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春
數學微課資源開發的意義與實踐
周迎春
在現今數學教學中,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能夠在同學生學習習慣相契的的基礎上實現學生自我價值的充分挖掘,進而實現其學習效率的提升。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微課教學方式的應用,能夠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進而使其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對于部分學生來說,由于其原本數學基礎較弱,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當中能夠精心開展組織,且對教學方式具有較高的要求。對此,就需要能夠尋找到一種有效、科學的方式開展該門課程。根據視聽教學理論,通過微視頻方式實現對傳統數學教學的輔助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能夠將原本單一、靜態的信息實現向立體、動態信息的轉變,以便于學生實現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具體來說,其意義有:第一,實現學生主體作用。通過課前對知識點微課資源的觀看,能夠幫助學生做好知識點的掌握。在教學當中,通過社交軟件的應用對微課中的難點、重點進行討論,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產生更深的理解。在進入課堂后,教師可以在聯系學生討論情況的基礎上做好難點的總結以及梳理,幫助學生在形成知識內化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上。而從學生方面看來,在面對新知識時,有課前學習、討論以及總結這幾個階段。在對知識點對應案例進行解決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幫助學生有序地開展分工合作以及討論,進而實現問題解決方案的獲得。此時,由于學生已經對即將學的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在獲得自信心提升的情況下具有了更高的討論積極性,不僅能夠增強學生間的合作與互動,且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良好知識素養。同時,學生在完成小組討論后也可以通過微視頻的方式進行成果的展示,在展示風采的同時獲得了更好的鍛煉;第二,凸顯數學工具性作用。數學教學,不僅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學生知識量的增加,且需要對學生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受到生源、數學課程特點以及課時安排方面因素的影響,將對該門課程的工具性作用發揮形成一定的限制。而通過微課資源的應用,則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前完成自主學習,對于不同的學生,能根據其個人能力的不同對個性化學習進行實現。在課堂上,教師也能夠將知識講解的時間進行縮短,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疑問的解決;具有較多的時間實現知識應用功能方面的講解;通過實際案例數學模型內容的增加使學生獲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第三,提升教師水平。數學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內容變化相對較少,很多教師在面對新生時,由于年年反復講解同樣的內容,不僅會缺少對數學知識的重新認識與學習,且在時間長了之后逐漸失去教學激情,長此以往,將對教師業務能力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對于微課開發來說,其整個過程并非僅僅是對數學資源的開發,同時也是學生對知識點的再梳理以及課程整體內容的創新。在具體微課制作中,首先,教師需要能夠對數學課程進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在同教學難點、重點充分結合的基礎上將適合制作成微課的內容做好篩選。其次,教師在經過篩選獲得內容之后,會以創新的方式開展教學設計,通過恰當呈現方式以及適當語言的應用將其制作成一定長度的微課視頻。在整個過程中,要求教師對數學的細節以及整體都能夠具有較好的理解以及掌控能力,以此不斷實現教師對課程內容印象的加深以及教學能力的提升。
在現今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活動中,數學這門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充分聯系主要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選定了將線性代數基礎知識、概率論以及一元函數微積分作為資源開發的重點目標,對重點知識點進行微課開發,通過學生對這部分微課的連貫、持續學習,則能夠不斷實現數學課程教學目標。根據微課特點,其主要目標是面向學生在課余時間的學習,對此,就要求微課內容能夠具有有趣、生活以及活潑的特征,具有知識講授型微課的定位。在將建構主義理論為主導下,確定以“1-1-1模式”應用,即在實際教學中,先通過案例的應用引入到實際教學情景,通過情境的方式帶出定律、概念或者理論,通過對該理論或者概念的分析強化對知識的認識以及理解。最后,通過測試、總結或者操作方式的應用對知識遷移目標進行實現。通常情況下,將由實例的方式引出問題,對問題解決的原理以及方法講解,之后再積極引導學習者通過這部分原理以及方法實現更多問題的解決,在保證學習者始終保持良好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形成知識建構。
以數學課程當中“矩陣的概念”知識點為例,對微課設計的要點以及思路進行研究。在數學教學中,矩陣可以說是一項重點學習內容,學生在面對該知識時,其僅僅在書面概念角度具有認識,但在該知識點實際應用方面卻存在著不足的情況,并因此使學生在面對該知識點計算、概念以及性質時存在不夠重視的情況,進而對實際學習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根據“1-1-1模式”,在對該知識點微課進行制作時,則可以先將企業財務人員工作作為背景進行介紹,在案例中將財務人員日常工作當中所面對的數據以及報表進行展示,以及其對于這部分數據所要做的計算以及整理等。之后,再將這部分數據以及報表中的數據做好提取,在將矩陣概念抽象出之后以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進行講解,以此使學生能夠對矩陣概念形成深入理解。最后,再為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使其在課下能夠對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矩形案例進行搜集與拍攝,在將作品上傳到班級平臺后進行展示,并從矩陣的概念角度做好說明。
又如在“指數函數”的教學中,用微課展示細胞分裂及放射性物質衰變過程,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明確“指數函數”的概念。這就把數學知識置于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讓學生帶著探究問題的濃厚興趣進行合作學習,從而真正掌握學習方法,內化所學知識。
為了能夠對微課教學效果進行驗證,對兩個班級進行實驗,其中,一個班級為實驗班,以微課方式開展教學,另一個班級為對比班,以普通方式開展教學,總共60學時。在兩個班級學生入學數學成績以及教師教學水平基本相同的情況,為了對微課資源在教學效果方面的影響進行掌握,教師從學生主體、聽課熱情、課程工具特點、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思考程度這幾個方面開展了學生的問卷調查,兩個班級共發放120份調查表,回收120份。在將空白答卷取出后,實驗班有效答卷數量為115份,對照班有效答卷數量為104份。根據學生主體作用體現、聽課程度、喜歡程度、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工具特點體現情況,按照A、B、C、D順序進行排列,并對兩個班級中學生的選擇比例進行統計。經過結果分析,實驗班在課程認知、知識點理解、聽課認真程度以及課堂活躍度方面選擇好的占據76.1%,而對照班選擇為47.8%。這部分數據表明,通過在數學微課的應用,則能夠有效幫助實現知識應用以及學習積極性了解程度的提升,使其對所學知識具有著更為扎實、深刻的印象。
之后,開展課程考核結果的統計工作,通過SPSS把兩個班級學生的成績情況開展比較。經過比較分析,實驗班學生數學平均分數為76.5分,對照班學生平均分數67.1分,經過平均成績的對比,實驗班,即以微課開展數學教學的班級無論是學習效果還是學習成績都要明顯好于對照班學生。
在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手機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在為微課出現提供環境的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為了能夠使微課在數學教學中發揮出更好的效果,就需要能夠從以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教師要對原有的教學觀念積極轉變,即將課堂交給學生,在對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的情況下做好學生的引導;第二,在實際教學中,要做好微課的應用,如在微課中添加留言、習題以及發言等方式幫助學生實現自學過程的監控,進而獲得更好的自學效果??梢哉f,通過微課的應用,能夠對長期數學不受學生重視、不受學生歡迎的情況進行積極的轉變,幫助學生在對該門課程形成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實現學科的正確學習與知識運用。此外,通過微課教學模式的應用,也能夠積極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學習以及自主學習習慣,培養其更好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