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薇薇
摘 要 在新媒體環境的支持下、影視高新技術的依托下、文化創意產業大潮的推動下,兼以國家一系列優惠利好政策的扶持,微電影產業異軍突起,在各大視頻門戶網站與移動媒體終端頻頻露臉,成為不可小覷的影視傳播新力量。作為試圖與傳統大電影分庭抗禮的全新文化形態,微電影的傳播特質與影像表征也勢必與傳統大電影有所區分。在傳播特質上,“三微”的傳播內容、“草根”的傳受雙方、融合的傳播媒介、交互的傳播方式是微電影的重要特征;在影像表征上,微電影營造了微言大義的影像世界和雅俗共賞的影像世界。
關鍵詞 微電影;傳播特質;影像表征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3-0007-02
在融媒體大潮愈演愈烈,傳播態勢日益碎片化與快餐化的當下,微電影以其“微投資”“微制作”“微時長”的顯著優勢,召集到大批投資方、制作人與受眾。與此同時,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政策與措施,客觀上有利于支持和促進微電影產業的發展。例如,2014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意見》中,提出將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提升為國家戰略,并提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目標[1]。在新媒體環境的支持下、影視高新技術的依托下、文化創意產業大潮的推動下,兼以國家一系列優惠利好政策的扶持,微電影產業異軍突起,在各大視頻門戶網站與移動媒體終端頻頻露臉,成為不可小覷的影視傳播新力量。作為試圖與傳統大電影分庭抗禮的全新文化形態,微電影的傳播特質與影像表征也勢必與傳統大電影有所區分。
1 概念界定:微電影與微電影產業
1.1 微電影
微電影是伴隨新媒體環境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它以傳統電影特性和互聯網傳播為土壤,滿足受眾在移動、網絡、碎片化時段的觀影訴求,具有“微投資”“微制作”“微時長”特征的短視頻,時長通常在0.5~30分鐘之間[2]。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微電影具備傳統電影創作與傳播的主要環節:完整的創意策劃、完整的編劇、完整的制作體系、完整的播放流程。并且,微電影既可以做成與大電影類似的獨立短片,也可做成與電視連續劇類似的系列劇集。
1.2 微電影產業
微電影產業是伴隨微電影的興起而迅速萌芽、蓬勃發展的新產業。它與傳統電影產業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聯,甚至可以視為傳統電影產業的分流或者傳統電影產業在融媒體大潮中的新形態、新發展。換而言之,微電影產業尚未成為全然獨立的新業態。具體來講,微電影產業是基于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以新媒體作為發布與傳播平臺,以短視頻的方式進行消費與傳播的文化生產活動。微電影產業囊括微電影生產與經營、播映與傳播乃至后產品開發等所有活動。
2 微電影的傳播特質
2.1 “三微”的傳播內容
前文已述,具備“微時長”“微投資”“微制作”的“三微”是微電影的基本特征。首先,“微時長”是將微電影與傳統大電影加以區分的重要特征。時長的簡短微小,使得微電影能夠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迅速地、裂變式地傳播,這也切合了當下時代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態勢。也正因如此,在基于新媒體的播放與傳播平臺上,0.5~30分鐘時長的微電影能夠迎合受眾的訴求。其次,“微投資”是有別于傳統電影的顯著特征。在傳統電影行業的產業價值鏈條中,涵蓋了宣傳、制作、發行、播映、后產品開發與流通等多個環節。由此可見,傳統電影行業投資規模巨大,具有極高的行業壁壘。與此相比,基于較小的投資規模,微電影不具有明顯的行業壁壘,進入門檻較低,也能夠召集范圍足夠廣的參與者和傳播者,是平民的狂歡。再次,“微制作”是微電影所固有的重要特征,它與“微投資”“微時長”一并成為行業壁壘低、準入門檻低、波及范圍廣的微電影的重要依托。制作一部微電影,耗時僅需幾天至幾周,這便使得它的制作過程既簡易又快捷,制作設備也多為民用攝像機和剪輯軟件。即便是未經專業訓練的普通民眾,在稍加了解攝錄編的基本操作方式后,亦可加入微電影制作的隊伍中。微電影的“三微”特征,使得電影創作與傳播從廟堂走向民間,從精英走向大眾。
2.2 “草根”的傳受雙方
