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視角下的古代漢語教學改革,在探索應用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豐富實踐教學方式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亦需要思考應用的內涵、形式、領域、結合專業緊密性,增加應用性和視頻類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應用型視角;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111-03
古代漢語課從設置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六七十年的歷程。在這六七十年的歷程中,專業的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促使其一直在進行著教學改革。進入21世紀,原有高校以及新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為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紛紛提出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因此,基于應用型視角的改革成了古代漢語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即介紹應用型視角下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果以及應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 挖掘應用性教學目標
“應用”在詞典中的解釋是“運用”、“具有實際使用價值”[1],通俗的理解是“動態的使用過程”、“和實際生活結合緊密”兩個意義。應用和大學教育的結合,一開始是局限在理工科類的大學或專業,現在已經無條件地跟整個大學、整個專業以及所有理論性的課程相聯系,即各類大學都提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學界對“應用型人才”的理解為“注重在生產或工作實踐中具體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一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這個課程所有行為實施的依據,是“整個學科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3],而諸如古代漢語這樣的文科類課程,其教學或應用中沒有生產或工作實踐環節,則要重新思考其原教學目標中的能力性因素并挖掘新的應用型教學目標。所以,對古代漢語“應用性”教學目標的探索,體現在加強其原有能力型教學目標的認識上,并以此為核心不斷擴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是強化對原教學目標應用性的認識。古代漢語的教學目標,不同的專業側重點不同,但是各專業基礎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閱讀古籍的能力[4]”。而這個教學目標恰恰就是應用性、實踐性的,跟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的能力是一致的,但之所以其教學太理論化,除受到教學地點的限制之外,還受到教學內容或是方法缺乏實踐性的影響。因此,加強了這個認識后,學界更多地將古代漢語應用性的教學改革放到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革新上,下文有詳細的論述。
第二是在原有教學目標上細化能力型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是古代漢語教學根本的、基礎的教學目標,是各種能力的綜合。所以,有學者在此基礎上將其進一步細化,提出“文字分析能力、分析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實踐認知能力”四種應用型目標[5]。
第三是結合專業拓展能力型教學目標。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小學教育、歷史等不少專業的主干課程,每個專業除了基礎的教學目標,都會有結合自己專業的需求設定的專業教學目標。如張道升結合師范生的特點提出了“熟悉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古代漢語和中小學文言文教學及相關領域前沿和發展趨勢”的目標[6]。
第四是增加能力型目標。語言學習具有聽說讀寫等幾種不同的形式,每一種過程都是運用性的,上述目標與此相關的只涉及了讀這一項,因此有不少學者提出古代漢語的寫作目標。如荊貴生提出“培養學生寫淺近文言詩文的能力”[7],田有成提出“增加培養學生識讀、書寫繁體字(包括一定數量的古文字)及淺近文言文、古詩詞、古楹聯對語等寫作能力”[8]。
二、探索應用性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實施的載體和過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學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傳統古代漢語教學使人覺得理論性強,其教學內容和生活脫節、不能學以致用,學科知識過于封閉就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學界基于應用型視角的對古代漢語教學改革,從教學內容上做了不少努力。
其一是把古今社會生活、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文字是生活內容的記載,文字所記的古代漢語的知識記錄并融入古今的社會生活和傳統文化,在教學中除了單純學習這些的知識,還可以介紹這些知識所關聯的社會生活及傳統文化。如《古代漢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介紹了古代語言文字所包含的古今社會生活的實例[9],《文字文化在古代漢語課堂上的應用》介紹了文字記載了先民的歷史和思想認識,通過實例介紹了古漢字教學和古代歷史、思想文化傳承相結合的方法及優點[10]。
其二是加強運用古代漢語各要素或知識點的教學。古代漢語的通論知識是閱讀古籍的工具,文字更是人們讀史讀文的工具,利用這些特點,增加培養學生運用通論知識培養閱讀能力的教學,通過賞析書法作品、匾額、題刻、碑文的方式學習古代漢字。如有研究者提出了在文選課中實施“主題解讀式”教學法,其主旨是培養學生運用通論知識解讀古代漢語文選的能力[11],提出“利用漢字互相組合的規律,在學習簡單古漢字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形體復雜的古漢字,拍攝生活中的各種古物或是古跡上的漢字讓學生辨認”[12]。
