書和思考
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最好,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得學生發現問題并探究問題呢?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點撥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在研讀中學會讀書和思考。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進行閱讀,為學生指明方向,然后讓學生進行總結,從總結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探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將著力點放在讓學生得出和自己一樣的結果,而是啟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
例如,在學習文章《坐井觀天》時,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后,教師可以適時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青蛙如果離開了井會發生什么?這個時候學生的熱情將被點燃,教師應當向學生提示該題沒有固定答案,可以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這種點撥式的指“導”,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大門。
3、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合理的引導,使得學生能夠掌握各種各樣的思考方法和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琪.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引學生自讀自悟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21(11):252-252.
[2]陳希.論“自讀自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福建教育,2016,22(07):44-45.
[3]蔣聰慧.自讀自悟,自我成長——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5,12(03):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