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自蓮
摘 要:我國研究三農問題的主要目的在于發展農村、穩定農村、解決農民的增收。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來說,該項目的實施優化了我國資源的配置,同時增加了農民的收益。然而,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上產生了各種類型的糾紛問題,不僅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也不利于我國農村經濟的順利發展。本文將首要分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問題的類型及其發生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防控對策,以保證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對策研究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推行農村的一項重要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該項經濟制度的推行給農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帶來了重要的轉折點。從該制度的實施開始,我國國務院及中央便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問題十分重視,在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可以將土地轉包給種地上佳的能人,直到我國頒布《農村土地承包法》,才將法律涉及到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問題上。國家在重大會議中不斷的提出關于新農村建設的部署與農村發展的決定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的提出了在保證原始經營權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農民自行流轉土地。由此使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問題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但是,因為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多方阻礙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不斷的出現糾紛。比如說流轉管理制度的缺失、流轉操作程序的不規范、利益驅使等導致的違約,使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不斷的引發法律糾紛,不僅對土地經營權的流轉造成不良影響,還阻礙了新農村的建設。所以,研究其糾紛的類型及原因,提出防控對策,是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
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問題類型及原因
1.經營權流轉管理制度的不規范
因為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制度不規范,農民的切身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導致糾紛的發生。我國疆域遼闊,各個區域相關部門在經營權的管理中,沒有嚴格的按照規范行事,對于上級出臺的政策和制度沒有貫徹落實到實處,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相關證件也沒有完全發放到農民手中,導致經營權沒有落到實處。同時,有一些地區的政府為了地方形象,將土地兼并使用,沒有得到農民的同意,強制要求將土地回收。政府將回收的土地承包給了當地的開發商,之后再和農民進行相關手續的辦理。該做法不僅損害了農民的切身利益,也為日后的土地糾紛問題埋下了種子。
2.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操作不規范
在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中明確規定了土地承包實施和相關法定義務與操作的流程。依法承包包括了家庭承包和其他承包兩種,其他承包則是將土地承包給本集體之外的個人或單位,這種方式展開的土地承包流轉糾紛也在逐年的增加。我國法律有明文規定:“土地承包及土地發包給本村之外的其他個人或單位必須要通過本村村民會議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或農民同意”。但是目前相關部門的強制行為,并沒有通過村民的同意;甚至在部分村鎮,不顧集體的土地所有權,超過權限范圍的將土地承包出去,導致土地經營權流轉糾紛問題嚴重。近年來各類土地侵權問題層出不窮,阻礙了我國新農村的和諧建設。
3.承包合同的不規范
由于合同產生的流轉糾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中,往往有一些農民不簽署任何正式合同,大多數都是用口頭協議的方式進行約定,這樣的方式經常會導致一些利益糾紛。其二:合同內容的不規范,這類合同主要表現在合同的內容不夠詳細全面,雙方的權利、義務沒有明確,甚至相關條例觸及法律。其三:合同中沒有規定土地種植的農作物,導致承包方隨意調換種植經濟作物,導致糾紛的產生。其四:承包方將土地隨意的轉讓給其他人導致流轉糾紛問題的產生。極大部分的農民對于法律意識都十分淡薄,沒有從根本上理解土地承包的性質,因此隨意處置土地也成了常態,沒有通過土地原始擁有人的同意便轉包土地給其他人,導致糾紛產生。
4.土地流轉非農業用途
在我國有法律規定,我國土地的流轉不能夠改變土地的用途和性質。保護耕地,也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但是伴隨土地流轉的迅速發展,大量的土地在流轉的過程中改變了其實質,導致土地的使用呈現出非農業化。并且,有關部門為了政府的績效和利益,對于上述問題視而不見,導致流轉糾紛問題嚴重。
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的防控對策
1.完善并規范法律
當前,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相關法律體系并不完善,在處理糾紛的過程中,會出現披露。因此,要想真正做到防控,就必須完善法律制度,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保障農民的利益和權利,以及耕地的安全使用。
2.強化土地流轉管理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包括土地擁有人、經營人、承包人。因此在土地進行流轉的過程中,要加強流轉過程和流轉合同的管理,保證合同的合法與規范,保證合同內容的完整性。政府部門必須要加強農民間土地流轉的記錄管理,保證流轉工作的合理完成。
3.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與普及
在多數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中,都發現了農民法律意識較差的問題。對此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民法律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對于相關的土地法律必須要讓農民理解其實質,增強農民的維權意識和利益保護能力。相應的,對于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也要加強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教育,避免貪贓枉法的事件和損害農民利益的事件發生。
4.加強土地權屬邊界的界限管理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原因錯綜復雜,但是有時也因為界限不清楚的問題而發生糾紛。部分農村土地在承包時,對于界限只有一個大概的記載,詳細的數據并不明確。這樣的模糊記錄,導致許多不必要的糾紛產生。所以,相關部門應該提高土地界限的科學管理,保證其準確性,確定界限,避免糾紛的產生。
三、結語
總而言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有多種類型及原因,而文中糾紛的產生與我國相關部門的置之不理有極大的關系。同時與政府管理不當、制度不完善、農民法律意識薄弱也有著密切的聯系。要想明確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問題,必須要提高農民收支,推動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就必須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明文規范流轉的管理問題,完善流轉承包的市場,保證農民的切身利益不被侵犯。伴隨社會的發展,相關對策遠遠不夠解決上述問題,在農村的發展中會有多種新的流轉問題產生,因此需要相關研究人員不斷的探索,尋求更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祁惠,潘建明,廖喜云.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以衡陽市為例[J]. 綠色科技,2016,(02):188-191.
[2]張力,鄭志峰. 推進農村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再分離的法制構造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15,(01):79-92+111-112.
[3]項紅鋒.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及其防控對策研究[J]. 財經界(學術版),2014,(0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