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柏
摘 要: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要“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高校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高校
高校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基礎和優勢
1.高校是我國基礎研究以及學科發展的主力軍。高校是承擔和完成國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承擔和完成數占總數的80%以上;高校發表的國內科技論文數占國內科技論文總數的比例接近70%;科技授獎項目中高校繼續保持高比例,充分顯示了高校作為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主力軍的地位。近年來,高校作為創新主體,大力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逐步強化高校基礎研究能力的應用轉化,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起到了明顯推動作用。
2.高校具有人才培養方面的天然優勢。時任教育部科技司司長謝煥忠認為,“高校是一個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地,開展原始創新的主要場所”。高校不僅是科研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極,更是教書育人、構建新知識體系、傳播新知識、培養創新人才的主力軍。國際大科學合作研究改變了傳統的科研模式,強化了科技的分工與緊密協作,更加凸顯復合型人才、創新性人才的重要作用。而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的天然優勢,具有無與倫比的多學科資源,在大科學的時代背景以及協同創新的體系之下,必然是培養具有國際眼光以及多學科背景的交叉型人才的前沿陣地。
3.高校是開展國際合作的前沿窗口。大科學計劃與大科學工程都是需要大量科技資源集成和多單位協作的復雜巨系統,其經濟成本以及技術復雜性遠遠超出一個國家的承受能力,必須開展雙邊和多邊的科技合作。參與國際大科學研究計劃成為進入國際科學前沿和提高本國基礎研究實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是我國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前沿窗口,也是吸引國際科技資源與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可以采用多種靈活的方式,引進國外專家開展合作研究,人員流通,并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將人才培養與國際化相結合,充分發揮高校所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人員優勢,積極參與各項國際合作與大科學研究計劃。在一些具有優勢的領域和方向上,發揮主導和引領性的作用,在為國際科技發展作貢獻的同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力爭獲得最大化的國際科技資源,提升高校自身的科技創新實力。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相關機制
1.發起組織機制。由于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巨資投入與跨學科,此類項目通常由一個或多個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發起,多國共同參與完成。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為例,該計劃由美國、俄羅斯發起,歐盟及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聯合啟動,并聯合成立ITER國際聚變能組織;而“人類和生物圈計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國際南極科學探險計劃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起。
在國際大科學計劃資源配置方面,涉及出資、選址、人員、成果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出資方面,各國中央政府投入占絕大多數,除了政府的投資外,還通過地方財政、企業、社會團體甚至捐贈等方式進行多渠道的建設經費籌集。出資方式上主要包括現金出資和實物出資,現金出資是當前國際合作中所采用的主要形式,實物出資也是重要形式。以實物出資方式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對技術基礎和人員基礎要求高,說明了參與國的技術實力,如我國在ITER中承擔總經費約10%,其中約80%以實物貢獻方式提供。各國科研人員共同參與研究任務,每一方負責不同的任務。選址對國際大科學計劃出資比例和投入程度有重要影響,東道國往往是主要出資方。ITER計劃中,東道方歐盟承擔總費用的45.56%,其他六方各承擔9.09%。在成果分配方面,以ITER為例,該計劃成員國共同簽署《聯合實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建立國際聚變能組織的協定》,協定指出“各方平等分享項目的科技成果,而涉及項目運作的其他權益則平衡分配”。
2.開放共享機制。在大科學裝置使用上,開放共享是國際通用原則。國際大科學界廣泛采用的是國際純粹物理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UPAP)的原則,即基于科學價值、技術可行性、研究能力和實驗資源可獲得性來選擇實驗并約束對大科學裝置的使用,旨在遏制使用上的保密化傾向,提升實驗研究的質量和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廣泛吸引全世界優秀人才,提升國際學術界影響。
大科學裝置作為國家或跨國的重要科技資源,完全基于科學價值的開放規則并不現實。例如:國際未來加速器委員會(ICFA)開放共享原則,早期適用于許多自然科學設施,但目前隨著設備建設和運營成本的提高,設施是否開放則由成員國事先協定。事實上即便開放的范圍不變,開放資源的分配和優先權上在一定程度上與建設資源投入、技術貢獻度等相掛鉤。對于國際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計劃,往往根據出資貢獻度(含現金出資和實物出資),由成員國實現協定使用規則。在項目建議和建設階段未參與的國家,往往通過在運行期追加運行費的方式來獲取使用的優先級。因此,開放共享制度的制定,要根據參與方共同商定的原則,考慮大科學工程的學科性質、運行費用高低、未來設施的使用程度等來綜合議定。
3.綜合配套政策。國際大科學研究項目需要國際組織及各國政府的政策支持,如資助政策、管理機制、國家科技戰略規劃等。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為例,專門成立國際科學與工程辦公室負責國際科技合作,并與世界其他主要國際組織保持密切聯系;經合組織(OECD)成立大科學論壇,要求所有參與國必須資源共享,包括資金和智力資源。
各國政府非常注重頂層設計,加強規劃制定。為發展大科學裝置,美國能源部(DOE)發布《未來的科學裝置— 二十年前瞻》,部署了未來20年中的28個項目;NSF近年幾度發布《建立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大型研究設施的優先級》,并每年公布大型研究設施的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的計劃;歐盟在歐共體的統一框架內積極推動科技基礎設施發展,歐盟理事會于2002年成立了歐洲研究基礎設施戰略論壇(ESFRI),于2006年末發布了《歐洲研究基礎設施路線圖》,列出了未來10年~20年間為滿足歐洲科學研究的需求可建設的35項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并定期更新。以上規劃均對國際大科學項目給予了政策支持。
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的現狀
