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鵬
摘要:對于媒體監督,主要是指媒體對社會事件或者社會現象表達觀點和意見的方式,能夠在根本上推動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增強。媒體監督發展時間較長,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能夠實現對社會事件發展過程的闡述,也是對媒體實現全面監督的重要方式。當前,社會存在各自利益之間的矛盾,媒體監督面臨較大的壓力,因此,要重視對媒體監督發展現狀和問題的探討,對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進行積極借鑒,形成具有針對性的策略,構建高效的監督權法律保障體系。
關鍵詞:媒體監督權利;缺失;法律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G206;D9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274-01
目前,媒體關注和報道了大量社會問題,在監督權的行使下,對事件的發展和處理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實際的發展中,也存在媒體監督引發的媒體名譽權官司,對媒體監督權的發展造成阻礙。針對這種情況,司法機關在進行相關媒體監督權案件審理的時候,法律依據不明確,使得審理結構出現較大的差距,很多合法的正當媒體監督權無法得到法律的維護。對于媒體監督權,是法律賦予的權利,不允許被侵犯,也不能夠被任意剝奪。
一、對媒體監督權缺失表現的介紹
(一)針對媒體監督的法律監督機制存在不完善性
媒體的存在與公民生活關系密切,息息相關。當前的媒體形式多樣,如報紙、電臺、電視臺等。但是,在目前的法律系統中,缺乏針對媒體監督的直接性法律,本質上說,媒體監督不具有完善的、專門的法律加以管理,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使得整個媒體監督存在諸多質疑。為此,引發媒體監督的無序狀態,很難有效實現監督目標,媒體監督屬于監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用突出,只有依靠嚴格的法律監督,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實現健康發展,發揮其應有的監督效果。
(二)媒體記者監督和采訪權很難得到法律保障
通常,媒體記者需要依法履行其職權,與此同時,采訪對象有義務提供相關的信息和資料。但是,在實際中,記者在行使監督權的時候,被監督的對象會出現隱瞞事實、消極抵抗的情況,甚至出現暴力反抗的情況,抵制采訪,使得媒體監督遭遇發展中的障礙。但是,當前還缺少直接的法律法規,實現對媒體監督的權利的有效維護,屢屢出現記者采訪中遭受侵害的現象,對媒體監督行為的發生造成極大的影響。
二、重視監督權法律保障體系的構建
(一)對西方國家相關經驗的介紹
對于媒體監督,在西方發達國家,其觀念和法律規定相對健全。立足國外先進經驗,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重視媒體監督立法的構建,使得保障體系更加完善與健全。
1.對媒體監督立法原則的介紹。西方國家中的立法更加重視自由的原則,自由是實現媒體監督的重要前提,其在立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2.對媒體監督立法模式的介紹。在西方國家,媒體在經濟上處于獨立地位,使得監督受法律保護的程度更強。
(二)對我國媒體監督權法律保障體現的分析
1.媒體監督的基本原則。在媒體監督過程中,基本原則貫穿始終,是在整個監督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的。在我國,媒體監督主要涉及幾個方面,如自律性原則、合法性原則、公正原則以及真實性原則等。合法性原則的遵守是為了監督對公民相關權益的侵犯。公正性原則是為了保證整個監督過程的公正性。真實性原則要求媒體要進行真實的報道,說真話。自律性原則是指媒體要加強自身素質的提升,強化自律,做好本職工作。
2.針對媒體和記者相關權利義務的范圍的明確。當前,在進行媒體監督權法律保障體系建設的時候,要重視對諸多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對于媒體和記者的權利和義務,更要高度重視。在權利方面,主要涉及建議權、知情權等。在義務方面,主要涉及不妨礙國家公務,不侵害公民權益等。
3.系統分析媒體監督民法保障體系。在當前的法律范疇,司法解釋針對媒體監督民法保障系統存在不科學性,例如,針對名譽權的解釋過于寬泛,尤其是對于公務人員與名譽權的劃分上存在不清晰性,區分不明確,對媒體監督權利的維護產生阻礙。在媒體監督民法保障體系構建中,要重視對名譽權主體的界定,制定差異性的規定,其本質是對弱者的有效保護。
三、結語
綜上,為了應對媒體監督權利缺失的問題,要重視立法工作,借助立法,實現對媒體監督權的積極引導,將媒體對于監督權的行使控制在法律允許的范疇之內,實現媒體監督與司法的良性互動,最大限度地實現媒體的新聞自由,同時,合理發揮媒體的監督功能,實現媒體與司法的有效合作,最終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參考文獻]
[1]董文.我國媒體社會責任缺失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3.
[2]劉敬怡.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的沖突與平衡[D].河北經貿大學,2013.
[3]左超偉.論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的關系[D].河北經貿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