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軍+王燚寒
[摘 要]財務可以說是一個企業經營發展的命脈,因而企業十分重視自身的財務管理工作。稅收籌劃工作和盈余管理工作,是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稅合并背景下,企業也必須充分考慮到這兩項工作的管理方式的選擇,確保財務管理的有效性,從而充分滿足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對財務工作的要求,進而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本文就兩稅合并、稅收規劃與盈余管理方式的選擇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兩稅合并;稅收規劃;盈余管理;方式;選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20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02
0 引 言
兩稅合并背景下,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采用統一的所得稅稅率,稅率變動幅度較大,企業要想在這一形勢下實現更好的發展,也應盡快對稅收籌劃、盈余管理工作進行調整,并結合企業實際和兩稅合并的政策,選擇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充分借助兩稅合并政策的優勢,實現合理避稅,盡可能地減少企業運行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1 兩稅合并下的稅收籌劃與盈余管理
兩稅合并的核心在稅率方面,要求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遵循統一的標準,統一實行法人所得稅制和稅收優惠政策,從而對所得稅稅率進行簡化、歸并,明確外資企業在國內的納稅義務。在2007年3月16日,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這也表明,兩稅合并政策在我國的正式實施。對一些高稅率的企業來說,兩稅合并政策的實施大大降低了其所得稅的稅率,而對于某些企業來說,這一政策的實施,會使其法定稅率逐年提升。因此,企業必須基于這一稅收政策和本企業的實際情況,開展稅收籌劃工作。但稅收籌劃工作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籌劃成本,為了盡可能地降低成本,企業會選擇通過盈余管理的方式,進行合理避稅。
當前企業所用的盈余管理方式主要可以分為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兩種。前者主要是要求企業通過對應計項目的管理調整利潤。后者則是通過對企業實際的經營活動進行管理,以達到調整利潤的目的。在兩稅合并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還應基于稅收籌劃的目的,合理選擇盈余管理方式,確保合理避稅的有效性,從而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水平,促進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2 兩稅合并、稅收籌劃與盈余管理方式的選擇
2.1 兩稅合并、稅收籌劃與盈余管理方式選擇的理論基礎
盈余管理方式在國外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眾多研究學者都將避稅作為企業的重要盈余管理方式之一,因此,大多是針對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都選擇利用美國1986年的減稅法案作為理論基礎。該減稅法案實行后,1986-1988年,美國將企業所得稅稅率從46%遞減至34%。由于減稅政策具有固定性,因而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若是企業管理者采取收益遞延等方式,便能降低稅收成本。同時,國外很多專家學者也基于本國稅收制度的變化,展開了針對性的盈余管理研究。例如:馬來西亞學者針對本國1990年頒布的減稅法案開展了盈余管理研究,并證明,當時馬來西亞的一些大型公司,存在通過遞延收益降低稅收成本的現象。1986-1990年,許多國家規定黃金采掘行業的公司不需要繳納所得稅,這一行業的上市公司雖然沒有開展會計盈余管理,但也通過提升黃金采掘效率而實現了真實盈余管理。
在國內,我國一些專家學者也基于兩稅合并背景對盈余管理展開了研究,并對我國上市公司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兩稅合并政策實施后,我國一些稅率下降的公司,出現了明顯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而一些稅率上升的公司,并沒有采取明顯的盈余管理對策。而在兩稅合并背景下,國內公司是否會通過盈余管理方式的合理選擇而達到避稅的目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2 兩稅合并、稅收籌劃與盈余管理方式選擇的研究假說
在兩稅合并、稅收籌劃與盈余管理方式選擇的研究中,可以提出兩個假說。第一個假說,在稅收合并背景下,稅率降低的企業會在盈余管理過程中,選擇采用應計盈余管理的方式降低成本。對于一些公司來說,兩稅合并能夠使其稅率降低,將應稅利潤從2007年向后遞延,則繳納了更少的所得稅,并獲取了一定的時間價值。因而,這些企業極有可能基于稅收籌劃的目的,開展盈余管理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稅收政策具有固定性,給定避稅收益也是固定的,企業需要調整利潤,若采取真實盈余管理方式,會對其正常運營產生一定影響,而若是采用應計盈余管理,則能在確保企業正常運營的同時,降低管理成本,因而,在收益給定的情況下,企業在盈余管理方式的選擇上,會更加傾向于應計盈余管理方式。
