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圖+王麗霞
[摘 要]慕課作為一種大規模的開放式在線學習模式,對高校的教學模式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課題組以應用型本科高校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為通識教育選修類慕課課程研究案例,利用SWOT分析法對慕課平臺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慕課建設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遇(Opportunity)及面臨的挑戰(Threat)進行探究,以期對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慕課資源建設與利用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慕課;SWOT;應用型本科高校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022-03
慕課(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其雛形形成于2008年。近年來,慕課浪潮席卷全球并給高校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改變,目前涌現了“國際在線教育三駕馬車”——Coursera、Udacity 和edX 三大課程提供商。[1][2]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慕課無論在傳播內容、渠道,還是在受眾體驗等方面均具有傳統教育傳播無可比擬的優勢,為師生的教與學都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給我國高校傳統教育模式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2]本文基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生學習通識教育選修課情況,探究慕課在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用中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遇(Opportunity)及面臨的挑戰(Threat),以期對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慕課資源建設與利用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建議。
一、學生學習慕課基本現狀
(一)通識教育共享課程選修情況
2014-2015學年,學校以慕課形式共計開設10門在線式通識教育共享課程供學生學習。經統計,全校共計有3388名學生參與了選課并進行了學習,其中選修現代社交與禮儀課程的學生人數最多,為460人,占總人數的13.6%。
(二)學生學習通識教育共享課程情況與常模的比較
為更好地了解在線式通識教育共享課程運行模式下學生學習慕課情況,本研究將其與184所合作高校學生學習現狀數據常模進行了校際橫向比較。常模高校的慕課學習人均登錄次數為18.9次,人均在線教程完成率為81.1%,人均論壇參與數為0.61,平均成績為60.4分,成績合格率為62.6%。結果說明:1.學生在通識教育共享課程上的學習自主性有待加強,即使網絡助理教師通過在線方式定期督促學生學習進程,但是仍有18.9%的學生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在線教程;2.盡管在線課程論壇資源在解決問題時非常必要,但是進入論壇進行互動的學生偏少,人均論壇參與數僅為0.61;3.學生在線課程學習成績合格率偏低,平均成績僅在及格線上下浮動。雖然,本文中案例研究高校學生在人均登錄次數、人均論壇參與數、人均在線教程完成率、平均成績及成績合格率方面均高出常模水平,在184所高校排名中依次排在19、53、85、99以及107名。但總體看來,以慕課形式開展在線式通識教育共享課程學習質量還有待加強。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慕課建設的SWOT分析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慕課建設的優勢
慕課作為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以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教學形式沖擊著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其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慕課可以解決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師資不足問題。通識教育選修課能夠使學生了解本專業外其他知識領域的內容和研究方法,但包括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內的大多數高校受限于師資條件及教師知識結構、能力素養等因素,多數高校往往只能將通識教育選修課開設成科普課、講座課等,課程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2][3][4]同時,因為師資不足問題致使通選課只能采用大班授課,參與式等教學方法使用受限。而將通識教育選修課引入慕課中就可以實現校際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多個高校聯合組成教學共同體,學生到慕課平臺上去學習,然后通過官方或本校組織的考試獲得學分,這既有效發揮了重點高校對普通高校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又相對減少了教師工作量,緩解了師資和知識資源不足的問題。2.拓展了學習方式的時空界限,學生可自主安排學習時間。慕課作為“可移動式”課堂,學生學習地點更加靈活多變,只要學生有學習意愿和時間,就能根據個人情況通過包括平板電腦、手機等在內的各類移動終端設備進行學習,從而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完成課程學習,同時依據課程講授內容掌握程度合理分配時間。3.慕課轉變了學生學習方式,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慕課模式下一節課約20~30分鐘左右,完全符合成人注意力高度集中規律,另外在保障各章節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同時又通過動畫、聲音等多種信息媒體來呈現教學資源,充分活躍了學生思維及提高了其學習興趣,促使其以輕松愉悅的心態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同時,學生可在慕課課程論壇中進行師生互動討論交流等活動,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念,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慕課建設的劣勢
慕課在發揮固有優勢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特性上的缺陷,具體表現在:1.“人機互動”缺少必要的師生情感交流。師生面對面互動中的肢體語言、情感交流等均有助于提升學生認知及情操,而“人機”互動使師生無法進行心靈的溝通,難以實現以情育人的目標。2.慕課平臺適時監控學生學習效果有待加強。Udacity創始人Sebastian Thrun曾表示,慕課在線教育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硬傷”就是“很少有人能將課聽完”,而致使學生在線通選課學習成績合格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學生只是“鼠標滾動完整個教程” 。[3][5]慕課模式下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途徑和方式更便捷,但不可否認的是自由化的學習方式對學習者的自主性和約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慕課傳授的知識“碎片化”及“表面化”。慕課為了追求“引人入勝”的“人性化”教學形式,將本應該一氣呵成的深刻講解切割為碎片化知識點。另外,慕課的“開放性”使其面對不同教育群體時不能“因材施教”,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通常將艱深問題和深刻理論的解釋變得表面化、庸俗化。[4]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慕課建設的機遇