其三是加強古代漢語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古代漢語包含著豐富的語言資料,和許多語言類課程有密切聯系。有學者關注到這種關系,通過豐富的語料和實例來論證這種關系。如《成語與古漢語知識》[13]、《論漢語方言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14]分別介紹了成語和方言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和應用方法。
三、為達成應用性教學目標重新編寫教材、采用實踐性的教學方法
基于應用型視角的改革,除了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有突破,大量研究集中于重新編撰教材內容、改變教學方法以促使各應用型教學目標的達成。
其一是教學內容上擴大教材選文的范圍。很多研究者認為,目前古代漢語教材的文選內容局限在先秦以來的添加了標點和注釋的文章,教材的選編都沒有考慮讓學生接觸古文和古文字的原貌,考核內容和形式都偏于記憶,這并不能落實“閱讀古詩文”這一目標。建議教材的編撰或教學內容,增加“古書原文,如《春秋》、《左傳》等;古書注釋,如《經典釋文》等;古書原文和注釋,如《十三經注疏》、《昭明文選》”[15],增加甲骨文、金文的作品或是文字學材料。
其二是采用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實踐性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不同類型實踐課的或是實踐教學手段的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古代漢語實踐課課型研究》一文介紹了活動課、訓練課、主題解讀課、練習課、參觀課、語言應用課、相關選修課、語言文化藝術社團活動、講座以及比賽等各種實踐類課程[16]。再如張道升提出“建立省圖書館古籍部、博物館這兩個實踐教學基地,吸收學生參加科研活動,開展將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的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17]這樣三種課外實踐教學手段。黃亮提出“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標點、校勘古文的工作,歸納整理一些研究材料,擬定文獻綜述,在與老師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擬定課程小論文,或是撰寫畢業論文”[18],張景霓提出“通過背誦訓練學生的記憶力,抄寫古籍、查閱縣志既輔助完成閱讀古書的能力”[19]。實踐活動還可以充分利用現在的網絡資源,鼓勵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后拓展時,查閱漢典網、漢字字源、國學論壇、中國語言文字網等網絡資源,或是《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等電子書[20]。學校校園網也可以建立“四庫全書”、“國學寶典、大量漢語史專著、漢語專業工具書、漢語史專業碩博士論文和一般學術論文等”古代漢語課程內網資源[21],供學生查閱。師范專業的學生,適當增加“模擬教學”的環節[22]。
四、應用型視角下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需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上述基于應用性視角的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與探索,為古代漢語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同時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第一,語言類課程應用型內涵的定位。在進行古代漢語課程應用性改革的研究中,筆者看到這樣一則教學案例:講授《鄭伯克段于鄢》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改編成詩歌、劇本、散文、小說等不同的文學樣式。這的確也是應用,但是卻偏離了古代漢語應用的內涵。筆者認為,古代漢語作為語言類課程,其應用應該和語言的“聽、說、讀、寫”的各種形式聯系起來,和語言的“文字、語音、詞匯、語法”聯系起來,和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聯系起來,和生活中遇到的語言問題聯系起來,并且能夠是該學科專有的方式,不能為其他學科通用。而這種應用形式在作文課、寫作課、大學語文課上都能通用,實際上偏離了古代漢語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像有學者提出,通過看古裝電視劇、古裝戲劇等來學古代漢語,倒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只是需要精挑視頻,或是專為古代漢語教學拍攝一些視頻。
第二,細化基礎的教學目標和專業教學目標。專業是根據培養的人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進行的分類,所以不同的專業隱含著不同職業的工作要求。為滿足不同職業從事工作的技能需求,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都相應地體現一定的工作能力,并落實到相應的課程教學中去。可是,專業教學目標大多數是能力性的、實踐性的。如漢語言文學專業要運用有關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小學教育專業要掌握古漢字構造的規律為其將來從事小學識字教學打下基礎。但各專業古代漢語教學目標的設定只局限于這些還是太粗疏了,不易于實際教學中的把握和操作,所以,要細化基礎的教學目標和專業教學目標。如漢字構造規律,小教專業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的深淺有別,小教專業除了掌握古漢字四種造字方法,還需要識記一千個左右常用漢字的構造,而漢語言文學專業可以深入學習探討每一種古漢字構造方法的再分類。進行不同專業的古代漢語教學目標的比較與區分是提升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專業針對性及實踐性的有效途徑,也為評估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提供了衡量指標。
第三,增加應用性的領域。目前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注重挖掘課程自身的因素,比如“文字、文化”,注重和其他知識和學科的結合,如“成語、朗讀、現代漢語、方言”等。這些應用的范疇,還是局限在學校教學的學科知識范圍之內,缺乏古代漢語和現代社會生活以及各個行業的聯系。據筆者了解,古代漢語由于其語言所載的思想,在現代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筆者所閱讀的小學教育名家的教育手記,單就老子《道德經》中“有無相生”的思想,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應用的比如薛瑞萍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華應龍的《我就是數學》。演員夏雨做客《開講了》,被問及“你不擔心我們把你忘記嗎”,他的回答是“這樣,我才可以重新開始啊”,這也正是對老子“有無相生”思想的一個經典闡釋。我們當前很多正在熱播的電視節目,如《中華好詩詞》、《漢字拼寫大會》、《拼吧,小伙伴》、《成語大會》等,動畫片《漢字宮》、《皓皓文字國歷險記》等,都是古代漢語、漢字魅力的體現。古代漢語以其深邃的思想、浩瀚的文化、無窮的智慧,在許多領域正悄悄綻放它的光彩,古代漢語的課程教學亦需要走出狹窄的課本,引進這些應用的鮮活實例,加強其和現代社會生活和各行業的聯系。
