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燕
關鍵詞: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企業文化;意義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059-02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職院校對高職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形成的,是企業所有成員普遍認可和遵循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團體意識、工作作風、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員工文化素質、以及蘊含在企業制度、企業形象和企業產品之中的文化特色[1]。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永久動力,對企業員工具有凝聚、約束、導向、激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企業中,要求員工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遵紀守法,具有合作能力、協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已經成為我國高職教育的辦學方針和指導思想。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大部分要走向企業一線工作崗位,這要求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技術過硬,還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充分利用企業的教育資源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21世紀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這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因此,探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從而促進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職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據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高職(專科)院校1341所,高職(專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規模6336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到2020年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要達到1480萬人的發展目標。可見,國家非常重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高職大學生也將成為服務行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的主力軍。高職院校具有高等性和職業性的雙重特性,從人才培養目標而言,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的任務。高職院校走的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道路。因此,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發展道路、學生的特點、行業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等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更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切實提高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的內容,使高職學生提前了解及掌握企業文化內涵,有利于培養高職大學生成為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和良好職業操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二、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HJ1.74mm〗
當前高職院校普遍重視高職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不夠,導致一些高職大學生急功近利,只愿學習與未來就業有直接關系的課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而擔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由于缺乏到企業鍛煉的機會,企業文化素養欠缺,在教學中只能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沒有關注高職大學生的需求,缺乏與高職大學生思想實際和職業生涯相關的內容。將優秀企業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可以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有利于更好地體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特色,提前讓高職大學生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和實質,提高他們對企業用人標準的認識,由此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覺性,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有利于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2016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是從業人員的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2]工匠精神要求從業人員對工作始終保持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對技術及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不斷創新,注意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工匠精神的培養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融合,能夠讓高職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激勵他們刻苦學習職業技能,養成認真負責及刻苦鉆研的工作態度,對質量精益求精,這有利于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三)有利于促進高職大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2月29日結束的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3]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發揮主渠道作用,加強高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培養高職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大學時代,是高職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大學時期建立的價值取向,對高職大學生今后的人生之路將產生重要影響。當前高職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總體而言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由于社會急劇轉型和全球化迅猛發展,面對多種思想文化和多元價值的影響,部分高職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出現了偏差,有些高職大學生出現政治立場不堅定、理想信念淡化、價值觀扭曲、誠信缺失等問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優秀的企業文化,提高高職大學生對不同文化和多元社會的認識與理解,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認同感,有利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促使他們更好地認識企業及自身的發展目標與方向,更好地適應企業的發展需要。
(四)有利于促進高職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文化素質、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等綜合素質越來越重視。因此,高職教育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除了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外,還要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恪盡職守的職業意識,吃苦耐勞、正直友善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艱苦奮斗、認真踏實、追求卓越的敬業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競爭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影響著從業人員的思想意識和職業價值觀,部分高職學生的價值追求也出現偏差。而將優秀的企業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則可以有效的矯正這些偏差,使他們在學好專業技術的同時能夠熟悉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文化特點、行業和職業特性,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培養企業所需的職業能力及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為高職學生畢業后能更快地適應社會需要,更好地服務企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五)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結合教學內容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受企業文化熏陶,對企業的崗位知識有更加全面和真實的認識、了解和認同企業文化,能夠按照企業文化的要求加強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訓練,樹立起愛崗敬業、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等優秀的企業精神,塑造出良好的個性品質,從而縮短高職畢業生就業后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幫助他們較快完成從“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更好地滿足了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曉謙.管理學基礎教程[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202-214.
[2]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J].職教論壇,2014(22):66-69.
[3]董洪亮.習近平就高校黨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 加快改進高校黨建工作[N].人民日報,2014-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