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兆碧
摘 要:浩瀚五千年,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當今,需要我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群眾文化相融合、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群眾文化因人們喜聞樂見又貼近大眾生活,讓她具有當代價值和永恒的魅力。為此,我們通過群眾文化這個載體來充分宣傳、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情懷和歷史價值,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群眾文化;傳承;發展
一、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何為群眾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體現某一具體文化事項的表現形式。至少應具有100年以上的歷史,即產生于清代之前,至少要傳承三代人,并且是以活態形式傳承至今的傳統文化事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涵蓋范圍是指該民族傳承文化事項中最為精華的部分,而不是該民族傳統文化的事項的全部。大致可界定在: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傳統技能、傳統節日、傳統儀式及民俗活動等文化遺產貯藏相對集中的生產知識、生活知識、文化空間等領域。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群眾文化,廣義上講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講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第一、群眾文化概括了主體為群眾,客體為活動;第二、群眾文化內容廣泛,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群眾文化包含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群眾文化也擔負著民族文化的傳承,一些所謂的正統文化也是來源于最基層,,然后經過發展而來的,所以群眾文化才是基礎。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的文化是群眾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是群眾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
千百年來,群眾文化凝聚、積淀、總結了眾多的優秀、精辟、獨特的思想精華,她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并為一代代中華兒女所敬仰、認知、學習、保護、傳承和弘揚。群眾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則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時代精神強調時代的理性認同,而民族精神卻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認同。現代化呼喚時代精神,民族復興呼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張揚,要靠民族精神的堅實支撐和強力推動,而民族精神又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重鑄,進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現代化的群眾文化進程中實現,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的文化也是群眾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
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的基因和根脈。群眾文化傳統之所以能薪火相傳,就是因為她活在我們的基因里,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根脈就在傳統文化里,而傳統文化又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因和根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基因,從而形成不同于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習慣,不同地域不同的非遺特征和獨特的群眾文化習俗。
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的集體記憶、集體呼喚。群眾文化之所以能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朝氣蓬勃,并不斷發展壯大,就因為有如此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強大的精神支撐。這是一個偉大民族幾千年傳承著的集體記憶、集體呼喚。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保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示中華群眾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載體和手段。。
三、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地群眾文化活動中
內江市東興區位于成渝腹心,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有省級1個、市級4個、區級5個非遺項目。我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東興區的群眾文化活動中。
1.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宣傳非遺知識。開展多種形式宣傳,組織機關、學校、企業、鄉鎮、社區、村民,分期分批舉辦講座、培訓;組織群眾,在廣場進行有獎問答、視頻播放、懸掛標語、印發資料進行宣傳;
2.開展非遺美食活動。組織非遺項目《板板橋的油炸粑》《絲絲香王涼粉》等參加東興區組織的“博物館日”和“非遺日”的群眾美食活動,參加內江市美食文化節、“龍舟節”,東興區群眾文化活動美食活動;《絲絲香王涼粉》在全國有38個加盟店,參加央視7套內江非遺項目演出,在全國有35個加盟店,不僅傳承了美食文化,,而且解決了近2000千人就業問題;創作的歌曲《板板橋的油炸粑》通過教育部的審定,入選四川省中小學音樂教材。
3.將省級非遺項目《沱江船工號子》,編排、打造搬上舞臺,參加央視7套演出、世界非遺節在成都的演出、內江市春晚演出、內江市“翰墨巴蜀”文藝晚會演出、“內江.永川.瀘州三地市春節文藝演出、巴蜀藝術節演出、東興區送文化下鄉演出、東興區新春樂演出等共200多場次演出,再現了沱江流域船工風采。《沱江船工號子》通過教育部的審定,入選四川省中小學音樂教材。
參考文獻:
[1]鄭爽.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關系[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