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松
[摘要]社區文化建設是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提高居民精神需求的內在要求。然而,目前社區文化建設仍存在社區居民參與不足、社區認同感弱化、開展形式單一等多種因素,究其原因,社區文化的發展缺乏內在的源生力。如何改善這種困境,應從挖掘地域傳統優秀資源入手,建立完善的社區文化人才建設、改善社區文化結構、整合社區文化資源、提高居民的社區認同感。
[關鍵詞]社區文化;傳統文化;融合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33
地域傳統文化是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物質生活、精神文化,它體現了一個地區的文化特征。地域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凝聚社區居民團結一致。紹興作為千年文化古城,集商貿與文化教養于一身。現今,紹興城市的發展明確地定位為水城、橋城、酒城與名士之城。
1紹興地域傳統文化資源解析
紹興市是一個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城市,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紹興社區文化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鑒湖文化:鑒湖水域遼闊,自然柔美,宛如紹興人海納百川的胸襟;好水釀好酒,衍生出了獨特的黃酒文化,有水就有橋,由此衍生出獨特的橋文化。水橋相映,形成獨有的江南水鄉韻味,由此又衍生了獨特的旅游文化。鑒湖凝聚著歷代紹興人治水、識水、用水、改良水環境的智慧和勇氣。
名人文化:紹興的蔡元培、馬寅初、魯迅、王羲之、陸游、王陽明、徐文長、秋瑾、大禹、勾踐、范蠡、馬臻等,他們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思想先驅。他們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引導和激勵著后代人去實現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還包括了“師爺文化”,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造就一代又一代紹興人奮發向上的精神。
紡織文化:紹興以紡織而聞名,紡織經濟是紹興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在紹興現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2240個,從業人員60多萬。紹興的紡織既有歷史,又有規模。幾千年來的紡織業的發展史體現了一種文化內涵,那就是從傳統中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從他們身上蘊含著紹興人勤勞、堅韌、智慧、創新的精神品質。
黃酒文化:紹興黃酒歷史非常悠久。在紹興,不論城市和農村,在餐桌上、在廚房里有家喻戶曉的紹興黃酒。由此引發出的紹興特有的酒聯、酒謎、酒舞、酒歌和酒樂形成豐富的酒文化。在黃酒文化的熏陶下,紹興人練就出外柔內剛、厚積薄發的精神。
2紹興社區文化建設的現狀
21文化建設人力資源缺乏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樣化。由于我國社區建設正在發展階段,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還很不完善。同時由于管理體制不順、待遇過低等問題的出現,導致現有的部分文化工作者人浮于事,使得他們無法專職自己的文化工作事業。
目前,高校很少設立相關專業,很多文化人才都是專項于某一個方面,從事于一些“高、大、上”的專職文化機構,很少選擇任務煩瑣的社區工作。總之,社區文化干部整體建設落后,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使得社區文化發展缺乏生機與動力,據筆者在紹興市越城區的府山街道、北海街道、蕺山街道等所轄社區調查得之,目前城市社區文化的建設除了在硬件設施上不斷完善之外,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圖書閱覽室、活動室、傳統節日的會演等方面,幾乎沒專職的社區文化建設人才。
22居民社區參與的程度較低
社區居民以及社區居民組成的自組織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如何發揮社會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讓居民及相關社區組織主動積極參與,是社區文化建設中社區居民是否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的關鍵。由于我國社區建設是自上而下式的,主要依靠政府的政令推動,社區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而社區中各種組織的不健全,其參與程度也遠遠不夠。
目前,城市社區居民的文化參與的主要方式是動員式參與形式,即由社區居委會或社區中的精英進行宣傳、影響,勸說居民參與。這種參與的方式在社區建設的初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時期內也推動了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一動員型的參與模式極大地阻礙了社區居民主體性的充分發揮。
23社區文化發展結構失衡
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是城市社區文化構成的全部。社區文化建設的結構性失衡,是指構成社區文化的四大部分在發展水平上不能同步協調發展。
目前,城市社區發展仍處在發展期,很多方面的發展還處在不完善的階段。社區文化建設中重物質輕精神,重制度輕行為是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制度文化是社區開展文化活動的制度保證。制度的核心價值是提供文化建設的標準。但在我們進入社區調查時,發現的現實情況是制度歸制度,行為歸行為。
相對于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設與行為文化的建設相對較為緩慢。由于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與主導者對社區精神文化與行為文化建設認識的偏差,加上社區文化活動開展形式的單調性,使得二者建設更慢。