第二個假說,在稅收合并的背景下,稅率提高的企業在稅收籌劃過程中,不會選擇任何一種盈余管理方式進行盈余管理。稅收合并政策實施后,一些企業會出現稅率上升的情況,為了能夠使這些企業更好地適應這一環境,國家為其設定了3年到5年的過渡期。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稅率變化會相對較小,稅收籌劃行為并不明顯,即使通過盈余管理的方式,能獲取的效益也并不明顯。同時,在盈余管理成本上,由于與稅率降低的企業相反,稅率提高這些企業需要調高利潤,因而,若是選擇應計盈余管理模式,會引起審計師的關注,并帶來較高的管理成本,而若是選擇真實盈余管理方式,則會帶來比應計盈余管理更高的成本,影響了企業的實際收益。因而,這些企業很可能在稅收合并的背景下,不采用任何一種盈余管理的方式進行稅收籌劃。
2.3 兩稅合并、稅收籌劃與盈余管理方式選擇假說的驗證結果
相關研究學者基于兩稅合并的背景,也針對國內企業盈余管理方式的選擇進行了研究。首先,對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的指標體系進行了構建?;贘ones模型和相關計算方法,對某行業某一年度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了分年度分行業的回歸。采用DAC代表操縱性應計項目,并設計出能夠切實反映出真實盈余管理的總體計量指標。其次,分別構建了應計盈余管理行為檢驗模型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檢驗模型,并分析其存在的各類變量。最后,研究學者將從國泰君安數據庫等獲取的729家企業的2007-2008年的數據作為樣本,并根據稅率變化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兩稅合并政策實施后,出現稅率上升的企業;第二類為兩稅合并政策實施后,出現稅率下降的企業;第三類為兩稅合并政策實施后,稅率未出現變化的企業。其中第一類企業為86家,第二類企業為353家,第三類企業為290家。將這些數據全部融入所構建的模型中,并展開描述性統計、單變量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
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稅率下降的企業DAC值在1%水平以上具有顯著性。因而,這類企業極有可能在稅收籌劃過程中,選擇應計盈余管理方式。而稅率上升的企業通過統計分析后發現,其各項指標中,只有酌量性費用操控指標存在顯著性,且顯著性為負,因而無法證明其是否會通過盈余管理的方式進行稅收籌劃。同時,稅率未發生變動的企業,在2007年和2008年兩年間的盈余管理方向存在一致性,都出現了正向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和負向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因而可作為參照樣本。而稅率下降的企業通過對其DAC值顯著性的分析表明,其存在明顯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但無法證明其存在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稅率上升的企業通過各項指標的均值配對檢驗,顯示其并不存在明顯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在利用多元回歸分析對假說進行驗證的過程中,為了避免驗證結果受到極端值的影響,研究人員也提前對所有的連續變量進行了1%的縮尾處理。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稅率下降的企業選擇使用應計盈余管理方式,能獲得一定的稅收優惠,并獲取相應的時間價值。而稅率上升的企業,由于其本身采取盈余管理所獲收益不明顯,因而無法明確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同時,發展速度越快的企業,越不愿意在稅收籌劃過程中選擇真實盈余管理方式。而這一情況產生的原因是真實盈余管理方式的運用,會對企業績效和未來發展造成消極影響。
2.4 兩稅合并、稅收籌劃與盈余管理方式選擇的研究結果討論
以上的研究結果表明,稅收合并政策的實施,對企業稅率和利潤都有一定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稅率降低的企業,通常會選擇應計盈余管理方式進行稅收籌劃,而稅率提高的企業,通常不會通過盈余管理的方式進行稅收籌劃。同時,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策略的選擇時,往往會對這一策略的實施成本進行充分考慮,若是成本較高,企業會放棄對這一策略的應用。而政策的制定者,只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對企業的低成本稅收籌劃行為進行相應的限制。
3 結 語
兩稅合并背景下,企業應充分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采用稅收籌劃對策,適當運用盈余管理方式。相對來說,制定策略的人,也需采取一些對策,對能夠抵消稅收政策影響的行為進行限制,從而充分發揮稅收政策的作用,實現企業和市場經濟的共同穩定、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潘霄雅.稅收籌劃與盈余管理的相互作用及目標問題探討[J].新會計,2012(9).
[2]孫曉妍,蓋地.盈余管理、受托責任關系與企業總體稅負——基于企業經濟資源視角的面板數據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