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亞敏
(江蘇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學,江蘇南通 226000)
中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葉亞敏
(江蘇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學,江蘇南通 226000)
教師應當認識到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的重要性,在美術課堂上,美術作品憑借形象的感染力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即審美情感的產生,從而使學習達到一定的水平。審美情感構成了藝術的深層內涵,在中學美術基礎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審美情感;美術教育;教學實踐
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的生活,學生在學習或生活環境中表現出一種善于發現美、欣賞美的素養,其藝術審美過程就是作為欣賞者本位的人與被欣賞者的一種情感交流,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
將情感視為教和學的核心過程,情感支持提供了探索如何創設積極的課堂環境以便促使教師和學生成為終身的、熱情的學習者的理論結構。教師識別和支持學生審美情感的技巧以及對自身情感的內在理解和表達都是教學的組成部分。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力求創造審美情境支持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以達成多種課堂目標,逐漸消除大多數學生的心理距離,豐富其精神世界。在創設的情境中,因為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面對同一審美對象,處于同一審美情境,雙方共同賞析、共同感受。“施教者”傳授知識的權威感因而淡化、隱退。審美媒介的信息不是由“施教者”向“受教者”說教和灌輸,而是雙方平等式的對稱,其氣氛是活躍、輕松和自由的,學生內心的情感需要才會被激發出來,學習成了一種自覺的要求,充滿了強烈的情感體驗,這些體驗又指導著師生的相互作用,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績。
例如學習《紋樣設計》一課時引進一些與時俱進的話題讓學生產生興趣:國際舞臺上彭麗媛穿著的藍印花布服飾就展示了中國傳統紋樣之美,也滿足了人們對于紡織品的要求。彭麗媛身穿的這件藍印花布上衣是鳳凰團花圖案,象征著吉祥如意、團團圓圓,而中式立領又增添了幾許端莊、典雅,工藝精湛、紋樣清晰、藍白分明,教師告訴學生這件禮服用料不過半匹,也就是兩百多元的樣子時,學生頓時既驚奇又自豪,從而激發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紋樣設計的個性魅力。
在《紋樣設計》這一課中,教師同樣可以在教室中營造一個紋樣的世界,展示一些門簾、壁掛、臺布、鞋帽等裝飾有藝術紋樣的工藝品,以日常生活切入,引導學生對周圍物品的關注,思考紋樣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領會紋樣的結構形式,從而激發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由教師情境的導入給學生營造一種氛圍,在情境中展示的圖片也更加生動具有說服力。布置作業時也可以重回情境:請學生為身邊的幾樣物品設計一個美觀的紋樣。
當然,授課中應注意到選擇適合學生生活經驗的傳達方式,深入淺出,回避生硬、冷僻的知識術語,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現欲,從而對美術課程顯出極大的興趣。
藝術家的審美情感構成了藝術的深層內涵,當學生隨著老師的引導進入特定的藝術境界時,對于作品的主題、主角或環境進行印象式的感性認識,能夠感知到作者的情感,內心會流露出一種收獲的愉悅感。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因素,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制訂相應的教學策略,輔之以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比如互動教學、課外實踐活動、師生討論以及探索發現等,把握好學生對情和美之間的轉換,將審美情感的培養內化,來促進學生的審美情感的體驗和積累。
《服裝設計》就是這樣一節課,通過學習服飾知識,培養學生對服飾藝術的欣賞能力。針對學生愛美而不會美,對美的認識比較模糊的情況,我把教學分為幾步:1.了解學生現狀。2.認識中國傳統的服飾文化。3.結合學生實際,學習色彩搭配、服裝穿著應注意的問題。4.在服裝上添加紋樣,完成一幅獨一無二的服裝效果圖設計。在上課前讓學生們收集一些穿著不同服裝的人物圖片。上課時先讓學生展示圖片,并說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最后教師進行小結。作業時通過添加紋樣來裝飾美化服裝,確保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獲得有效提高,在藝術審美情感體驗上得到豐富和發展。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結合藍印花布紋樣設計、裝飾、美化服裝,表達熱愛家鄉傳統民間藝術的情感。
教師在課堂上要以恰當的教學手段進行分層教學,掃除情感障礙,升華和塑造學生的審美情感,從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促進學生與美術從“溝通”走向“超越”。
要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與美術作品的表現手段聯系起來,促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引導學生去思索為什么藝術家會采用這種手段來表現,這種聯想和想象,可以是由旋律、節奏、點、線、面、造型、色彩等基本要素引起聯想,還可以是由情感體驗引起自由的想象。如《紋樣設計》一課中,教師以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藍印花布為例,先讓學生感受到紋樣設計之妙,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南通藍印花布紋樣的造型多以點和短線組成的原因是什么。接著組織討論,學生深入思考后發現了原因:民間藝人要根據設計的紋樣用刻刀將油紙鏤刻成透空的漏版,為了防止花紋脫落,紋樣不能形成封閉圖形,只能用大小、形狀不同的斑點和短線間隔地組成具象或抽象的紋樣。這種由點、線和較小的塊面,通過連續或集聚的形式,產生了一種富有節奏的、性格分明的關系。學生感悟:藍印花布的這一工藝上的局限最終轉化為藍印花布獨特的造型手法,形成了它特有的形式美——斑點的形狀及其組織和排列的節律美。教師小結:其實單獨地看紋樣中的一個點,本身是不具備節奏和韻律的,只有按照一定的規律組成紋樣,它才具備了紋樣所賦予的感情和價值。
分層次教學:以《紋樣設計》為例,教師布置了多樣化的作業,可以選擇課前備好的模擬物品來裝飾:文化衫造型、圓盤造型、幾何風箏造型,難度大體上是從易到難,讓學生自主選擇。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發現造型基礎好的選擇裝飾風箏的比較多,其次是圓盤的,文化衫的最少,看來許多學生還是很愿意挑戰一下自己的。平時積極性不高的學生也很愿意選擇其中的一項,并且因為少了“競爭對手”更加容易出效果。要特別注意這一時期心理的變化,一定要安排好教學內容的難易遞進,不要讓學生因表現時的困難而失去培養審美情感的機會。
不同的學生因生活背景、心理狀態不同而感受各不相同,每個學生的審美體驗、審美情感也不會相同。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不同體驗,讓學生“直抒胸臆”,同時,教師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學生的有些評價、看法也許幼稚、膚淺或不全面,但只要是認真的,是真實的體驗,教師都應予以尊重。正因為有了不同的感受,學生創作出的作品才不會千篇一律。
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情感絕不是簡單的“附加物”或“馬后炮”,而是通過最為有效的師生互動引發了積極的情感并維持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感受美、內化美而獲得敏銳、微妙的審美情感,能把我們從凡俗的生活中超拔出來,使人不易庸俗,過審美的生活。
[1]胡玉敏.論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作用[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
[2]魏曉娟.藍印花布紋樣的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2.
葉亞敏,女,1976年出生,藝術碩士在讀,現任職于江蘇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工作,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