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光青
【關鍵詞】 教育觀念;重要性;氛圍;興趣;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3—0044—01
時代呼喚改革,呼喚創新,但改革創新是在充分繼承、發展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摒棄傳統教學中的落后成份,踩在傳統的肩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然而,當一個人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后,換一種思維便不再容易。所以,作為新時期的教師,首要的是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的問題,倡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探索”、“教育即創造”、“教育即發展”的新思想,全面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改革課堂教學,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一、厘清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教師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潛在生命活力的激發。師生應明確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它是師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而言,它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對教師而言,它是職業生涯的基本部分,直接影響教師的職業感受、專業發展水平,它是教師生命價值的體現。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一部分,課堂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只是為了學生的成長提供幫助,不只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更應該是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體現。因此,教師應正視課堂教學的重要性,積極投入教學改革,自覺上好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都能得到生命的滿足。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而教學民主又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的內部條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創造一種自由寬松的民主氣氛,利用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心理因素,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和學生只有以相互尊重為前提,在人格和尊嚴上保持真正的平等,才有可能建立一種正常的教學秩序,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需要,運用自己的形象、情感以及語言手段,調節和控制各種教育困素,努力創設積極的教學情境,形成師生合作的課堂氣氛。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尤其是對待品行不良或學業有困難的學生,更要有信心、耐心,加倍付出愛心,從喚醒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入手,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改善學習狀況。教師要教育學生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和相互幫助,摒棄互不往來、相互攻擊、相互保密學習方法的不良風氣,并開展一些有利于團結協作的教學競賽活動,形成奮發向上的學習氣氛,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指個人因對客體的積極的愛好傾向所產生的情緒緊張的態度。我國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拋開凱洛夫的“三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論,采用以“興趣為中心”、“學生為中心”、“活動與愉快為中心”、“以素質教育為中心”來設計課堂教學,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師的首要任務還應在于喚起學生理智的興趣,激發其對知識探究的熱情,因為,“有了對知識的饑渴,知識才能與探求隨之;沒有這種饑渴,即使兒童的心智裝滿了知識也無用”。
四、采用合作的教學方式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新的教學觀要求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也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讓學生進行積極地探究,要把學習的主動權留給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原本枯燥的、單一的“填鴨式”課堂教學變得有活力,從而實現師生合作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不但可以讓學生獲取知識,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參與能力。另外,在教育方法上,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要給予鼓勵,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暢所欲言。
總之,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追求,不斷總結新模式、新觀念,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使學生愉快地、自覺地、積極地獲得多方面的知識,課堂教學才會有魅力,才會體現出教書育人的原則。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