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長
以民國史為例談高中歷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
章太長
歷史本身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閱讀一些歷史方面的著作,周末會看一些歷史方面的影視劇,這說明歷史本身對學生是有吸引力的。但為什么一到課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就比較弱呢?教科書可以說只是一個歷史大事記年表而已,從中幾乎看不出有趣味性的歷史小典故,授課教師限于時間和考試的壓力,也難以經常在課上向學生講述歷史當中的奇聞軼事,如此一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逐漸減低,他們對歷史唯一的感覺就是死記硬背,毫無趣味。有鑒于此,校本課程的開設絕不能再照本宣科,而是要在浩瀚的歷史事件中摘取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的典故與學生一起分享。比如筆者在講述民國史的時候,就向學生講述了胡適與蔣介石的事例。這件事講的是胡適就任中研院院長時,蔣介石親自到場致辭,高度評價胡適的學術水平,并指出中研院要為復興民族文化而存在。隨后胡適上臺發言,胡適指出:中研院是學術研究機構,不是粉飾政治的工具,應該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適講完之后,蔣介石非常生氣,但卻并未對胡適大動干戈,只是在晚上回去的日記中寫到:此乃平生一大辱。在兩人的合影中,蔣介石正襟危坐,面帶微笑,胡適翹著二郎腿,春風滿面。這個事例的趣味性是毫無疑問的,學生都知道蔣介石是獨裁者,但是通過這個事例可以看到蔣介石的另一面。學生也知道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但是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文人傲骨的一面。
開設校本課程要避免兩個傾向,一是與課本完全沒有關聯,比如講述民國史,如果教師談一些學生完全不熟悉的人物,學生是不會有興致聽課的,對聞所未聞的人即使有什么趣事也只是當作笑話一笑而過;一是與課本知識重合,這等同于重復,毫無新意可言。因此在民國史校本課程開設過程中,筆者總是選取一些介于兩者之間的典故進行講述。比如袁世凱、孫中山的另一面;比如抗戰中蔣介石的堅持抗戰;比如陳獨秀私德有虧,但大節可也……這些事件既與課本有所關聯,但課本中又并未述及,學生貌似熟悉,其實陌生,作為校本課程來開設是很恰當的。
校本課程是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體現教師的專業素養而開發的。因此教師在開設課程時,一定要深思熟慮,認真檢索自己的知識庫,看看自己對哪部分的內容比較熟悉并且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校本課程就比較適合開設在這一領域,這樣教師授課是有話可說,有據可查,學生聽起課來也會為教師深厚的史學功底所折服。現在許多教師有一種不是很好的傾向,將校本課程作為一種負擔,每當學校布置下來任務之后,經常怨天尤人,覺得自己沒什么可講的,最后在快要上課之前的幾個小時從網上下載一些視頻甚至是影視劇作為素材在課上放給學生看。這算不上是一個“課程”,頂多叫影視劇賞析。學生也許短時間內覺得好放松,好有趣,但是長時間之后,學生會對教師的學術素養產生質疑,從而影響到對教師上課的評價。
任何一個學科的教科書都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它的編寫要經過專家的研討、課程標準的制訂、核心素養的考究、初稿、二稿、定稿等程序。所以一本教科書編制出來之后,往往不一定能體現最新的研究成果。歷史學科更是如此,因為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考古資料和文字資料的出現。校本課程的開設很好地應對了這一情況,它的開設與教材編寫只是教師個人的任務,不需要經過層層審批,因此速度快,可以很好地借鑒最新研究成果。比如近年來,隨著蔣介石日記的逐漸公開,大家對于民國史的了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筆者就購買了楊天石教授所撰述的《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揭秘》等書,在對蔣介石日記研究的基礎上,更能看清民國百態。
校本課程的研發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關心民國史的更新,可以使校本課程更加接地氣,更貼近實際。
(作者單位:廣西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