第四,增加應用性和視頻類研究成果。目前研究單篇期刊文章比較多。期刊的文章由于篇幅所限,都只是闡述方法,少有翔實的案例,對古代漢語的教學指導的操作性不強。這里要特別提到梁忠東的論文《成語與古代漢語教學》一文,將成語與古代漢語的文字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修辭教學進行結合,所舉的成語材料比較豐富,很值得教師和學生一讀。相關的專著做得也比較好,如范涉存、于云的《成語中的古漢語知識》(1991年)以古代漢語各知識為章節分析這些知識點在成語中的具體體現;王貴元《漢字文化學》介紹了漢字在“軍事刑律、服飾、飲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等層面的文化內涵,引證豐富。還有一些書內容上通俗易懂,如《細說漢字》、《小學語文字理教學手冊》、《漢字演變五百例》,對教師和學生都適用。但是這樣的專著極其有限,并且缺少視頻內的成果。理論上來說,學科研究是教學內容深化、專業能力發展和職業能力精進的源動力,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應用性研究成果形式比較有限,也說明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應用性極待加強。
五、小結
綜上,在應用性人才培養大潮下的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亦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努力建造越來越新、越來越有吸引力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584.
[2]張士獻李永平.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綜述[J].高教論壇,2010,(10):6.
[3]閻立欽.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0.
[4]王力.古代漢語·序[M].北京:中華書局,1999:1.
[5]王煥玲.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實踐教學,2014,(15):157-158.
[6][17][21]張道升.應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古代漢語課程建設[J].焦作大學學報,2012,(1):101,103,102.
[7][15]荊貴生.古代漢語教學應用探討[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0,(03):65.
[8]田有成.古代漢語應用性探討[J].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3):79-80.
[9][12]王偉.古代漢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2016,(10).
[10]張麗霞.文字文化在古代漢語課堂上的應用[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7,(05):105-107.
[11]王偉.主題解讀式教學法在古代漢語文選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6,(10).
[13]梁忠東.成語與古漢語知識[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8,(06):140-145.
[14]王金娥.論漢語方言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語文:語言應用研究,2011,(12):91-93.
[16]王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古代漢語實踐課程體系建構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06).
[18]黃亮.應用型本科院校古代漢語教學問題及對策[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6):81.
[19]張錦霓.論素質教育理論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S1):239-240.
[20]安春燕.網絡資源在高校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51.
[22]劉光明.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與學生能力培養[J].池州學院學報,2009,(01):130.
Review of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Chines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
WANG Wei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Music,Hezhou University,Hezhou,Guangxi 542899,China)
Abstract:O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the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Chinese have achieved a lot of results in exploration applied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content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but it needs to research on connotation and form and field of appli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and increasing application and video form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Ancient Chinese;teaching reform;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