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賢
摘 要:教學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塑造學生完整人格的同時。更是一門人際交往的藝術。教師注重以“一個教師難以適應所有學生”為由,要求學生適應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模式來塑造,忽略了學生的不滿情緒。一個失敗的教師,總是喜歡流露出對自己學生的不滿情緒,而一個成功得老師總是想辦法有辦法與學生如何更好相處。
關鍵詞:平等;尊重;欣賞;贊美;理解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認為“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強硬手段扭轉學生態度的思想已經落伍、不夠科學。所以我認為新型師生關系應首先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好準備。
一、教師要認識自己
1.尊重愛護學生。隨著社會飛速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強烈渴望被尊重、被愛護、被相信、被關心、被理解、被信任。將老師的尊重和信任看作是老師對其個人的肯定與贊許。老師的尊重能夠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2.提高自身人格魅力。作為教師也渴望得到學生的尊重,但是反復強調 “尊師重道”是不可能實現這一理想的。新時代的學生已不是傳統的書生,他們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念,會以一定的標準來衡量老師。老師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與他們同等的人。因此要得到學生得到尊重,只有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綜合修養,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這里教師的修養不僅是教學上的博學多智的教育教學能力,還包括平時的言談舉止、著裝打扮等各個方面。要做一個慈愛,寬容 幽默型的老師。不斷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教育學生,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二、教師要正視學生
1.教師要欣賞學生,贊美學生,允許個體差異存在。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別人的贊賞。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并及時表示欣賞之意,你的賞識使他們眼睛一亮,看到了成績,看到了光明,也能大大增強學生的信心。作為教師,要多用贊美的語言,它會給學生帶來極大鼓舞,作為回應,學生會以自己的行為來回報教師的賞識。而學校最終要培養出的應是形形色色的社會人才,成績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一味的反復對學生施壓,不適當降低要求,學生在努力中難以達到預定目標,會對教師產生反感。
2.教師要包容學生,理解學生,糾正學生的錯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過錯。學生的這些過錯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有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有些甚至是學生長期的家庭教育所形成的。教師要設身處地學理解學生,包容他們的各種行為習慣,給他重新改正的機會。在長期的改正過程中慢慢戰勝、杜絕不好的習慣。比如面對老師的教誨頂撞老師,做事丟三落四,拖拖拉拉……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隨時等待同學犯錯誤,并幫助他們改正錯誤。
三、師生如何相處
1.師生之間應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架子,在做“良師”時,別忘了做他們的益友。師生成為朋友,是有助于教育的。馬克思說:“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當教育注重和心靈相通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能成為朋友。當成為朋友時,教師和學生之間就能消除彼此間的隔閡,使他們感受到教師地溫暖,從而使教育充滿力量。
2.師生之間交流要講究方法技巧。教育學生,光有愛、有熱情是不夠的,還要掌握一定方法技巧。如:注意與學生談話的時機和場合,別在學生處于激憤狀態時給他們講道理;又如:學生寫檢查不能三言兩語了事,而要學生寫清過程,造成了什么后果,要怎樣做來彌補過失,這樣才更能使學生認識錯誤,確保今后少犯錯誤。再如教師擔心學生早戀,與其在學生“早戀”后來說服教育,不如把學生想知道又不甚了解,充滿好奇的異性感情,異性交往挑明了來談,為他們分析引導,教會他們以恰當的方式進行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這樣不“亡羊補牢”更好嗎?
3.對學生要因材施教。一個班級體,不可能全部是差生,也不可能全部是好生。這就要求我們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師應該“寬愛”后進生,更多的時候應該是尊重與鼓勵,在工作中應盡可能捕捉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使他們自覺向優秀學生轉化。對于優秀學生教師的愛應該“嚴愛”的,要適時和適當的提醒與批評,對他們的定位應該更高。對于中等生,教師的愛應該是“博愛”的,中等生是班級的鏡子,是班級的中間力量。他們希望老師重視他們,但又害怕拋頭露面,針對這類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應始終如一的尊重理解信任他們。
總之,要成為一名好老師,你就必須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與他們和諧相處,成為他們朋友。同時需要我們自己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時刻準備去解決學生創造的、遇到的、挑戰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