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淑紅
摘 要:“微課程”是在新課程模式應用下衍生出的一種全新教學方法,它具有教學方便、實用,迎合學生學習心理的特點。由于英語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而“微課程”教學方法的出現為減小這一阻力提供了可能。根據新課程教學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基本素質,以“微課程”教學為出發點,提出幾點“微課程”教學方法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微課程;初中英語;設計策略
“微課程”源于信息時代,其載體主要是視頻,所以它具有現代化的特點。以目前社會發展情況來看,“微課程”必然會成為主流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性,彌補以往傳統教學的缺點。因此,研究“微課程”在初中英語課堂上如何運用是本文的重要方向。
一、何為微課程
“微課程”單純從字面來分析,“微”和“課程”,所謂的“微”可以理解為細小的,碎片化的,這種學習習慣正與學生的學習習慣相吻合,一次只學習一點,不會感覺到精神、身心上的疲勞。“微課程”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演化成的,以在線教學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是以教學視頻為依托,展現某一知識點或環節的教學資源。
“微課程”主要體現在“微”字上面,其關注的是“小知識、小方面”。其組成部分主要是PowerPoint幻燈片,包括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因為有這幾種信息的存在,給學習者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感受。時間大多都比較短暫,一般為幾分鐘。學習者可以在這幾分鐘內欣賞聲音、圖像的同時,思考問題,獲得知識,激發學習過程中的創造力。
二、“微課程”的設計策略
關于“微課程”的設計策略,我們應從以下幾點來考慮:首先,必須在尊重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注重主題的選取,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能反映出有意義的內容,既要短小,又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因此,在建構微課程時,教師應當注重這一點。下面我們從以下幾點來對微課程進行設計。
1.趣味性設計
以一種趣味來對教學進行加工,讓學生在身心愉悅的環境下進行學習。英語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它最重要的還是實用性。在以往的傳統英語教學中,教師會重視學生對單詞的記憶以及對語法的理解,但是恰恰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說這是致命的。所以微課程的出現就是要彌補這種缺點,那么,微課程必須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有足夠吸引學生的魅力。教師在“微課程”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英語字謎游戲,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說,在教學八年級下冊中的“robots”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根據一些美國機器人大片制作微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能從中學習到許多課本中沒有的知識。
2.針對性設計
主動性是“微課程”的一大特點,同時也是一個英語學習者重要品質的體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無法干預的。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可以明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本身掌控自己的學習,體現自我性。比如,在班里,有的學生喜歡先閱讀英語文章,遇到不認識的單詞,通過語境以及自己以前積累的單詞來猜測不認識單詞的漢語意思,以便加深對未知單詞的認識理解能力,而有的學生則不然。他們通常是采用把未知的單詞記憶清楚之后,然后再通讀英語文章,教師在有這種學習情況的差異下很難做到兩頭兼顧,而這種問題在“微課程”中完全可以得到解決。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順序以及內容,切實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學生在初一剛剛接觸英語時,只是學習簡單的英語寒暄對話,而那一部分大多數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制作微課程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3.擴大性設計
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語言,必須堅持實用性第一的原則。英語教學不是閉門造車的事情,教師應當積極吸收新的教學理念以及方法,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英語教學必須進行擴大化,不能獨斷專行,這樣就無法彌補自己教學中的短板。教師在“微課程”授課時應仔細把關,堅持每一個教學視頻都是有針對性的,多去其他教師的課堂學習,只有取百家所長,才能較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另外,教師應把自己的“微課程”及時分享,這樣學生在課下也能進行下載和學習。對學生本身而言,也可以寫一寫學習的體會,供大家參考,這樣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更好的“微課程”。這不僅僅是分享的過程,更是微課程獨有的魅力所在之處。“微課程”必須要有明確的主題,因為它是短暫的。
綜上所述,“微課程”是新課程應用下的產物,它對于實現初中英語課堂學習目標的實現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而與此同時,教師如何利用信息帶來的便利好好使用這一教學方法,助力于課堂教學,也是今后一線教育工作者們探索的方向,使得初中英語教學質量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歐文勤.“微課程”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設計策略[J]. 中國教育學刊,2013(S2):64-65.
[2]周小燕.初探“微課程”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設計策略[J].校園英語,2016(19):198.
[3]熊燕琴.關于“微課程”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設計研究[J].新課程(中),2016(3):17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