慕課風暴不僅在教育技術層面發揮了獨特的優勢,同時也給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建設提供了機遇。1.慕課平臺能集中全國優秀資源。即使慕課平臺下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實現了最優化,但是一流大學提供的慕課未必契合地方高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發展需求,因此集中全國優秀資源,借鑒其慕課建設經驗,主力打造具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能夠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校本“精品”課程勢必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效率。2.“明星教師”效應的聚集。慕課平臺能集中某專業、領域內掌握專業前沿知識、教學能力強的“明星教師”,進而能調動學生學習慕課的積極性和高效性[5],其“明星效應”會激勵大批教師借鑒其成功經驗,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能力。
(四)應用型本科高校慕課建設的挑戰
慕課的出現不僅對高等教育信息化、國際化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給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主要表現在:1.促進教育資源重新分化組合,優勝劣汰。鑒于一流大學擁有優質師資和教育資源,其在慕課建設及學員選擇方面占有相對優勢,而應用型本科高校受自身辦學條件等局限性的影響,如何避免自身淪為一流大學慕課教學的實驗室及輔導室,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2.凸顯教育成本和教育質量統一問題。慕課提供的有償或免費課程打破了時空界限,注冊學習者眾多,使提供慕課及學習慕課課程的成本縮小,同時慕課還提供了滿足市場需求的創新型課程,在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時有效提升了教育質量。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慕課資源建設與利用對策
(一)以精準化人才培養為目標,構建慕課聯盟發展的特色模式
慕課引人入勝及人性化的教學模式深得人心,但是面向不同層次高校及不同教學背景的學生群體,其很難精準化地實現不同類型、層次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而聯盟發展的特色模式正是有效解決上述難題的必然選擇。 聯盟可以分為區域聯盟、行業聯盟、同類院校聯盟多種形式,如上海30余所高校共同開發并共享優質課程資源,重慶大學聯合19所同類院校成立了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機制。[6]基于共同特征的群體進行慕課聯盟,實行共享課程開發及學分互認,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學習的組織性,更重要的是基于相似的辦學特征,能夠提供有針對性的優質共享課程,實現精準化人才培養目標。
(二)立足學校實際,開展“校本慕課”建設
慕課平臺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的同時,其教學質量的提升無疑迫在眉睫。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辦學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下,開展慕課平臺下傳統基礎課程的建設,其競爭力明顯不足。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立足地方經濟發展及區域優勢,打造富有地方傳統文化底蘊及文化特色的“校本慕課”,同時加強合作發展,爭取區域與高校間的聯盟及合作,進一步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這無疑是發揮應用型本科高校競爭優勢的最佳選擇。
(三)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
大學課堂教學怎樣實現由教師主體到師生對話、知識灌輸到能力提升、共性教學到因材施教、封閉課堂到開放教學的轉變,是高校亟須改革的問題。而將慕課與傳統教學緊密結合,處理好線上學習慕課,線上線下輔導答疑的關系,是提高慕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慕課的發展不代表傳統課堂教學的消亡,就慕課的價值取向而言,其深層含義是要求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通過調查,在案例研究高校中有87.60%的學生傾向于通識教育選修課采取慕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即“線上自主學習+討論(作業)+線上或線下考試”。因此,將慕課融入傳統教學,能使教師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線下“面對面交流”層面,引導教師認識到慕課發展帶來的“能力危機”,不斷鉆研專業業務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四)加強教學團隊的培育,打造一流核心課程
慕課打破了時空界限,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電腦在線注冊方式,共享到最優質的課程資源。部分特色不夠鮮明、核心優勢不夠突出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將會被同類院校相對優秀的課程所替代。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立足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并基于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培育一流的教學團隊,著力打造特色核心課程,同時借助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對學生海量學習過程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隱藏在數據背后的問題,給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改變以往單純靠經驗和簡單的分數進行評估的方式,從而使整個學校的教學運行、動態追蹤、評估反饋、質量監控等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才能使學校在同類院校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 參 考 文 獻 ]
[1] 吳維仲,關曉輝,曲朝陽.“慕課”浪潮引發的高校教學改革思考[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90-194.
[2] 張振紅,劉文,韓智.從OCW課堂到MOOC學堂:學習本源的回歸[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20-27.
[3] 楊滿福,焦建利.大教學、大數據、大變革——edx首門“慕課”研究報告的分析與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4(6):34-37,50.
[4] 徐武生.互聯網翻轉課堂:慕課模式的教育傳播學思考[J].當代傳播,2014(2):74-76.
[5] 方鴻琴.“慕課”能否引發大學教學模式變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9-30(A03).
[6] 吳超.接納與認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教學的態度——基于對上海6所高校本科生的調查[J].探索,2015(2):136-140.
[7] 王學軍,馬晴.關于課堂“教學互動”的再思考[J].大學教育,2013(1):98.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