1.我國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現狀及經驗。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并牽頭組織了一批前沿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如人類基因組計劃、“伽利略”計劃、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計劃、人類蛋白質組計劃、人類腦計劃、全球對地觀測系統、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等,初步探索了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組織模式,為提升我國科技水平、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作為成員國參加的國際大科學研究計劃約有20項[1]。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以及江門中微子實驗(大亞灣二期)是近年有代表性的以我為主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除了有望取得重大科學前沿突破,還將大幅提升在粒子物理領域發起以我為主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的影響力。
總體上看,目前我國對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以參與為主、主導性弱,與我國應有的科技大國地位還不相適應,以我國為主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很少[1]。高校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也是為數不多,且多處在較為次要的地位,獲益不大。
2.我國牽頭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機遇和挑戰。從國際發展趨勢上看,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及制造業的轉移,全球科學知識流動與技術溢出,帶動研究開發資源全球配置,研究開發人員的國際流動規模越來越大。每次創新資源跨國大轉移都會造就新的科技中心,而我國具有孕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所需的資源豐度和市場深度。
但是也應看到,要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我們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還面臨一系列挑戰。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與一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在世界領先地位息息相關。目前,我國科技處于“領跑、并跑、跟跑”并行發展階段,處在“領跑”地位的領域還并不多,科技創造能力還較為薄弱,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質量、科研人員的素質等與科技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科技全球化促進了知識流動與技術擴散,但由發達國家控制科技發展與應用范圍,我國需要對世界復雜的科技環境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
從高校自身來看,高校雖然具有學科、人才優勢和國際合作基礎,但高校以人才培養為主業,以小科學為主要科研組織方式,大規模參與國際合作計劃、甚至牽頭組織國際合作計劃的經驗不多、組織機制的適應性較弱,需要在政策支持、組織機制、人才儲備、科技基礎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高校牽頭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的建議
1.從國家戰略層面上推動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進入到“十三五”階段,我國參與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需要向縱深方向發展,要加大中國在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中的主導地位,首先就需要進一步從國家層面上加強統籌規劃。結合優勢領域,專門制定由我國政府主導倡議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大科學工程,組織以我為主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實現大型國際合作的重大突破;建立以計劃為導向的,由政府引導、多主體共同參與的“自下而上”征集、“自上而下”布局的戰略格局。為提升我國在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領域中的國際地位,取得更好的效益,需要集中資源,設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專項經費。
2.建立健全高校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管理體系。結合高校建設大科學工程的經驗,改革高校現有的科技體制機制,構建更好承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能力。建立經費管理體系,形成專項經費計劃與管理機制;建立靈活的資產管理體系,即保障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保障資產高效利用;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制定國際科技合作中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資源和國際機密保護的相關政策和法規,維護國家利益;加強國際大科學法律框架和體系的研究和建設,形成良性發展秩序。組建由具有國際大科學計劃或大科學工程組織管理經驗、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科學家組成的智庫。長期深入論證以我為主、以高校為主開展國際大科學合作的有效方式、項目遴選機制、參與機制、開放共享機制等,形成高校國際大科學項目發展路線圖和項目庫。
3.瞄準全球科創中心,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合力。充分發揮高校學科優勢及長期以來積累的國際人才優勢,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在以往國際大科學項目中積累的經驗,聯合優勢力量,以共同體身份加大我國在國際合作領域的份額,有效減少國內競爭,形成聯合優勢,協同促進我國大科學計劃由參與向主導地位的轉變。圍繞北京、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組織優勢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合力,將項目選址與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聯系起來,著力吸引海外優質研究開發資源,瞄準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節點進行長遠謀劃、前瞻布局。
參考文獻:
[1]國際科技合作政策與戰略研究課題組.國際科技合作政策與戰略[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490-503.
[2]王春法.科技全球化與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選擇[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303-306.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于 洋;實習編輯:劉繼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