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1-000-02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了馬拉松賽事的成功舉辦對高校大學生體育人文教育的積極影響后,就如何促進其發展提出了具體實施建議,以期望實現更好開展大學生體育運動,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培養和提高學生養成終生鍛煉的意識,促成大學生體育精神的養成。
關鍵詞 城市馬拉松 高校大學生 體育人文教育發展
一、引言
2016首屆武漢馬拉松比賽包括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馬拉松(21.0975公里)、健康跑(12公里)三個項目。參賽人數分別為全程馬拉松6000名、半程馬拉松6000名、健康跑8000名。比賽賽道途經兩江三鎮四橋均在城市核心路段,成就史上最難但最美線路。該比賽的圓滿謝幕在武漢掀起了新一輪的體育熱。首屆武漢馬拉松賽事的開展不僅意味著今后他們能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與這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同時該比賽也為這座城市里所有富有朝氣的年輕大學生在體育人文教育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如何把握機會,利用城市馬拉松賽事來促進該城市高校大學生的人文體育發展也就成了高校體育工作者新的研究課題。
二、馬拉松賽事的成功舉辦對在校大學生體育人文教育的積極影響
(一)有利于更好開展大學生體育運動
馬拉松運動是一項集競技性、休閑性、大眾性為一體的體育項目,它既有動作簡單、易于普及、健身作用明顯等特點,又充滿著挑戰極限、挑戰自我、頑強拼搏的精神,對無數體育愛好者尤其是年輕人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在校大學生只要是以某種方式參與過馬拉松賽事,例如報名參加馬拉松賽事的某一項目,為比賽隊員吶喊助威,當志愿者,在現場、電視機及網絡媒體前觀看比賽盛況,與比賽參與者的互動等等,這些經歷都會帶給大學生極強的興奮感與激情,同時又契合大學生渴望釋放活力,發展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發展特點,使得他們很容易產生參與運動的想法,這股勁頭若得到適當的指導和引導,勢必會對大學生在校開展各項體育運動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二)有利于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
諸如城市馬拉松比賽這樣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在客觀上都能提升城市的整體體育鍛煉環境,同時推進市民,當然也就包括所有在校大學生對體育的參與意識,促使越來越多的人自發參與體育活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風氣,為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健身觀念、能力和習慣,形成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也為學校實現“終身體育”的教育、養育目標提供了積極的社會物質條件和文化氛圍。學校體育若能抓住機遇,加快推進城市馬拉松比賽在校園的宣傳普及與發展,定能促進校園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全面提高大學生身心素質,構成高校特有的校園體育文化景觀。
(三)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養成終生鍛煉的意識
武漢馬拉松比賽的參賽方式呈現的是一種多樣化模式。它讓更多的人群參與到馬拉松賽事中來,這其中不乏有小到幼兒園的小朋友參加親子馬拉松,大到年近七十的老人參加全程馬拉松比賽,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馬拉松運動自身的魅力,同時也讓這座城市里的每一位觀眾感受到了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的現實體現。馬拉松賽事的發展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認識體育賽事魅力的平臺,對其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如果在大學期間接觸馬拉松,了解馬拉松運動無疑會使大學生個人在校期間對體育鍛煉形成的良好認識及習慣會促進他們進入社會后在無外界強制性規定的環境下(比如公共體育課,學校班級組織的各種競技比賽等)自發地、自主地進行體育鍛煉,在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中,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滿意度,并且學會在今后高強度工作量、高生活壓力里,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消除緊張的學習和工作帶來的壓力,調節身心,從而更好的投入到學習和工作生活中。
(四)有利于促成大學生體育精神的養成
馬拉松運動是一項挑戰自我、超越極限、堅忍不拔的運動,它體現出人類永不放棄、永不服輸的精神,同舟共濟精神,要人助先自助的精神,它激勵著人們既要敢于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堅定信心和頑強意志力,又要敢于挑戰自我、戰勝自我。此外,“重在參與”是馬拉松運動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它旨在強調團結與友誼。不僅如此,馬拉松運動將其他社會因素對人的影響降到最低水平,它無關人的學識、學歷、社會地位、所獲成就、經濟狀況,同時馬拉松運動規則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用固定的距離和時間來衡量,體現公平競技的原則。這些鮮明的特點能很好激發大學生體會體育精神的實質,即: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發展自我的超越精神,公平比賽的競爭精神,對真、善、美的追求精神,從而促使大學生在這些體育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通過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形成頑強的意志品質,促進身體素質的提高及智力的發展,培養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斗精神。