24社區居民認同感弱化
社區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力量,其核心是文化的認同。在傳統社區中,由于受鄉土、地域等觀念的影響,人們對社區的認同感相對容易建立,但由于住房制度的改革,鄰里之間彼此沒有太多地緣關系,鄰里間互幫互助觀念淡化,歸屬感也就隨之弱化。
社區歸屬感與認同感是相互影響、互為前提、相輔相成的。社區居民歸屬感以社區認同感為前提,沒有強烈的認同感,難以形成社區歸屬感。社區歸屬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社區文化親和力與服務水平。當前,社區文化建設的以人為本原則,落實力度不夠,導致社區文化親和力較弱;由于受到傳統思想觀念影響,社區文化建設重管理輕服務,服務意識弱,服務水平較低。
3紹興社區文化建設與地域傳統文化融合的構建策略與方法
31以傳統文化為核心,推進社區文化人力資源建設
紹興地域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對于土生土長的紹興人來說,對紹興本土的文化資源并不陌生,加強社區文化建設,首先應該有一支優秀的社區文化建設隊伍,如何將社區文化建設結合地域傳統文化,首先要造就一批對紹興地域文化有深入了解,又有濃厚興趣的社區工作者,如何將社區文化工作者培育成這樣的人才。首先可以對社區中的專職文化工作者進行在職培訓,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講座的主持人可以是對紹興地域文化有相當見解的專家、學者,也可以是實際從事地域傳統文化的工作人;其次應該重視業余文化愛好者,特別是本地域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將他們想辦法吸為地域傳統文化建設的志愿者。
32以地域文化為基礎,促進社區文化結構協調發展
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加強面向全社會的城市社區文化的理論宣傳,從認識上解決社區文化發展結構性失衡問題。人們只有不斷更新觀念,對待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態度趨于理性化,才能按照城市社區文化發展的規律來促進城市社區文化建設。
其次,結合地域特征,深入挖掘地域傳統文化資源。社區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應充分挖掘體現地方特色的表達方式,體現文化品位與檔次。在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實現文化內容再現的多樣性,既要有適合現代居民口味的現代文化,也要有體現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
33以地域特色為契機,推動社區文化的認同整合
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建設,社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是社區文化建設追求的最終目標。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程度是評價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標準,因此培養社區居民的共同價值觀,實現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是目前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推動城市社區文化認同,尋求社區居民的同質因素,就應該以地域特色為契機,充分挖掘地域傳統文化的優勢資源,以達到文化的整合目的。首先要科學分析,準切定位社區的共同價值觀。紹興作為千古名城,其外來人口比例不大,這就意味著尋找大家共同的社區價值觀并不艱難;其次結合地方特色,不斷完善和加強社區文化服務設施,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要。以良好的文化服務,贏得社區居民的信賴;最后,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志愿者互助活動,創新實踐載體。社區志愿者互助活動是培育社區居民認同感的有效載體。參加社區志愿者活動,有助于培養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
34以傳統文化為起點,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文化行為
社區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在社區成員中確立共同的價值目標,使全體社區成員發揚參與精神和互助精神,共同建設新社區。社區還應從自己的地域環境、歷史文化、成員的文化價值取向等實際狀況出發,形成具有個性的社區精神。
社區文化活動參與狀況與年齡、工作情況緊密相關。目前社區參與的整體情況是老年人、小孩、低保家庭等參與的多,年輕人參與得少。因此,滿足中青年人的文化需求應該成為今后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社區文化活動要想吸引更多的社區成員參與,就必須根據社區成員的具體情況,開展適合社區成員的實際需要,能夠滿足他們不同需求的活動。
綜上所述,社區文化建設要想走出目前形式單一、參與不足、結構失調的困境,必須要充分挖掘地域傳統優勢資源,以特有的地域文化資源來培育社區居民的共同價值觀,將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多樣的文化需求相結合,使社區文化建設不再空洞,不再浮于表層,體現社區文化建設的真正內涵與檔次,這樣才能更好更快地推進和諧社區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濛浙江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馬仲良社區文化與教育[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
[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4]郎友興從小區到新故鄉:社區文化與中國城市社區建設[J].浙江社會科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