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霞
一、德育工作與養成教育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養成教育是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對小學生進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為規范教育,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能在德育工作中促成學生的養成教育,利用培養習慣的養成教育形式,讓小學生從平時的一言一行做起,那么,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就會由淺入深,素質教育更有效。由此可見,要確保小學生德育工作有效實施,教師對小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勢在必行。
二、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現狀
小學生的辨別能力較差,模仿能力極強,看到不文明行為很容易就學著做,一些不文明的行為習慣因此養成,如打架、說粗口、隨手丟垃圾等等。父母對孩子過度寵愛,事事包做,小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和責任心不強,依賴心理尤其嚴重。同時,由于社會風氣影響,家庭過度寵溺或者是父母管教不到位,學校教育在小學生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夠,小學生性格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差。某學校學生因為違反校規后無法接受學校的批評教育,自殺身亡。
三、對德育工作中的養成教育的幾點看法
(一)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品德,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熱愛勞動,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使其達到身心平衡發展。在養成教育過程中,可以經常舉辦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比如,在課堂上講不能對地丟垃圾,要保持衛生清潔等等,不如把學生帶到大街上,帶到公園里,帶到郊外,讓學生親自感受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感受保持環境衛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的教育很容易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可以使學生真正明白怎樣去做一個愛護環境清潔的人,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有效達到養成教育的目的。
(二)定期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小學生缺乏理性的認知能力,但有著比成年人更敏銳的感受能力。小學生稚嫩的內心承載著成長過程中的一切境遇。心理決定行為,心理問題必然導致行為問題。可是,當家長和老師被孩子的行為“嚇著”的時候,是否會驚詫自己對孩子的心理世界的無視與無知呢?心理問題可以毀掉一個孩子,而正確、及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又能改變孩子的行為,甚至改變孩子的命運。在進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時候,應該充分關注孩子的心理世界,教育孩子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養成教育重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應開設相關的心理輔導課程,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多開展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溝通能力,讓學生通過活動適當地釋放壓力,同時也增強學生的交往能力。
(三)樹立榜樣,從行為細節抓起
關注學生的行為細節,精細化實施養成教育,有利于把教育滲透于小學生日常行為的各個環節中。例如晚上在家完成作業時,把第二天上課要帶的書本文具等收拾妥當;上課聽講時端正坐姿,課堂上不交頭接耳說悄悄話;上下樓梯靠右行,不在樓梯走廊追逐打鬧,不隨地丟垃圾;升旗活動時按時參加,列隊整齊,敬禮時手勢正確等等。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長處,適當給予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教給學生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思路,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成就感,進而促進自信心培養。
(四)家校結合,共同促進
父母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對學生的養成教育需要家長的關注和支持,進行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配合和一起努力。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培養和督促孩子各方面的行為習慣;教師通過校訊通、微信、等多種方式與家長溝通,及時告知家長學生在校的行為表現和活動狀況。
總而言之,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在長時間的生活和學習中逐漸養成的,需要學校的精心教導和嚴格要求,需要家長和學校的親密配合和努力,需要我們學生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決心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安全習慣等,才能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素質提升、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