三、利用馬拉松賽事促進高校大學生體育人文發展的具體實施建議
(一)放大馬拉松賽事效應,加強課外體育活動建設,培養終身體育活動習慣
高校工作者應充分發揮馬拉松賽事的引領效應,借助馬拉松賽事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提高大學生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在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建設過程中,首先應注意活動內容的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從娛樂性的自發游戲活動到競技類的正規比賽,給參與者提供較大的選擇自由,充分滿足學生的運動需要。其次,要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在制定體育活動計劃是既要有統一性又要有靈活性,要根據季節、氣候、場地器材等因素,將學生自創與教師介紹或創編相結合,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滿足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還應注重加強活動的參與的普遍性和高水平運動精英的針對性訓練,讓不同的學生通過參與或觀摩欣賞體育競賽,提高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加強活動時間的連續性和鍛煉效果的持續性。
(二)拓展馬拉松賽事經驗,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借鑒馬拉松比賽的城市體育文化宣傳經驗,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各高??杉訌娒襟w宣傳力度,通過標語、板報、圖展、廣播、錄像等媒體,進行校園體育文化的滲透;邀請校內外體育專家或運動員進行相關體育知識講座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體育文化知識;組織觀摩體育比賽及體育知識競賽,通過觀摩比賽,體育攝影比賽,志愿者賽場經歷分享,運動員采訪,網絡媒體互動等方式培養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提高參與程度。此外,還可以在加強學校運動隊建設的同時,大力推進各體育社團的建設及發展,提升休閑體育在大學生業余生活中所占比例,讓大學生體會到體育帶來的享受,為其最終形成終身體育活動習慣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傳承馬拉松精神,加強高校體育精神文化建設
高校工作者應將馬拉松運動體現出的各種人文精神應用到高校體育教學及體育精神文化建設中,培養學生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努力擁有強健體魄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有組織、有紀律、密切合作、互相幫助的團隊精神;培養學生自尊自愛、自強不息、超越自我的樂觀自信精神;培養學生遵從客觀規律,靠智慧、技巧、實力及人格戰勝困難取得進步的辯證實用理性精神;教育學生遵守規則,辨別是非,尊重事實,培養規范有序的競爭精神。加強高校體育價值觀建設,提高高校體育素質教育水平,營造良好的高校體育風氣,從而促進高校精神文化建設的發展。
四、結束語
大學時代是一個人身心成熟和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可塑性極強,而體育人文教育不僅能促進大學生身心發展,還能與德育及智育結合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年輕一代的大學生有著強烈的渴望在公眾或團體中展現自我,而參與體育運動恰是解決這一需要的途徑之一。學生們在近距離接觸城市馬拉松比賽后都會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了解體育運動的功效,從而自發地想要參與到各種體育運動中。如何借用馬拉松賽事創造的契機,引導學生的運動熱情,培養一種積極向上的大學體育精神,帶領和感染每一個學子積極投入體育鍛煉,以健康的體魄去勇于走向社會,承擔使命和責任是每一位高校工作者應該努力嘗試和實踐的課題。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就馬拉松比賽對高校大學生體育人文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引起重視,利用城市馬拉松更好地為大學生創造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開拓校園體育文化,培養體育精神,更好地引導他們積極投入日常及終身體育鍛煉中。
參考文獻:
[1] 曹學.武漢地區普通高校大學生休閑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 賈清蘭.現代體育精神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函授學報.2009(6):43-45.
[3] 汪凌.城市文化視野下高校體育精神文化建設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6):105-107.
[4] 徐立明.由馬拉松賽事促大學生體育精神養成的實踐性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2):162-164.
[5] 朱慧芳,吳富勇,尹梅.馬拉松運動的體育功能與文化內涵[J].四川體育科學.2014(5):12-15.
[6] 俎浩,曲天敏,蒲寶生.我國馬拉松賽事的價值分析[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5(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