微電影的萌芽與迅猛發展,離不開各類便于攜帶、操作簡單、售價低廉的攝錄編設備,比如家用數字攝像機、可攝像的數碼相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攝錄編設備的大眾化與平民化,使得昔日隸屬精英與廟堂的影視創作變得簡單而快捷。對影視創作飽含興趣的廣大民眾,僅需不多的經濟、時間和精力投入,便可加入到創作隊伍中,做出自己的微電影作品。這些微電影作品類型不同、題材各異、風格多樣,呈現出審美類型精彩紛呈、價值取向百花齊放、題材選取豐富多遠的微電影創作局面。與此相應,微電影的受眾特征也具有草根化、平民化、大眾化的突出體現。這是因為,新媒體平臺的搭建與發展,使得草根階層擁有了廣闊的“秀場”。而平民化、草根化、大眾化的微電影在廣闊的新媒體平臺上必然吸引來更多的同類草根受眾。正是他們將微電影進行病毒式、裂變式的二次、多次傳播,由此將微電影打造為全民參與的網絡盛宴。傳受雙方的草根性是微電影有別于傳統電影的重要特性,這種特性在促進微電影行業繁榮與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作品水準不高、通俗乃至媚俗等一系列問題。
2.3 融合的傳播媒介
在媒介融合態勢愈演愈烈的融媒體時代,新媒體作為平臺提供者和媒介融合的促成者,在居功至偉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問題。其中,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打破了原有的傳播方式,使得受眾的時間、注意力、閱讀方式、觀影方式也隨之呈現出碎片化狀態,這也使得受眾很難在碎片化的時間里獲得統一、完整而流暢的觀影體驗。在碎片化傳播已成定局的當下,微電影應時而生,滿足了受眾碎片化的審美訴求,讓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便可觀賞到一部情節跌宕而完整的電影作品。微電影這種超常規的全新觀影方式,建立在基于移動媒體播放終端的技術基礎之上,這也是有異于傳統影院、電視、PC播放器的重要特性。受眾在持有移動設備的情況下,只需下載相應終端,便可隨時隨地上網觀看微電影。
2.4 交互的傳播方式
在傳統電影的單向傳播方式中,傳受雙方地位不平等,且無法及時交互。而微電影的傳播方式則大為不同,它所依托的新媒體傳播平臺自身便具有交互性、多向性的特點,這也便使得微電影的傳播方式有別于傳統電影。在微電影的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二者可達成實時交互。甚至在微電影的草創期,受眾便可通過網絡交互的方式加入其中,為創作者提供不同的視角與觀點。而商業性微電影早已深諳此道,充分利用微電影傳播的交互性特點,設置各種網絡互動單元:投票、競猜、劇情補完等。傳受雙方的交互性與平等性使得微電影成為創作者與受眾才華融匯的舞臺。
3 微電影的影像表征
3.1 微言大義的影像世界
在以“三微”為主要特征的微電影中,受眾在觀影過程中體驗到的是短小的時長、緊湊的情節和多變的劇情。而從微電影的創作全過程來看,它具備電影創作所需的一切元素。以攝制過程而言,微電影與傳統電影的區分并不明顯,它所涵蓋的環節包括:創意策劃—文本編創—組建團隊—籌措資金—影片拍攝—后期剪輯—包裝合成—影片播映。其中,與傳統電影的最大不同似乎體現在制作的精細程度上,然而有些微電影的制作水準也在與大片靠攏,如早期的商業微電影《一觸即發》。
在敘事方式上,微電影的劇情更加凝練,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管中窺豹是主要模式,而歷程式、線條式的情節并不太適合微時長的微電影。在情節模式處理方面,微電影遵循傳統電影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段式。在開端和發展的部分,微電影通常會進行大幅度的壓縮,以洶涌澎湃的高潮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隨之進入極具戲劇性的反轉式結局,令人意猶未盡。以早期微電影《一觸即發》為例,開端與發展僅占片長的1/6,高潮時長占到全片的2/3,而結尾更是僅占片長的1/18,戛然而止。
3.2 雅俗共賞的影像世界
微電影雖生于草根,興于草根,但在類型多樣、題材豐富的微電影作品中,故事情節和精神內核卻是相同的,即:緊追社會熱點、吸引受眾關注、激發受眾共鳴等。這也就意味著,深具草根味道的微電影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做到雅俗共賞,能夠激發廣大民眾的情懷。如:點擊量一度爆表的微電影《老男孩》,它便是以廣大民眾所共同擁有的“青春”“懷舊”情懷為指向,通過巧妙的故事講述來激發人們的共鳴。微電影并不擅長講述復雜的故事、曲折的情節,它所展現的世界往往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個點。而能夠感人至深的,往往是以點帶面的情感戲,所以,若能在情感層面喚起受眾的共鳴,微電影便可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雅俗共賞。
參考文獻
[1]新華網.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文化創新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14/c_119769524.htm,2014-03-14/2016-10-11.
[2]王利平.微電影產業化的路徑分析[J].中國電影市場,2014(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