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薇
摘 要:互聯網+是我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大背景下根據互聯網發展現狀提出一項發展戰略,其預示著我國互聯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意見》中對網絡教學的意義進行了一定的明確,同時這一文件的印發也標志著我國的教學工作將進入“互聯網+”的階段。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有著一定的改變,教學工作者應該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訓和指導,在互聯網+環境下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B84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4-156-2
0 引言
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以互聯網、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等作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得到了一定的創新和突破,不僅僅推進了產業的升級,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大學生心理狀態受到網絡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加,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影響著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下面本文就從互聯網+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的積極影響以及消極影響出發, 對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構建方法和策略進行探討和分析。
1 互聯網+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的積極影響
1.1 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局限于固定的空間中,其實現的主要途徑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講座或者是到心理咨詢室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咨詢,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過于的單一,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而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擺脫了空間的限制,擴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教師可以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傳播心理知識,幫助學生樹立一個健康和正能量的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在多種途徑中獲取相關知識。
1.2 滿足了教學相關信息的需要
在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大多數教育知識的來源均是書籍或者是對教師講授內容的理解,大學生在想獲取特定的心理知識是相對較為困難的,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而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去查詢自己所要了解的特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信息,將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展示在學生面前,并實現一個有效的整合,在極大的范圍內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內容,滿足了教學過程中對更多信息的需要[1]。
1.3 有利于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
在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學生在思想觀念上對心理健康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很多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并不愿意與身邊的同學分享,更不愿意與心理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導致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而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虛擬性、開放性以及匿名性,在大學生傾訴和發泄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相關網站或者是空間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掌握,并及時給予正確的疏解,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
2 互聯網+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的消極影響
2.1 影響了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互聯網+環境下各種信息和資源均涌現在大學生的面前,給人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這在一定的程度上給大學生造成了思想和心理上的迷茫,很多大學生并不能在豐富和繁雜的信息資源中正確找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信息。同時網絡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大學生可以隱匿自己的性別、年齡、種族以及社會地位,大學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可以將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導致大學生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影響著法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2.2 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相關任務
互聯網+為大學生營造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學生可以放肆的發泄自我,面對各種外來的新文化,而學生在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時并不具備良好的選擇能力,因此容易受到網絡環境的負面影響。因此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就需要肩負更加繁重的教育任務,不僅僅需要讓學生掌握教學的相關內容,同時也需要幫助學生正確的面對網絡文化,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2.3 影響著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實施
互聯網+豐富網絡的信息資源,大學生的選擇性再一次加強,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大學生自主的選擇優質的網絡心理課程,讓學生在豐富的網絡信息和復雜的網絡環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互聯網+環境下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有效教學的需要,因此教師就應該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和束縛,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不良的網絡資源對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3 構建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1 構建了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各個高校應該建立一個良好的網絡監督機制,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信息氛圍,同時高校也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設置一些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有選擇性地進行理解和掌握,同時教師也應該將網絡上一些具有先進代表意義的資源進行整合,剔除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信息和資源,讓學生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中更好地學習。
例如,教師在對“大學生情緒與調節”這一教學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就可以充分運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情緒對大學生學習、健康以及生活、他人、人生發展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讓大學生指導如何正確地進行情緒的自我調節,之后讓學生進行相關網課的選擇,讓學生更加有針對性地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網絡課程,更加深入地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學習,并豐富其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3.2 將網絡與現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
在互聯網+環境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也具有現實心理健康教育所無法比擬的優點。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傳統的現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持續和連貫性,教師可以及時地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掌握,并結合教學內容給予循序漸進的針對性指導。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大學心理健康教師應該將網絡與現實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效的融合,在充分展示網絡教學優勢的前提下實現現實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地與教師溝通和交流,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
例如,教師在對“氣質”這一教學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就應該將網絡與現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運用顯示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氣質的相關定義、分類以及氣質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之后通過網絡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屬于的氣質類型,并在網絡上找到相關的資料,使學生掌握氣質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3.3 創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評估機制
在互聯網+的環境下,高效應該為大學生營造和創建心理健康狀態的評估機制,以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高校應該組織具有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教師組成一個研究團隊,以互聯網+的行動計劃為基礎,緊密結合互聯網加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并建立一個可以有效評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機制,通過大學生一系列的表現以及言行舉止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準確的評估,以便及時的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正確的引導。
例如,教師在對“大學生挫折心理與調試”這一教學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就應該充分的對創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評估機制進行運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概念以及心理防御機制,在課堂授課之后讓學生登錄網絡心理評估機制,讓學生通過評估機制中的相關問題來評估其心理狀態,看大學生是否存在挫折心理,進而實現更加高效的課堂教學。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環境下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充分認識到互聯網+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造成的積極影響以及消極影響,在互聯網+環境中充分的對各種先進的方法和手段進行運用,構建一個新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也應該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觀念進行完善,全面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大學生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而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冷雪蕊.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企業導報,2016(15):63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